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保护筒后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59843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4 05: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人机保护筒后盖,属于发射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设计的一种无人机保护筒后盖,后盖与保护筒其他部分相配合,实现了保护筒的水密;后盖冲破部位在助推器燃气压力的作用下可快速、可靠、安全地开启,实现燃气流排导,冲破部分沉入水中,水面上没有残留物;后盖其余部分能够承受燃气流载荷作用,发射过程中状态完好;后盖上设置有四片对称布置的尾鳍,利用尾鳍使保护筒姿态保持稳定。

Rear cover of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protection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rear cover of an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protection tube, which belongs to the field of launching technology. The design of a UAV to protect the cylinder cover, cylinder cover and protection of other parts are matched, to achieve the protection tube watertight cover; break parts can be fast and reliable and safely open in the booster gas pressure, gas flow through the exhaust, part of the sinking into the water, there is no residue on the surface of the water cover the rest; can bear the load of gas flow, launch process in good condition; is arranged on the rear cover four symmetrically arranged by the protection tube fin and caudal fin attitude stabiliz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人机保护筒后盖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射
,具体涉及一种无人机保护筒后盖。
技术介绍
无人机保护筒用于将无人机从潜艇发射井运载至水面,并在水面漂浮状态下发射无人机。保护筒运载无人机和水面漂浮时,需要实现保护筒的水密;发射无人机时,需要利用无人机助推器的燃气压力将后盖冲开,为燃气流提供排导空间,从而实现无人机发射。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设计一种无人机保护筒后盖,实现保护筒运载无人机和水面漂浮时保护筒的水密;以及在发射无人机时,利用无人机助推器的燃气压力将后盖冲开,为燃气流提供排导空间,从而实现无人机发射。(二)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无人机保护筒后盖,其特征在于,包括后盖本体1、后盖子环节2、拉断片3和尾鳍4;其中所述后盖本体1是后盖的承力部件,所述后盖本体1安装在保护筒后法兰上,后盖本体1的法兰面上设置有O形橡胶圈安装沟槽,用于后盖本体1与其他部位连接处的水密;所述后盖子环节2安装在后盖本体1上,是后盖的冲破部位,所述拉断片3将后盖子环节2与后盖本体1连接在一起,所述后盖本体1上设有两个后盖子环节2,每个后盖子环节2通过两个拉断片3固定在后盖本体1上,四片尾鳍4相隔90°对称布置在后盖本体上1,尾鳍4的弦长和厚度根据水动力要求设计;两个后盖子环节2关于二者之间的尾鳍4左右对称布置,后盖子环节2的安装位置距离最近的尾鳍4有一定的距离,以保证后盖子环节2在翻转过程中不与尾鳍4发生干涉;所述拉断片3包括第一部、第二部以及薄弱环节,所述薄弱环节用于控制后盖开启的压力大小,第一部与第二部通过中间设置的所述薄弱环节连接,且第一部覆盖在后盖本体1上,第二部覆盖在后盖子环节2上,当作用到后盖子环节2燃气压力载荷大于薄弱环节极限载荷时,拉断片薄弱环节能够被破坏,使得后盖子环节2与后盖本体1分离;后盖子环节2的中心离燃气压力载荷作用线有一定的距离,使得后盖子环节2上作用有力矩,该力矩使得后盖子环节2与后盖本体1分离的瞬间具有预设的角速度。优选地,在后盖本体1与后盖子环节2配合面上设置有涂抹密封胶的沟槽。优选地,四片尾鳍4固定在后盖本体1的尾鳍安装座内。优选地,所述拉断片3为铝合金片。优选地,所述拉断片3的厚度为5至7mm。优选地,四片尾鳍4通过螺栓固定在后盖本体1的尾鳍安装座内。(三)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设计的一种无人机保护筒后盖,后盖与保护筒其他部分相配合,实现了保护筒的水密;后盖冲破部位在助推器燃气压力的作用下可快速、可靠、安全地开启,实现燃气流排导,冲破部分沉入水中,水面上没有残留物;后盖其余部分能够承受燃气流载荷作用,发射过程中状态完好;后盖上设置有四片对称布置的尾鳍,利用尾鳍使保护筒姿态保持稳定。附图说明图1为后盖结构组成示意图;图2为拉断片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内容、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无人机保护筒后盖由后盖本体1、后盖子环节2、拉断片3和尾鳍4等四部分组成。其中后盖本体1是后盖的主要承力部件,并具有良好的水密功能,并为其他部件提供给安装接口。后盖本体1通过螺栓安装在保护筒后法兰上,后盖本体1的法兰面上设置有O形橡胶圈安装沟槽,用于后盖本体1与其他部位连接处的水密;后盖子环节2安装在后盖本体1上,是后盖的冲破部位,拉断片3将后盖子环节2与后盖本体1连接在一起,后盖本体1上设有两个后盖子环节2,左右对称布置,每个后盖子环节2通过两个拉断片3固定在后盖本体1上,后盖本体1与后盖子环节2的配合面上设置有涂抹密封胶的沟槽,密封胶涂抹均匀,能保证后盖水密。四片尾鳍4相隔90°对称布置在后盖本体上1,具体是通过螺栓固定在后盖本体1的尾鳍安装座内,尾鳍4的弦长和厚度满足水动力要求,并具有一定的刚强度,以保证保护筒在海浪的扰动下保持姿态稳定。如图2所示,拉断片3为铝合金片,厚度为5至7mm,保证拉断片本身具有一定的强度,包括第一部、第二部以及薄弱环节,该薄弱环节用于控制后盖开启的压力大小,第一部与第二部通过中间设置的收缩的该薄弱环节连接,且第一部覆盖在后盖本体1上,第二部覆盖在后盖子环节2上。当作用到后盖子环节2燃气压力载荷大于薄弱环节极限载荷时,拉断片薄弱环节被破坏,后盖子环节2与后盖本体1分离,为燃气流提供了排导空间。燃气压力载荷作用线距离后盖子环节2的中心有一定的距离,使得后盖子环节2上作用有力矩,该力矩使得后盖子环节2分离瞬间具有一定的角速度,从而提高开启的可靠性。后盖子环节2的安装位置距离尾鳍4有一定的距离,以保证后盖子环节2在翻转过程中不与尾鳍4发生干涉。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无人机保护筒后盖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人机保护筒后盖,其特征在于,包括后盖本体(1)、后盖子环节(2)、拉断片(3)和尾鳍(4);其中所述后盖本体(1)是后盖的承力部件,所述后盖本体(1)安装在保护筒后法兰上,后盖本体(1)的法兰面上设置有O形橡胶圈安装沟槽,用于后盖本体(1)与其他部位连接处的水密;所述后盖子环节(2)安装在后盖本体(1)上,是后盖的冲破部位,所述拉断片(3)将后盖子环节(2)与后盖本体(1)连接在一起,所述后盖本体(1)上设有两个后盖子环节(2),每个后盖子环节(2)通过两个拉断片(3)固定在后盖本体(1)上,四片尾鳍(4)相隔90°对称布置在后盖本体上(1),尾鳍(4)的弦长和厚度根据水动力要求设计;两个后盖子环节(2)关于二者之间的尾鳍(4)左右对称布置,后盖子环节(2)的安装位置距离最近的尾鳍(4)有一定的距离,以保证后盖子环节(2)在翻转过程中不与尾鳍(4)发生干涉;所述拉断片(3)包括第一部、第二部以及薄弱环节,所述薄弱环节用于控制后盖开启的压力大小,第一部与第二部通过中间设置的所述薄弱环节连接,且第一部覆盖在后盖本体(1)上,第二部覆盖在后盖子环节(2)上,当作用到后盖子环节(2)燃气压力载荷大于薄弱环节极限载荷时,拉断片薄弱环节能够被破坏,使得后盖子环节(2)与后盖本体(1)分离;后盖子环节(2)的中心离燃气压力载荷作用线有一定的距离,使得后盖子环节(2)上作用有力矩,该力矩使得后盖子环节(2)与后盖本体(1)分离的瞬间具有预设的角速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人机保护筒后盖,其特征在于,包括后盖本体(1)、后盖子环节(2)、拉断片(3)和尾鳍(4);其中所述后盖本体(1)是后盖的承力部件,所述后盖本体(1)安装在保护筒后法兰上,后盖本体(1)的法兰面上设置有O形橡胶圈安装沟槽,用于后盖本体(1)与其他部位连接处的水密;所述后盖子环节(2)安装在后盖本体(1)上,是后盖的冲破部位,所述拉断片(3)将后盖子环节(2)与后盖本体(1)连接在一起,所述后盖本体(1)上设有两个后盖子环节(2),每个后盖子环节(2)通过两个拉断片(3)固定在后盖本体(1)上,四片尾鳍(4)相隔90°对称布置在后盖本体上(1),尾鳍(4)的弦长和厚度根据水动力要求设计;两个后盖子环节(2)关于二者之间的尾鳍(4)左右对称布置,后盖子环节(2)的安装位置距离最近的尾鳍(4)有一定的距离,以保证后盖子环节(2)在翻转过程中不与尾鳍(4)发生干涉;所述拉断片(3)包括第一部、第二部以及薄弱环节,所述薄弱环节用于控制后盖开启的压力大小,第一部与第二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浩周腾鹤邓春邓科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特种机械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