弹用高性能埋入式进气道及附面层去除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420861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07 18: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进气道结构设计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弹用高性能埋入式进气道及附面层去除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高性能埋入式进气道埋入设置在弹身内,其中,进气道进口与前弹身(1)表面融合,进气道出口与安装在弹身尾部的发动机(9)连接,吹气管路(12)设置在进气道外面,其一端与发动机压气机(13)连接,另一端开口于进气道进口处的导流斜板(2)上,用于吹除附面层。本发明专利技术从发动机压气机(13)引入的进气道附面层吹除气流流量可控,对主流的影响可控,能够有效改变低能流流动方向,并配合涡流发生器(4)将低能流从后缘缺口(7)排出弹体,提高进气道性能,具有极高的工程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弹用高性能埋入式进气道及附面层去除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进气道结构设计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弹用高性能埋入式进气道及附面层去除方法。
技术介绍
采用埋入式进气布局的进气装置,由于不要求机身有任何突起,不仅由于迎风面积小能够有效降低飞行器的迎风阻力和雷达散射面积,而且其与机体的融合使得机体的尺寸减小,有利于安装、运输和多平台发射。因此,自从NACA在60年代提出埋入式进气概念以来,世界各国许多大型飞机(A380)的辅助进气装置及隐身巡航导弹(AGM-129、AGM-158)的进气道均采用埋入式进气布局。由于没有设置隔道,所以附面层低能流处理成为了埋入式进气道性能提升及工程应用最大的障碍。目前,在国内,埋入式进气道已经在部分产品中开始使用,但附面层的影响依然存在,会造成进气道性能大福下降,尤其是小流量状态,致使发动机性能损失较多。同时,会使进气道畸变边界较窄,导致导弹飞行边界较窄。目前国内外均采用附面层放泄技术来实现导弹埋入式进气道性能的提升,专利CN102249004及专利CN101994570提出了基于涡流发生器的附面层两侧吹除法及边界层放气的解决措施以提高埋入式进气道的性能,专利ZL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弹用高性能埋入式进气道及附面层去除方法

【技术保护点】
高性能埋入式进气道,其特征在于,埋入设置在弹身内,其中,进气道进口与前弹身(1)表面融合,进气道出口与安装在弹身尾部的发动机(9)连接,吹气管路(12)设置在进气道外面,其一端与发动机压气机(13)连接,另一端开口于进气道进口处的导流斜板(2)上,用于吹除附面层。

【技术特征摘要】
1.高性能埋入式进气道,其特征在于,埋入设置在弹身内,其中,进气道进口与前弹身(1)表面融合,进气道出口与安装在弹身尾部的发动机(9)连接,吹气管路(12)设置在进气道外面,其一端与发动机压气机(13)连接,另一端开口于进气道进口处的导流斜板(2)上,用于吹除附面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性能埋入式进气道,其特征在于,吹气管路(12)位于导流斜板(2)处的开口为若干吹气孔(1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性能埋入式进气道,其特征在于,吹气孔(10)的孔径宜在Φ0.5mm~1.0mm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性能埋入式进气道,其特征在于,吹气孔(10)的间距宜在1mm~1.5mm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性能埋入式进气道,其特征在于,进气道进口处的导流斜板(2)上设置有涡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志文卢杰赵胜海安平万志明万丽颖赵政衡陈尊敬王春利亓洪玲肖毅杨佳壁周俊伟万俊丹王天绥夏志超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