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四轮电动车用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384038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04 03: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四轮电动车用车架,其要点是:包括底盘组件、包围架组件、前悬挂组件和后悬挂架。底盘组件包括左主梁、右主梁、左前主梁、右前主梁、左后主梁、右后主梁、前护杠、后护杠、第一连接梁、第二连接梁和第三连接梁。前包围架固定设置在底盘组件的前部上。后包围架固定设置在底盘组件的后部上。左前悬臂由其后端铰接连接在左主梁的下部前部上。右前悬臂由其后端铰接连接在右主梁的下部前部上。后悬挂架呈H形,后悬挂架由其前部两端头分别铰接连接在左后主梁的下部后部上和右后主梁的下部后部上。后悬挂架的后部两端头分别与左后主梁的相应部分之间和右后主梁的相应部分之间设有相应的避震器。

A frame for four wheeled electric vehicl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frame with a four wheel electric vehicle, the key point is: including chassis components, surrounded by a frame component, front suspension assembly and rear rack. The chassis components include the left main girder, the right main girder, the left front main girder, the right front main girder, the left rear main girder, the right rear main girder, the front protection bar, the rear protection bar, the first connecting beam, the second connecting beam and the third connecting beam. The front bounding frame is fixed on the front part of the chassis assembly. The rear bounding frame is fixed on the rear of the chassis assembly. The left front cantilever is connected to the lower part of the lower part of the left main beam with its rear end articulated. The right front cantilever is articulated with the rear end of the right main beam on the front part of the lower part of the right main beam. The hanger is in the shape of H, rear suspension rack is connected with the left lower rear lower part of a rear girder and girder on the right by the front ends are respectively hinged. A shock absorber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corresponding corresponding part between the rear part of both ends of the corresponding part of the rear rack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left and right of the main beam of the main bea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四轮电动车用车架
本技术涉及四轮电动车领域,具体是一种四轮电动车用车架。
技术介绍
由于四轮电动车的操作简单、视野开阔、实用性强、无污染、低能耗等特性,目前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大型公园、风景区、封闭社区、别墅区、度假村、花园式酒店、城市步行街等区域性场地。四轮电动车的大量出现也促使了使用者对其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例如,增加车辆的乘坐空间,提高车辆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等等。还有市场上目前的四轮电动车的车灯通常都是固定安装的,角度不可调节,导致其照射范围也不能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在夜间使用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承载能力强和使用安全性叫高的四轮电动车用车架。实现本技术目的的基本技术方案是:一种四轮电动车用车架,其结构特点是:包括底盘组件、包围架组件、前悬挂组件和后悬挂架。底盘组件包括左主梁、右主梁、左前主梁、右前主梁、左后主梁、右后主梁、前护杠、后护杠、第一连接梁、第二连接梁和第三连接梁。左主梁和右主梁的结构相同,均沿前后向水平设置。左前主梁和右前主梁的结构相同。左前主梁沿前后向固定设置在左主梁的前端上,右前主梁沿前后向固定设置在右主梁的前端上。前护杠沿左右向设置,前护杠固定连接在左前主梁前端和右前主梁前端上。第一连接梁沿左右向固定连接在左主梁和右主梁的后端上。第二连接梁沿左右向水平设置,第二连接梁由其右端固定连接在左主梁的左侧后部上。第三连接梁沿左右向水平设置,第三连接梁由其左端固定连接在右主梁的右侧后部上。左后主梁和右后主梁的结构相同。左后主梁沿前后向设置,左后主梁的前端固定连接在第二连接梁的后侧中部上,左后主梁的右侧前部固定连接在第一连接梁的左端上。右后主梁沿前后向设置,右后主梁的前端固定连接在第三连接梁的后侧中部上,右后主梁的右侧前部固定连接在第一连接梁的右端上。后护杠沿左右向设置,后护杠固定连接在左后主梁后端和右后主梁后端之间。包围架组件包括前包围架和后包围架。前包围架固定设置在左主梁、右主梁、左前主梁和右前主梁上。后包围架固定设置在左后主梁和右后主梁的上部上。前悬挂组件包括左前悬臂和右前悬臂。左前悬臂由其后端铰接连接在左主梁的下部前部上。右前悬臂由其后端铰接连接在右主梁的下部前部上。后悬挂架呈H形,后悬挂架由其前部两端头分别铰接连接在左后主梁的下部后部上和右后主梁的下部后部上。后悬挂架的后部两端头分别与左后主梁的相应部分之间和右后主梁的相应部分之间设有相应的避震器。以上述基本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底盘组件还包括第一加强梁、第二加强梁、第三加强梁、第四加强梁、第五加强梁、第六加强梁、左防护架、右防护架和后防护架。第一加强梁沿左右向固定连接在左前主梁和右前主梁的前部上部之间。第二加强梁、第三加强梁、第四加强梁、第五加强梁、第六加强梁从前至后依次固定设置在左主梁和右主梁之间。左防护架固定设置在左主梁的左侧与第二连接梁的前侧之间。右防护架固定设置在右主梁的右侧与第三连接梁的前侧之间。后防护架固定设置在后护杠的后部上。前包围架的下部左右两侧还与相应的左防护架的右防护架固定连接。以上述相应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还包括座椅安装架。座椅安装架固定设置在左主梁、右主梁和第一连接梁上,座椅安装架与左主梁、右主梁和第一连接梁之间的空间设有相应的电池座,用于摆放电池。以上述相应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还包括车灯安装支架。车灯安装支架有2个,2个车灯安装支架的结构相同。2个车灯安装支架分别可调节固定设置在前包围架的中部前侧左右两侧上。车灯安装支架包括安装座部、连接座部和调节座部。安装座部上设有安装座调节孔,安装座调节孔有2个,2个安装座调节孔均为沿上下向设置的腰型孔。连接座部呈水平设置的开口向前的U型,连接座部的后部中部焊接固定在安装座部的上部上。连接座部的左右两侧的前部均设有连接调节孔。连接调节孔均为沿前后向设置的腰型孔。调节座部焊接固定在连接座部上。调节座部上设有贯穿其前后的定位安装通孔。本技术具有积极的效果:(1)本技术的四轮电动车用车架结构简单,底盘组件设有左主梁、右主梁、左前主梁、右前主梁、左后主梁和右后主梁,左主梁、左前主梁和左后主梁从前之后依次设置,贯通车辆前后,右主梁、右前主梁和右后主梁从前之后依次设置,贯通车辆前后,左后主梁和右后主梁通过相应的连接梁与左主梁和右主梁固定连接;左前主梁前端和右前主梁前端上设有前护杠;左后主梁后端和右后主梁后端之间设有后护杠,后护杠上还设有后防护架;左主梁和右主梁之间设有若干加强梁使得车辆的承载能力大大提高,使用安全性也较高。(2)本技术的四轮电动车用车架的前悬挂组件采用左前悬臂和右前悬臂两个独立的悬挂,后悬挂架为整体悬挂,使得车辆乘坐舒适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有利于提高车辆的使用安全性。(3)本技术的四轮电动车用车架的底盘组件还设有左防护架和右防护架,进一步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和承载能力。(4)本技术的四轮电动车用车架的座椅安装架固定设置在左主梁、右主梁和第一连接梁上,座椅安装架与左主梁、右主梁和第一连接梁之间的空间设有相应的电池座,用于摆放电池,不仅极大的节约了空间,提高乘坐的舒适性,而且使得车辆重心位于车辆中部,有利于提高车辆的稳定性,确保车辆行驶安全。(5)本技术的四轮电动车用车架的车灯安装支架的结构简单,安装使用时既可以通过安装支架的安装座部的安装座调节孔来进行车灯上下照射角度的调节;还可以使用时用相应的调节螺杆的螺杆部分从后向前穿过调节座部上的定位安装通孔后旋合在车灯上相应的可上下滑动调节的滑块的连接螺孔中,所述调节螺杆上还旋合有定位螺母,定位螺母紧贴调节座部的前侧面,通过调节螺杆旋入车灯的滑块中的长度来进行车灯上下照射角度的调节通过调节螺杆旋入调节滑块中的长度来进行车灯上下照射角度的调节;通过本车灯安装支架使得车灯调节范围广,适应能力强,大大提高了车辆夜间行驶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四轮电动车用车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左视示意图;图3为图1的右视示意图;图4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图5为图1的仰视示意图;图6为从图1的左前上方观察时的示意图;图7为从图1的右前上方观察时的示意图;图8为从图1的左前下方观察时的示意图;图9为从图1的左前上方观察时底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车灯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上述附图中的标记如下:底盘组件1,左主梁1-1,右主梁1-2,左前主梁1-3,右前主梁1-4,左后主梁1-5,右后主梁1-6,前护杠1-7,后护杠1-8,第一连接梁1-9,第二连接梁1-10,第三连接梁1-11,第一加强梁1-12,第二加强梁1-13,第三加强梁1-14,第四加强梁1-15,第五加强梁1-16,第六加强梁1-17,左防护架1-18,右防护架1-19,包围架组件2,前包围架2a,后包围架2b,前悬挂组件3,左前悬臂3-1,右前悬臂3-2,后悬挂架4,座椅安装架5,车灯安装支架6,安装座部6-1,安装座调节孔6-11,连接座部6-2,连接调节孔6-21,调节座部6-3,定位安装通孔6-31。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方位的描述按照车辆通常的方位进行描述(参考图3),车头朝向的方位为描述的前方,也即背离图3的一方,车尾朝向的方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四轮电动车用车架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四轮电动车用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组件、包围架组件、前悬挂组件和后悬挂架;底盘组件包括左主梁、右主梁、左前主梁、右前主梁、左后主梁、右后主梁、前护杠、后护杠、第一连接梁、第二连接梁和第三连接梁;左主梁和右主梁的结构相同,均沿前后向水平设置;左前主梁和右前主梁的结构相同;左前主梁沿前后向固定设置在左主梁的前端上,右前主梁沿前后向固定设置在右主梁的前端上;前护杠沿左右向设置,前护杠固定连接在左前主梁前端和右前主梁前端上;第一连接梁沿左右向固定连接在左主梁和右主梁的后端上;第二连接梁沿左右向水平设置,第二连接梁由其右端固定连接在左主梁的左侧后部上;第三连接梁沿左右向水平设置,第三连接梁由其左端固定连接在右主梁的右侧后部上;左后主梁和右后主梁的结构相同;左后主梁沿前后向设置,左后主梁的前端固定连接在第二连接梁的后侧中部上,左后主梁的右侧前部固定连接在第一连接梁的左端上;右后主梁沿前后向设置,右后主梁的前端固定连接在第三连接梁的后侧中部上,右后主梁的右侧前部固定连接在第一连接梁的右端上;后护杠沿左右向设置,后护杠固定连接在左后主梁后端和右后主梁后端之间;包围架组件包括前包围架和后包围架;前包围架固定设置在左主梁、右主梁、左前主梁和右前主梁上;后包围架固定设置在左后主梁和右后主梁的上部上;前悬挂组件包括左前悬臂和右前悬臂;左前悬臂由其后端铰接连接在左主梁的下部前部上;右前悬臂由其后端铰接连接在右主梁的下部前部上;后悬挂架呈H形,后悬挂架由其前部两端头分别铰接连接在左后主梁的下部后部上和右后主梁的下部后部上;后悬挂架的后部两端头分别与左后主梁的相应部分之间和右后主梁的相应部分之间设有相应的避震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四轮电动车用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组件、包围架组件、前悬挂组件和后悬挂架;底盘组件包括左主梁、右主梁、左前主梁、右前主梁、左后主梁、右后主梁、前护杠、后护杠、第一连接梁、第二连接梁和第三连接梁;左主梁和右主梁的结构相同,均沿前后向水平设置;左前主梁和右前主梁的结构相同;左前主梁沿前后向固定设置在左主梁的前端上,右前主梁沿前后向固定设置在右主梁的前端上;前护杠沿左右向设置,前护杠固定连接在左前主梁前端和右前主梁前端上;第一连接梁沿左右向固定连接在左主梁和右主梁的后端上;第二连接梁沿左右向水平设置,第二连接梁由其右端固定连接在左主梁的左侧后部上;第三连接梁沿左右向水平设置,第三连接梁由其左端固定连接在右主梁的右侧后部上;左后主梁和右后主梁的结构相同;左后主梁沿前后向设置,左后主梁的前端固定连接在第二连接梁的后侧中部上,左后主梁的右侧前部固定连接在第一连接梁的左端上;右后主梁沿前后向设置,右后主梁的前端固定连接在第三连接梁的后侧中部上,右后主梁的右侧前部固定连接在第一连接梁的右端上;后护杠沿左右向设置,后护杠固定连接在左后主梁后端和右后主梁后端之间;包围架组件包括前包围架和后包围架;前包围架固定设置在左主梁、右主梁、左前主梁和右前主梁上;后包围架固定设置在左后主梁和右后主梁的上部上;前悬挂组件包括左前悬臂和右前悬臂;左前悬臂由其后端铰接连接在左主梁的下部前部上;右前悬臂由其后端铰接连接在右主梁的下部前部上;后悬挂架呈H形,后悬挂架由其前部两端头分别铰接连接在左后主梁的下部后部上和右后主梁的下部后部上;后悬挂架的后部两端头分别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利明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利凯车辆配件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