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流道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382622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03 23: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热流道系统,包括:流道机构,包括分流板,所述流道机构具有至少一个运送通道、以及形成于所述分流板内的分配通道,所述运送通道与所述分配通道流体性连通;阀针机构,穿过所述分流板并部分配置于所述运送通道内;支架机构,包括固定于所述分流板上的支架、以及绕轴线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支架上的摇杆;与所述分流板间隔设置的驱动缸,包括固定于所述支架上的缸体、以及活塞杆;所述活塞杆沿第一方向往复运动并通过所述摇杆带动所述阀针机构沿第二方向往复运动,以使所述阀针机构开闭所述运送通道;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垂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避免了驱动缸与分流板直接接触,降低热量传递;降低系统复杂度,并减小系统厚度。

hot runner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hot runner system, including: flow mechanism, including the diversion plate, the flow mechanism has at least one transport channel, and formed in the distribution channel plate, the shipping channel and the distribution channel of fluid connectivity; valve needle mechanism, through the shunt the board and part of the configuration to the transport channel; support mechanism, including fixed on the bracket, and the shunt plate to rotate around the axis of the rocker is connected with the bracket; and the diversion plate spaced drive cylinder, including fixed on the support cylinder, and the piston rod; reciprocating along the second direction movement of the piston rod to do reciprocating movement along the first direction and is driven by the rocker of the valve needle, the needle valve mechanism for opening the shipping channel; wherein, the first direction and the The two direction is perpendicular. The utility model avoids the direct contact between the driving cylinder and the distributary board, reduces the heat transfer, reduces the system complexity and reduces the system thickn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热流道系统
本技术涉及热流道

技术介绍
热流道技术是应用于塑料注塑模具流道系统的一种先进技术,针阀式的热流道系统的驱动缸通常固定在分流板上,以驱动阀针的运动。因此,现有技术容易产生以下问题:驱动缸与分流板直接接触,分流板的热量大量传递到驱动缸上,缩短了保护驱动缸密封圈的寿命;而为了对驱动缸进行降温,则需要在驱动缸周围增设冷却结构,使热流道系统复杂化、设计成本增加;同时,热流道系统的厚度较大,材料成本增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流道系统,其能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结构布局导致的驱动缸密封圈易损、热流道系统复杂及厚度较大的问题。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热流道系统,包括:流道机构,包括分流板,所述流道机构具有至少一个运送通道、以及形成于所述分流板内的分配通道,所述运送通道与所述分配通道流体性连通;阀针机构,穿过所述分流板并部分配置于所述运送通道内;支架机构,包括固定于所述分流板上的支架、以及绕轴线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支架上的摇杆;与所述分流板间隔设置的驱动缸,包括固定于所述支架上的缸体、以及活塞杆;所述活塞杆沿第一方向往复运动并通过所述摇杆带动所述阀针机构沿第二方向往复运动,以使所述阀针机构开闭所述运送通道;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作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摇杆包括第一传动臂和第二传动臂,所述第一传动臂活动连接所述活塞杆,所述第二传动臂连接所述阀针机构;所述活塞杆可通过所述第一传动臂驱动所述摇杆绕所述轴线转动,所述第二传动臂带动所述阀针机构运动。作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摇杆设置为L型结构,所述第一传动臂和所述第二传动臂彼此相垂直。作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当所述活塞杆沿所述第一方向往复运动时,所述第一传动臂可出现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垂直的状态瞬间;当所述活塞杆沿所述第一方向往复运动时,所述第二传动臂可出现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的状态瞬间。作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架机构还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传动臂具有与所述第一连杆相配合的第一斜槽,且所述第一传动臂通过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活塞杆活动连接;当所述活塞杆沿所述第一方向往复运动时,所述第一连杆可于所述第一斜槽内转动并滑动;所述第二传动臂具有与所述第二连杆相配合的第二斜槽,且所述第二传动臂通过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阀针机构连接;当所述摇杆绕所述轴线转动时,所述第二连杆可于所述第二斜槽内转动并滑动。作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架包括导向槽,所述第二连杆部分配合至所述导向槽内;当所述摇杆绕所述轴线转动时,所述第二连杆被所述导向槽限定于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作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阀针机构包括用于开闭所述运送通道的阀针、以及固定连接所述阀针的连接头,所述连接头通过第二连杆至少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摇杆上;其中,当所述摇杆绕所述轴线转动时,所述摇杆带动所述连接头,所述连接头携带所述阀针沿所述第二方向同步运动。作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架包括固定座、以及由所述固定座限定的容纳腔,所述连接头配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连接头于所述容纳腔内仅可相对所述固定座沿所述第二方向滑动。作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热流道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支架和所述分流板之间的垫片。作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架包括支架本体、以及固定于所述支架本体上的缸体固定板,所述支架本体固定于所述分流板上,所述缸体固定于所述缸体固定板上;其中,于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的投影面上,所述缸体与所述分流板偏移分布。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避免了驱动缸与分流板直接接触,分流板上的热量不会大量传递到驱动缸上,从而保护驱动缸密封圈,延长驱动缸使用寿命;因驱动缸周围温度降低,这样可减少甚至取消在驱动缸周围的冷却结构,热流道系统复杂度降低,相应的设计成本降低;另外,热流道系统的厚度也会大大减小。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热流道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热流道系统的结构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热流道系统的俯视图;图4是沿图3中A-A线的剖面立体图,其中活塞杆处于推出状态;图5是沿图3中A-A线的剖面正视图,其中活塞杆处于推出状态;图6是沿图3中A-A线的剖面正视图,其中活塞杆处于缩回状态。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参看图1及图2,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流道系统100,其应用于注塑模具中,该热流道系统100包括流道机构、阀针机构、支架机构以及驱动缸60。所述流道机构用于将注塑机喷嘴传输来的塑料熔体分配并输送至模具型腔内,其具有分配通道101、以及至少一个运送通道。其中,分配通道101具有与注塑机喷嘴相适配的入胶口、以及至少一个出胶口;所述运送通道与分配通道101流体性连通,其与所述出胶口相对应,所述运送通道具有开在模具型腔中的浇口。具体地,所述流道机构包括分流板10、以及安装于分流板10上的热嘴(图未示),分配通道101形成于分流板10内,所述运送通道形成于所述热嘴中;所述热嘴与分流板10之间的固定安装方式很多,如通过螺钉固定、紧配合方式或者通过螺纹连接等。所述阀针机构包括阀针20,阀针20穿过分流板10并部分配置于所述运送通道内。具体的,阀针2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21和第二端22,第二端22穿过分流板10后延伸至所述运送通道内。所述阀针机构可被控地沿第二方向x往复运动以开闭所述运送通道,具体地,阀针20用于开闭所述运送通道:当阀针20开启所述运送通道时,分配通道101内的塑料熔体可通过所述运送通道进入模具型腔内;当阀针20关闭所述运送通道时,分配通道101内的塑料熔体无法通过所述运送通道进入模具型腔内。驱动缸60用于提供动力以驱动所述阀针机构的运动,其可设置为油缸、气缸、电动缸等的任一种。具体地,驱动缸60包括缸体61和活塞杆62,当驱动缸60工作时,活塞杆62可控地沿第一方向y往复运动以驱动所述阀针机构的运动,进而实现阀针20开闭所述运送通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y和所述第二方向x相垂直。为清楚地表达本申请内所描述的位置与方向,在本申请中,所述第二方向x定义为竖直方向,其中,“下”定义为阀针20由开启所述运送通道变换为关闭所述运送通道的运动指向,反之,“上”定义为阀针20由关闭所述运送通道变换为开启所述运送通道的运动指向;所述第一方向y定义为左右方向,其中,“左”定义为活塞杆62由推出状态(参图5)至缩回状态(参图6)的运动指向,反之,“右”定义为活塞杆62由缩回状态至推出状态的运动指向。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架机构设置于驱动缸60和分流板10、驱动缸60和所述阀针机构之间。具体地,所述支架机构包括支架30以及摇杆40。其中,支架30固定于分流板10上,缸体61固定于支架30上,驱动缸60与分流板10间隔设置;摇杆40绕轴线M(标示参图5)转动地连接于支架30上,当活塞杆62沿左右方向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热流道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流道系统,包括:流道机构,包括分流板,所述流道机构具有至少一个运送通道、以及形成于所述分流板内的分配通道,所述运送通道与所述分配通道流体性连通;阀针机构,穿过所述分流板并部分配置于所述运送通道内;其特征在于,支架机构,包括固定于所述分流板上的支架、以及绕轴线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支架上的摇杆;与所述分流板间隔设置的驱动缸,包括固定于所述支架上的缸体、以及活塞杆;所述活塞杆沿第一方向往复运动并通过所述摇杆带动所述阀针机构沿第二方向往复运动,以使所述阀针机构开闭所述运送通道;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流道系统,包括:流道机构,包括分流板,所述流道机构具有至少一个运送通道、以及形成于所述分流板内的分配通道,所述运送通道与所述分配通道流体性连通;阀针机构,穿过所述分流板并部分配置于所述运送通道内;其特征在于,支架机构,包括固定于所述分流板上的支架、以及绕轴线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支架上的摇杆;与所述分流板间隔设置的驱动缸,包括固定于所述支架上的缸体、以及活塞杆;所述活塞杆沿第一方向往复运动并通过所述摇杆带动所述阀针机构沿第二方向往复运动,以使所述阀针机构开闭所述运送通道;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摇杆包括第一传动臂和第二传动臂,所述第一传动臂活动连接所述活塞杆,所述第二传动臂连接所述阀针机构;所述活塞杆可通过所述第一传动臂驱动所述摇杆绕所述轴线转动,所述第二传动臂带动所述阀针机构运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摇杆设置为L型结构,所述第一传动臂和所述第二传动臂彼此相垂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活塞杆沿所述第一方向往复运动时,所述第一传动臂可出现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垂直的状态瞬间;当所述活塞杆沿所述第一方向往复运动时,所述第二传动臂可出现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的状态瞬间。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机构还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传动臂具有与所述第一连杆相配合的第一斜槽,且所述第一传动臂通过所述第一连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象烈
申请(专利权)人:柳道万和苏州热流道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