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抗震、减振支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190555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03 18: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抗震、减振支座,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端安装有固定座,所述连接帽的顶端安装有连接套筒,所述固定筒的内部左右两侧均安装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稳定杆贯穿固定筒的外壁与连接套筒相连,所述支撑板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顶端安装有立杆,所述立杆贯穿连接环的外壁。该建筑抗震、减振支座,当连接套筒向下运动时,连接套筒带动连接帽向下运动,连接套筒带动连接环向下移动,连接环带动连接杆向下移动,连接杆带动第二滑动块在第二滑动槽的内部向下滑动,确保了连接套筒向下运动时的稳定性较好,避免当连接套筒向下运动时容易出现偏移的现象,确保了支撑的效果较好。

A kind of building earthquake resistant and damping suppor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eismic vibration, building support, including support plate, the support plate is mounted on the top of a fixed seat, the top end of the connecting cap is installed on the connecting sleeve, the fixed cylinder internal left and right sides are equipped with the first fixed plate, the outer wall of the cylinder through the fixing rod stability connected with the connecting sleeve and the support plate are installed on both sides of the connecting plate, the connecting plate is mounted on the top of a pole, the vertical rod through the outer wall of the connecting ring. The seismic vibration, bearing sleeve, when the downward movement of the connection, the connecting sleeve drives the connecting cap downward, the connecting sleeve drives the connecting ring to move downwards, the connecting rod drives the connecting moving downwards, the connecting rod drives the second sliding blocks in the second sliding groove inside to slide,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the downward movement of the connecting sleeve is better when the sleeve, avoid the downward movement of the connection is easy to appear the phenomenon of migration, to ensure a good supporting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抗震、减振支座
本技术涉及建筑
,具体为一种建筑抗震、减振支座。
技术介绍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轨道交通以其便捷、快速、准时、节能、有效缓解地面交通拥堵的优势,迅速成为城市交通建设的发展热点,但振动与噪音污染也会对沿线建筑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其沿线的建筑在满足国家相应抗震规范设计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振动与噪音带来的环境污染,但现有的建筑抗震、减振支座还存在问题,例如申请号为201410352250.1的专利,包括安装于建筑基础部分和建筑上部结构之间,支座包括抗震结构和减振结构,抗震结构连接于减振结构下方的中部,尽管节省了施工成本,但连接套筒向下运动时的稳定性较差,当连接套筒向下运动时容易出现偏移的现象,导致支撑的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抗震、减振支座,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抗震、减振支座,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端安装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内部安装有铅芯,所述铅芯的外部安装有钢板,所述钢板的底端安装有叠层橡胶,所述固定座的外部安装有连接帽,所述连接帽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滑动杆,所述连接帽的顶端安装有连接套筒,所述连接套筒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的内部左右两侧均安装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内侧安装有第二滑动块,所述支撑板的顶端左右两侧均安装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内部设有滑槽,所述滑动杆与滑槽配合连接,所述滑动杆的外壁安装有挡板,挡板与滑动杆螺纹连接,所述支撑板的顶端左右两侧均安装有固定筒,所述固定筒的内部左右两侧均安装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内部设有第一滑动槽,所述固定筒的内部安装有稳定块,所述稳定块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第一滑动块,所述第一滑动块与第一滑动槽配合连接,所述稳定块的顶端安装有稳定杆,所述稳定杆贯穿固定筒的外壁与连接套筒相连,所述支撑板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顶端安装有立杆,所述立杆贯穿连接环的外壁,所述立杆的内部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二滑动槽,所述第二滑动块与第二滑动槽配合连接。优选的,所述立杆的顶端安装有遮挡板。优选的,所述稳定杆与连接套筒的连接处安装有加固块。优选的,所述固定筒的内部底端安装有橡胶垫。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建筑抗震、减振支座,当连接套筒向下运动时,连接套筒带动连接帽向下运动,连接帽带动滑动杆在滑槽的内部向下滑动,连接套筒带动稳定杆向下移动,稳定杆带动稳定块向下移动,稳定块带动第一滑动块在第一滑动槽的内部向下滑动,连接套筒带动连接环向下移动,连接环带动连接杆向下移动,连接杆带动第二滑动块在第二滑动槽的内部向下滑动,确保了连接套筒向下运动时的稳定性较好,避免当连接套筒向下运动时容易出现偏移的现象,确保了支撑的效果较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第二滑动块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滑槽结构示意图。图中:1、连接套筒,2、滑槽,3、稳定杆,4、连接环,5、立杆,6、滑动杆,7、第一滑动槽,8、连接板,9、连接帽,10、固定座,11、钢板,12、铅芯,13、叠层橡胶,14、第二固定板,15、支撑板,16、第一滑动块,17、第一固定板,18、固定筒,19、稳定块,20、挡板,21、遮挡板,22、加固块,23、连接杆,24、第二滑动块,25、第二滑动槽,26、橡胶垫。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建筑抗震、减振支座,包括支撑板15,支撑板15的顶端安装有固定座10,固定座10的内部安装有铅芯12,铅芯12的外部安装有钢板11,钢板11的底端安装有叠层橡胶13,固定座10的外部安装有连接帽9,连接帽9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滑动杆6,通过滑动杆6可增加连接帽9向下移动的稳定性,从而增加连接套筒1向下移动的稳定性,连接帽9的顶端安装有连接套筒1,连接套筒1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连接环4,连接环4的内部左右两侧均安装有连接杆23,连接杆23的内侧安装有第二滑动块24,通过第二滑动块24可增加连接环4向下移动的稳定性,从而增加连接套筒1向下移动的稳定性,支撑板15的顶端左右两侧均安装有第二固定板14,第二固定板14的内部设有滑槽2,通过滑槽2可实现滑动杆6的滑动,滑动杆6与滑槽2配合连接,滑动杆6的外壁安装有挡板20,通过挡板20可实现滑动杆6的滑动,挡板20与滑动杆6螺纹连接,支撑板15的顶端左右两侧均安装有固定筒18,固定筒18的内部底端安装有橡胶垫26,通过橡胶垫26可对稳定块19进行保护,避免稳定块19向下滑动时出现损坏的现象,固定筒18的内部左右两侧均安装有第一固定板17,第一固定板17的内部设有第一滑动槽7,通过第一滑动槽7可实现滑动杆6的滑动,固定筒18的内部安装有稳定块19,稳定块19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第一滑动块16,通过第一滑动块16可增加稳定块19向下移动的稳定性,第一滑动块16与第一滑动槽7配合连接,稳定块19的顶端安装有稳定杆3,稳定杆3贯穿固定筒18的外壁与连接套筒1相连,稳定杆3连接套筒1的连接处安装有加固块22,通过加固块22可增加稳定杆3与连接套筒1的连接处安装的稳定性,支撑板15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连接板8,连接板8的顶端安装有立杆5,立杆5的顶端安装有遮挡板21,通过遮挡板21可对连接环4进行限位,立杆5贯穿连接环4的外壁,立杆5的内部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二滑动槽25,通过第二滑动槽25可实现第二滑动块24的滑动,第二滑动块24与第二滑动槽25配合连接。当连接套筒1向下运动时,连接套筒1带动连接帽9向下运动,连接帽9带动滑动杆6在滑槽2的内部向下滑动,连接套筒1带动稳定杆3向下移动,稳定杆3带动稳定块19向下移动,稳定块19带动第一滑动块16在第一滑动槽7的内部向下滑动,连接套筒1带动连接环4向下移动,连接环4带动连接杆23向下移动,连接杆23带动第二滑动块24在第二滑动槽25的内部向下滑动。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前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建筑抗震、减振支座

【技术保护点】
一种建筑抗震、减振支座,包括支撑板(15),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5)的顶端安装有固定座(10),所述固定座(10)的内部安装有铅芯(12),所述铅芯(12)的外部安装有钢板(11),所述钢板(11)的底端安装有叠层橡胶(13),所述固定座(10)的外部安装有连接帽(9),所述连接帽(9)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滑动杆(6),所述连接帽(9)的顶端安装有连接套筒(1),所述连接套筒(1)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连接环(4),所述连接环(4)的内部左右两侧均安装有连接杆(23),所述连接杆(23)的内侧安装有第二滑动块(24),所述支撑板(15)的顶端左右两侧均安装有第二固定板(14),所述第二固定板(14)的内部设有滑槽(2),所述滑动杆(6)与滑槽(2)配合连接,所述滑动杆(6)的外壁安装有挡板(20),挡板(20)与滑动杆(6)螺纹连接,所述支撑板(15)的顶端左右两侧均安装有固定筒(18),所述固定筒(18)的内部左右两侧均安装有第一固定板(17),所述第一固定板(17)的内部设有第一滑动槽(7),所述固定筒(18)的内部安装有稳定块(19),所述稳定块(19)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第一滑动块(16),所述第一滑动块(16)与第一滑动槽(7)配合连接,所述稳定块(19)的顶端安装有稳定杆(3),所述稳定杆(3)贯穿固定筒(18)的外壁与连接套筒(1)相连,所述支撑板(15)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连接板(8),所述连接板(8)的顶端安装有立杆(5),所述立杆(5)贯穿连接环(4)的外壁,所述立杆(5)的内部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二滑动槽(25),所述第二滑动块(24)与第二滑动槽(25)配合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抗震、减振支座,包括支撑板(15),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5)的顶端安装有固定座(10),所述固定座(10)的内部安装有铅芯(12),所述铅芯(12)的外部安装有钢板(11),所述钢板(11)的底端安装有叠层橡胶(13),所述固定座(10)的外部安装有连接帽(9),所述连接帽(9)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滑动杆(6),所述连接帽(9)的顶端安装有连接套筒(1),所述连接套筒(1)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连接环(4),所述连接环(4)的内部左右两侧均安装有连接杆(23),所述连接杆(23)的内侧安装有第二滑动块(24),所述支撑板(15)的顶端左右两侧均安装有第二固定板(14),所述第二固定板(14)的内部设有滑槽(2),所述滑动杆(6)与滑槽(2)配合连接,所述滑动杆(6)的外壁安装有挡板(20),挡板(20)与滑动杆(6)螺纹连接,所述支撑板(15)的顶端左右两侧均安装有固定筒(18),所述固定筒(18)的内部左右两侧均安装有第一固定板(17),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燕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环隆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