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镀锡板涂膜附着力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336527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5 03: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控制镀锡板涂膜附着力的方法,首先基于所述镀锡板的光泽度,确定出所述镀锡板的表面粗糙度;其次基于所述镀锡板的表面粗糙度,确定控制所述钝化工艺的参数,进而控制所述镀锡板涂膜附着力为Ⅰ‑Ⅱ级。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对表面粗糙度和钝化膜的控制,进而将控制镀锡板涂膜附着力为Ⅰ‑Ⅱ级以满足要求,并且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在不影响成品光泽度的要求,能够保证外观不受影响,不增加设备改造成本的基础上,保证现有产线的稳定运行,使涂膜附着力得到改善,减少甚至避免质量异议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控制镀锡板涂膜附着力的方法
本申请涉及镀锡产品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控制镀锡板涂膜附着力的方法。
技术介绍
在镀锡板产品加工过程中,会因为边部粗糙度适配不当、钝化工艺参数调整不当,从而导致涂膜附着力水平达不到要求,造成成本提高。而涂膜附着力不良,会在后续用户加工过程中导致成品罐边部漆膜脱落,影响连续生产,造成批量封闭品和废品,导致质量异议,由此导致生产成本提高。而且,涂膜附着力不良还会造成产品抗蚀性能的降低,从而造成后续产品使用过程中腐蚀漏罐等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了提供了一种控制镀锡板涂膜附着力的方法,以解决目前由于涂膜附着力不良而引起的产品质量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控制镀锡板涂膜附着力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基于所述镀锡板的光泽度,确定出所述镀锡板的表面粗糙度;基于所述镀锡板的表面粗糙度,确定控制所述钝化工艺的参数,进而控制所述镀锡板涂膜附着力为Ⅰ-Ⅱ级。优选的,所述镀锡板的表面粗糙度为:0.35μm-0.5μm。优选的,所述基于所述镀锡板的表面粗糙度,确定控制所述钝化工艺的参数,进而控制所述镀锡板涂膜附着力为Ⅰ-Ⅱ级,包括:基于所述镀锡板的表面粗糙度,确定钝化电流密度、钝化PH值、钝化液浓度、钝化温度以及钝化方式;基于确定出的钝化电流密度、钝化PH值、钝化液浓度、钝化温度以及钝化方式,进而控制所述镀锡板涂膜附着力为Ⅰ-Ⅱ级。优选的,所述钝化电流密度为:0.5。优选的,钝化PH值:4.2-4.6。优选的,钝化液浓度:22-28。优选的,钝化温度:40-44。优选的,钝化方式:电化学钝化。优选的,所述基于所述镀锡板的表面粗糙度,确定控制所述钝化工艺的参数,进而控制所述镀锡板涂膜附着力为Ⅰ-Ⅱ级之前,具体包括:固定钝化电流密度、钝化PH值、钝化液浓度、钝化温度以及钝化方式中的其中一个或者多个参数,改变剩余的参数的数值,进而确定出所述镀锡板涂膜附着力;判断确定出的对应的镀锡板涂膜附着力是否满足镀锡板涂膜附着力为Ⅰ-Ⅱ级;若满足,则利用将钝化电流密度、钝化PH值、钝化液浓度、钝化温度以及钝化方式中的具体数值确定为能够控制所述镀锡板涂膜附着力为Ⅰ-Ⅱ级的数值。通过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者多个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或者优点: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控制镀锡板涂膜附着力的方法,首先基于所述镀锡板的光泽度,确定出所述镀锡板的表面粗糙度;其次基于所述镀锡板的表面粗糙度,确定控制所述钝化工艺的参数,进而控制所述镀锡板涂膜附着力为Ⅰ-Ⅱ级。本专利技术通过对表面粗糙度和钝化膜的控制,进而将控制镀锡板涂膜附着力为Ⅰ-Ⅱ级以满足要求,并且本专利技术能够在不影响成品光泽度的要求,能够保证外观不受影响,不增加设备改造成本的基础上,保整现有产线的稳定运行,使涂膜附着力得到改善,减少甚至避免质量异议的发生。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控制镀锡板涂膜附着力的方法的具体实施过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申请所属
中的技术人员更清楚地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技术方案作详细描述。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当镀锡板制作完毕之后,由于产品需求会对镀锡板进行涂膜处理,以产生涂膜附着力。但是涂膜附着力不良会带来一系列产品的质量问题,故而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涂膜附着力,进而提高产品的质量而会针对涂膜附着力不良的问题,根据镀锡板的性能型号等,确定出对应的涂膜附着力范围。例如:MRT-4CA,红牛铁用途产品,要求涂抹附着力Ⅰ-Ⅱ级。其次,在确定出的涂膜附着力范围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调整和镀锡板的涂膜附着力有关的参数,进而使得镀锡产品的能到达到要求的涂膜附着力范围。在和镀锡板的涂膜附着力有关的参数中,包括了镀锡板的表面粗糙度和镀锡板的钝化膜的厚度,故而,本专利技术会调整这两个参数的具体数值,进而使镀锡板能到达到要求的涂膜附着力范围。参看图1,是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控制镀锡板涂膜附着力的方法的具体实施过程图。步骤11,基于所述镀锡板的光泽度,确定出所述镀锡板的表面粗糙度。通常来说,粗糙度越高对产品附着力效果越好,但是,粗糙度高的同时,会影响产品的颜色,即会对光泽度造成差异,因此结合最终的镀锡板成品光泽度,确定出所述镀锡板的表面粗糙度提高范围,落实工艺生产。在本专利技术中,将所述镀锡板的表面粗糙度确定为0.35μm-0.5μm。在该范围的任意值都可以使用。步骤12,基于所述镀锡板的表面粗糙度,确定控制所述钝化工艺的参数,进而控制所述镀锡板涂膜附着力为Ⅰ-Ⅱ级。由于在和镀锡板的涂膜附着力有关的参数中,包括了镀锡板的表面粗糙度和镀锡板的钝化膜的厚度,故而在镀锡板的表面粗糙度确定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可以调整镀锡板的钝化膜的工艺参数,进而控制所述镀锡板涂膜附着力为Ⅰ-Ⅱ级。举例来说,镀锡板的涂膜附着力为Ⅲ-Ⅳ级。而通过镀锡板的光泽度确定出了其表表面粗糙度为0.4-0.5um之后,则根据实验结果确定出镀锡板的钝化工艺。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钝化膜的钝化工艺中,包括:钝化电流密度、钝化PH值、钝化液浓度、钝化温度以及钝化方式等等。故而可基于所述镀锡板的表面粗糙度,确定钝化电流密度、钝化PH值、钝化液浓度、钝化温度以及钝化方式;基于确定出的钝化电流密度、钝化PH值、钝化液浓度、钝化温度以及钝化方式,进而控制所述镀锡板涂膜附着力为Ⅰ-Ⅱ级。然后,通常钝化膜厚度越厚,涂膜附着力会相对变得越差,但当钝化膜降低到一定厚度后,会影响产品抗性,因此要结合产品抗性以及最终产品附着力级别来改善钝化工艺参数,确定工艺参数和对应附着力能力后,落实工艺生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基于所述镀锡板的表面粗糙度,确定控制所述钝化工艺的参数,进而控制所述镀锡板涂膜附着力为Ⅰ-Ⅱ级之前,具体包括:固定钝化电流密度、钝化PH值、钝化液浓度、钝化温度以及钝化方式中的其中一个或者多个参数,改变剩余的参数的数值,进而确定出所述镀锡板涂膜附着力;判断确定出的对应的镀锡板涂膜附着力是否满足镀锡板涂膜附着力为Ⅰ-Ⅱ级;若满足,则利用将钝化电流密度、钝化PH值、钝化液浓度、钝化温度以及钝化方式中的具体数值确定为能够控制所述镀锡板涂膜附着力为Ⅰ-Ⅱ级的数值。举例来说,在钝化电流不变的情况下,对钝化温度以及钝化方式进行参数更改。例如,将钝化电流确定为1.3,钝化温度分别设置为42±2、50±2,钝化方式分别按照电化学钝化、化学钝化+电化学钝化方式进行实验,来确定出对应的所述镀锡板涂膜附着力。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可固定其他的参数,来进行钝化电流密度的研究,例如,在温度(42±2)以及钝化方式(电化学钝化)不变的情况下,可调整电流密度分别为1.3、1.1、0.6、0.5、0.3,来确定出对应的所述镀锡板涂膜附着力。根据实验后镀锡板产品附着力结果,确定出最终的参数值。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确定出的钝化工艺的各参数的具体数值为:所述钝化电流密度为:0.5,钝化PH值:4.2-4.6,钝化液浓度:22-28,钝化温度:40-44,钝化方式:电化学钝化。通过上述描述,本专利技术能够在保证最终产品光泽度不受影响的情况下,进行粗糙度控制,结合钝化工艺,提高了产品附着力能力,减少甚至避免了质量异议的发生,另外,本专利技术并没有生产产线改造费用,成本较低,便于在工业上大量实施。通过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者多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控制镀锡板涂膜附着力的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控制镀锡板涂膜附着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基于所述镀锡板的光泽度,确定出所述镀锡板的表面粗糙度;基于所述镀锡板的表面粗糙度,确定控制所述钝化工艺的参数,进而控制所述镀锡板涂膜附着力为Ⅰ‑Ⅱ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制镀锡板涂膜附着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基于所述镀锡板的光泽度,确定出所述镀锡板的表面粗糙度;基于所述镀锡板的表面粗糙度,确定控制所述钝化工艺的参数,进而控制所述镀锡板涂膜附着力为Ⅰ-Ⅱ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控制镀锡板涂膜附着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镀锡板的表面粗糙度为:0.35μm-0.5μ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控制镀锡板涂膜附着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镀锡板的表面粗糙度,确定控制所述钝化工艺的参数,进而控制所述镀锡板涂膜附着力为Ⅰ-Ⅱ级,包括:基于所述镀锡板的表面粗糙度,确定钝化电流密度、钝化PH值、钝化液浓度、钝化温度以及钝化方式;基于确定出的钝化电流密度、钝化PH值、钝化液浓度、钝化温度以及钝化方式,进而控制所述镀锡板涂膜附着力为Ⅰ-Ⅱ级。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控制镀锡板涂膜附着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钝化电流密度为:0.5。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控制镀锡板涂膜附着力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丽珍周纪名齐智远王振文刘伟方圆宋男张旭明王挺宋军涛李永新胡小明李海旭张宝来
申请(专利权)人: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