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P样基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7418 阅读:2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编码Doppel(“Dpl”)蛋白、Dpl肽的核酸和利用该Dpl核酸和/或肽进行的试验。在相关方面,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特征是包含编码人Dpl多肽的核酸的表达载体和宿主细胞。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能与人Dpl多肽特异性结合的抗体、产生人Dpl多肽的方法、鉴定表达Dpl的细胞的方法、使用Dpl基因和Dpl多肽改变培养的和体内的细胞功能和朊病毒传染性的方法,以及通过检测Dpl编码与调控序列和Dpl表达水平的改变来鉴定患朊病毒病风险的个体。(*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核酸、由这些核酸编码的蛋白质和涉及使用这些核酸和/或蛋白质的试验。
技术介绍
朊病毒是导致人和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脑病的传染性病原体。朊病毒与细菌、病毒和类病毒不同。目前主要的假设是朊病毒蛋白的感染性不需要任何核酸组分。另外,感染一种动物(如人)的朊病毒不会容易地感染别的动物(如小鼠)。对朊病毒及其所致疾病研究的一个重大进步是称为朊病毒蛋白(“PrP”)的蛋白质的发现和纯化〔Bolton等人,Science,2181309-11(1982);Prusiner等人,Biochemistry,216942-50(1982);McKinley等人,Cell,3557-62(1983)〕。已在转基因动物中克隆、测序和表达了完整的朊病毒蛋白编码基因。PrPC由一单拷贝的宿主基因所编码〔Basler等人,Cell,46417-28(1986)〕,一般见于神经元的外表面。一个主要的假设是PrPC转变成称为PrPSc的修饰形式而导致了朊病毒疾病。对于动物和人的可传染的神经变性疾病的传染和致病,朊病毒蛋白的羊搔痒症同种型(PrPSc)似乎(appear)是必需的。参见S.B.Prusiner,“Molecular biology ofprion disease”,Science,2521515-1522(1991)。动物最常见的朊病毒疾病是绵羊和山羊的搔痒症和牛的牛海绵状脑病(BSE)〔J.Wilesmith和Wells,Microbiol.Immunol.,17221-38(1991)〕。已鉴定了人类的4种朊病毒疾病(1)库鲁病,(2)克罗依茨费尔特-雅各布综合征(CJD),(3)格-施-沙病(GSS),(4)致命的家族失眠症(FFI)〔D.C.Gajdusek,Science,197943-960(1977);Medori等人,N.Engl.J.Med.,326444-449(1992)〕。人朊病毒疾病表现为单一发生的、遗传的和传染性疾病,这从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难题,可用PrP的细胞性基因起源来解释。大多数CJD病例是单一发生的,但大约10-15%是遗传性的常染色体疾病,这种疾病系人PrP基因中的突变所致〔Hsiao等人,Neurology,401820-1827(1990);Goldfarb等人,Science,258806-808(1992);Kitamato等人,Proc.R.Soc.Lond.,343391-398〕。医原性CJD是由尸体脑垂体人生长激素和脑硬膜移植所致〔Brown等人,Lancet,34024-27(1992)〕。尽管有无数次试图将CJD与传染源(如食用感染了搔痒症的羊肉)联系起来,但是除了医原性引起的病例外,迄今一直不能确定这种联系〔Harries-Jones等人,J.Neurol.Neurosurg.Psychiatry,511113-1119(1988)〕。另一方面,据信数十年来肆虐Fore和新几内亚高地附近部落的库鲁病是由于食亲属尸体尸脑过程中受到传染而播散〔M.P.Alpers,Slow TransmissibleDiseases of the Nervous System,第1卷,S.B.Prusiner和W.J.Hadlow编辑(NewYorkAcademic出版社),pp.66-90(1979)〕。CJD传播给实验性灵长类动物已有很长的历史,始于William Hadlow′s对库鲁病与羊搔痒症之间相似性的认识。1959年,Hadlow提出,将从临死的库鲁病患者身上制得的抽提物接种到非人类的灵长类身上,观察该动物是否如预计那样在较长的培育期后发生此病〔W.J.Hadlow,Lancet,2289-290(1959)〕。7年后,Gajdusek、Gibbs和Alpers证明了在18-21个月的培育期后库鲁病传播给黑猩猩〔Gajdusek等人,Nature,209794-796(1966)〕。库鲁病和CJD两者的神经病理学具有相似性〔Klazto等人,Lab Invest.,8799-847(1959)〕,这促进了使用黑猩猩进行类似的实验,并在1968年报道了些病的传播〔Jr.Gibbs等人,Science,161388-389(1968)〕。在过去的25年里,已将大约300例CJD、库鲁病和GSS传播给各种类人猿和猴子。这类实验费用高、动物稀缺以及常被认为非人道,限制了这项工作的开展,使积累的知识有限。当从对人灵长动物的研究中获得了最可靠的传播数据时,已将人朊病毒疾病的一些病例传染给啮齿动物,但显然规律性较差〔Jr.Gibbs等人,Slow Transmissible Diseases of the Nervous System,第2卷,S.B.Prusiner和W.J.Hadlow编辑(New YorkAcademic出版社),pp.87-110(1979);Tateishi等人,Prion Diseases of Humans and Animals,Prusiner等人编辑,(LondonEllis Horwood),pp.129-134(1992)〕。牛朊病毒传播给人并产生变异的克罗依茨费尔特-雅各布综合征(vCJD)的可能性提高了理解PrPC转变为PrPSc的重要性〔G.Chazot等人,Lancet,3471181(1996);R.G.Will等人,Lancet,347921-925(1996)〕。早期的研究表明,PrPSc的N末端可被截短而不丧失搔痒症传染性〔S.B.Prusiner等人,Biochemistry,216942-6950(1982);S.B.Prusiner等人,Cell,38127-134(1984)〕,并且相应的,截短PrPSc的N末端仍使得它转变成PrPC〔M.Rogers等人,Proc.Natl.Acad.Sci.USA,903182-3186(1993)〕。近来的研究已发展到能在分子水平上观察PrPC变为PrPSc的结构转换。例如,虽然其N末端部分相对地无结构和柔软,但是它有助于稳定C末端部分的结构性元件〔D.G.Donne等人,Proc.Natl.Acad.Sci.USA,9413452-13457(1997)〕。而且,免疫学研究已证明PrPSc中N末端抗原表位是隐蔽性的,这支持了在朊病毒增殖过程中该区域发生了深刻的构象变化的观点〔Peretz等人,J.Mol.Biol.,273614-622(1997)〕。尽管取得这些进展,但是对该致病性转变过程的结构生物学的了解在许多方面还不完全。例如,未能准确知道PrPC的哪个结构区域对于发生构象变化是必需的或充分的。也不知PrPC的哪个区域对传染性是必需的或充分的。有证据表明,朊病毒的品系现象和种族屏障由另一中PrP构象所编码,但是,这些构象的精确结构性决定簇尚未能精确地确定〔Telling等人,Science,2742079-2082(1996);Billeter等人,Pro.Natl.Acad.Sci.USA,947281-7285(1997)〕。近来的研究已确定了小鼠PrP(MoPrP)的4个残基,这些残基看来能与假定其促进了PrPC转变为PrPSc的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分离的Doppel(Dpl)多肽。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SB普鲁赛纳P特伦布莱R穆尔D韦斯特韦LE胡德I李
申请(专利权)人:加利福尼亚大学董事会多伦多大学管理委员会华盛顿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