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设备的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202229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04 03: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电设备的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冷却系统,散热冷却系统包括设置在机箱体外侧的密闭冷却空间,密闭冷却空间包括第一冷却通道和第二冷却通道,第一冷却通道和第二冷却通道通过隔板分隔开,两冷却通道的入口处均设有吹风机和冷空气进气管,机箱体的左、右两侧分别和第一冷却通道、第二冷却通道连通,机箱体的左、右两侧的内壁上均设有风扇,该风扇的叶片正反面为凹部区域和凸部区域,凸部区域朝向机箱体的内部组件处设置,机箱体的上、下两端均为开口,在开口处均设置有铰接于机箱体上的扰流板,扰流板通过电机带动转动,本专利意在解决现有机电设备上的散热冷却装置热量散发不及时,且机箱表面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电设备的散热装置
本技术涉及机电设备的辅助工件、零部件的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机电设备运作工况条件下的散热技术及设备。
技术介绍
工业化状态下的机电设备通常包括液压、电气设备,发动机等动力装置,机电设备的存在保证了工业化的正常生产。众所周知,机电设备在运作过程中会发出大量的热量,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虽然不少机电设备本身自带有散热冷却装置,但是由于工况条件下的发热量大,而且受机电外壳的限制,导致机电设备内的热量无法及时散发或排出,最终设备会长时间处于发热、甚至发烫状态,这很容易造成机电设备故障,影响工作效率,另外当不小心接触到设备发烫的表面时,还容易烫伤工作人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意在提供一种机电设备的散热装置,以解决现有机电设备上的散热冷却装置热量散发不及时,且机箱表面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基础方案:机电设备的散热装置,包括机箱体和设置在机箱体上的散热冷却系统,所述散热冷却系统包括设置在机箱体外侧的密闭冷却空间,所述密闭冷却空间包括第一冷却通道和第二冷却通道,第一冷却通道和第二冷却通道通过隔板分隔开,两冷却通道的入口处均设有吹风机和冷空气进气管,所述机箱体的左、右两侧分别和第一冷却通道、第二冷却通道连通,且机箱体的左、右两侧的内壁上均设有风扇,该风扇的叶片正反面为凹部区域和凸部区域,所述凸部区域朝向机箱体的内部组件处设置,所述机箱体的上、下两端均为开口,且在开口处均设置有铰接于机箱体上的扰流板,扰流板通过电机带动转动。本基础方案的原理为:采用本套散热装置,在机电设备正常运作发出大量热量的情况下,先启动机箱体左、右两侧内壁上的风扇,风扇工作,由于风扇的凸部区域是朝向机箱内部组件处设置的,使得风扇工作过程中,是产生吸力风,此时通过冷空气进气管分别往第一冷却通道和第二冷却通道中通入冷空气,并启动吹风机,将冷空气沿两冷却通道吹进,机箱组件工况下的热空气和冷气气混合,在强冷空气作用下冷却,并最终送到机箱体的上、下端,通过扰流板的转动,将冷空气送入到机箱内部(即在上、下两端的扰流板作用下,将冷空气送入到机箱内部组件处),同时扰流板在转动过程中,会将冷风输送到机箱内部的不同位置,冷却效果好,机箱上端(下端)的冷空气经过机箱内部,并从机箱下端(上端)的扰流板转动空隙中排出,混合冷空气后再送入机箱中,形成循环风,提升了机箱内部的降温冷却效果。本基础方案的优点在于:本专利通过在机箱发热体的外部构建了一套冷却风的循环系统,具体是通过在机箱体的左、右两侧采用电扇叶片将热量吸出(一般现有技术散热直接采用电风扇往内吹,散热效果不佳),然后混合冷空气后,通过上、下扰流板将冷风输送到机箱内部的不同方位,并形成循环风,大大提升了机箱内部的降温冷却效果;同时机箱的外壁为冷风进入的密闭冷却空间,不会发烫,避免了机箱表面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优选方案1:作为基础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扰流板上均布设置有若干个散热孔,在扰流板转动过程中,散热孔能增强冷风在机箱体中的分散性,而且也便于冷却完的空气排出。优选方案2:作为基础方案或优选方案1的一种改进,所述冷空气进气管的管口位于吹风机的输出口上方,使得冷空气先进入到冷却通道中,再由吹风机吹风引流。优选方案3:作为优选方案2的一种改进,所述机箱体的顶部设有遮雨板,遮雨板能对机箱和冷却系统起到遮阳避雨的作用。优选方案4:作为优选方案3的一种改进,所述冷空气进气管连通空调机,通过空调机的输出管直接向冷空气进气管供应冷气,使用非常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扰流板的局部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机箱体1、第一冷却通道2、第二冷却通道3、隔板4、吹风机5、冷空气进气管6、凸部区域61、扰流板7、电机8、散热孔9、遮雨板10。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图2所示:机电设备的散热装置,包括机箱体1和设置在机箱体1上的散热冷却系统,所述散热冷却系统包括设置在机箱体1外侧的密闭冷却空间,所述密闭冷却空间包括第一冷却通道2和第二冷却通道3,第一冷却通道2和第二冷却通道3通过隔板4分隔开,两冷却通道的入口处均设有吹风机5和冷空气进气管6,冷空气进气管6的管口位于吹风机5的输出口上方,使得冷空气先进入到冷却通道中,再由吹风机5吹风引流,所述机箱体1的左、右两侧分别和第一冷却通道2、第二冷却通道3连通,且机箱体1的左、右两侧的内壁上均设有风扇,该风扇的叶片正反面为凹部区域和凸部区域61,所述凸部区域61朝向机箱体1的内部组件处设置,所述机箱体1的上、下两端均为开口,且在开口处均设置有铰接于机箱体1上的扰流板7,扰流板7通过电机8带动转动,扰流板7上均布设置有若干个散热孔9,在扰流板7转动过程中,散热孔9能增强冷风在机箱体1中的分散性,而且也便于冷却完的空气排出。工作时,采用本套散热装置,在机电设备正常运作发出大量热量的情况下,先启动机箱体1左、右两侧内壁上的风扇,风扇工作,由于风扇的凸部区域61是朝向机箱内部组件处设置的,使得风扇工作过程中,是产生吸力风,此时通过冷空气进气管6分别往第一冷却通道2和第二冷却通道3中通入冷空气,并启动吹风机5,将冷空气沿两冷却通道吹进,机箱组件工况下的热空气和冷气气混合,在强冷空气作用下冷却,并最终送到机箱体1的上、下端,通过扰流板7的转动,将冷空气送入到机箱内部(即在上、下两端的扰流板7作用下,将冷空气送入到机箱内部组件处),同时扰流板7在转动过程中,会将冷风输送到机箱内部的不同位置,冷却效果好,机箱上端(下端)的冷空气经过机箱内部,并从机箱下端(上端)的扰流板7转动空隙中排出,混合冷空气后再送入机箱中,形成循环风,提升了机箱内部的降温冷却效果。本实施例中的机箱体1的顶部设有遮雨板10,遮雨板10能对机箱和冷却系统起到遮阳避雨的作用;冷空气进气管6连通空调机,通过空调机的输出管直接向冷空气进气管6供应冷气,使用非常方便。以上所述的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技术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机电设备的散热装置

【技术保护点】
机电设备的散热装置,包括机箱体和设置在机箱体上的散热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冷却系统包括设置在机箱体外侧的密闭冷却空间,所述密闭冷却空间包括第一冷却通道和第二冷却通道,第一冷却通道和第二冷却通道通过隔板分隔开,两冷却通道的入口处均设有吹风机和冷空气进气管,所述机箱体的左、右两侧分别和第一冷却通道、第二冷却通道连通,且机箱体的左、右两侧的内壁上均设有风扇,该风扇的叶片正反面为凹部区域和凸部区域,所述凸部区域朝向机箱体的内部组件处设置,所述机箱体的上、下两端均为开口,且在开口处均设置有铰接于机箱体上的扰流板,扰流板通过电机带动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1.机电设备的散热装置,包括机箱体和设置在机箱体上的散热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冷却系统包括设置在机箱体外侧的密闭冷却空间,所述密闭冷却空间包括第一冷却通道和第二冷却通道,第一冷却通道和第二冷却通道通过隔板分隔开,两冷却通道的入口处均设有吹风机和冷空气进气管,所述机箱体的左、右两侧分别和第一冷却通道、第二冷却通道连通,且机箱体的左、右两侧的内壁上均设有风扇,该风扇的叶片正反面为凹部区域和凸部区域,所述凸部区域朝向机箱体的内部组件处设置,所述机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云兰
申请(专利权)人:象山勇晖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