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束固定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17241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02 05: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线束固定件,包括第一壁板、腹板和第二壁板围成的U形的线卡主体,第一壁板比第二壁板矮,第一壁板上开设有若干个沿延伸方向分布的线槽,线槽的槽口位于第一壁板的顶面上;第二壁板上开设有与线槽相对的穿线孔,穿线孔的底部不低于线槽的槽底且不高于线槽的槽口。为适应交叉线束的情况,在固定件的两侧壁上分别开设线槽和穿线孔,其中线槽起到布线的作用,穿线孔起到对线束定位的作用,从而更好的适应交叉线束的布线需求,使得交叉线束结构稳定,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线束固定不稳定的问题。

A wire harness fixed piec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wire harness, wire clip body includes U shaped wall, surrounded the first web and second panel, the first panel is second panel short, the first panel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grooves extended along the direc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line, the top notch groove in the first panel; and a line slot opening second panel threading hole relative to the threading hole at the bottom of the groove notch is not less than the bottom of the tank and not higher than trough.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cross wire harness, two side walls of the fixing piece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on the slot and the threading holes, which plays the role of the wiring line groove, a threading hole to harness the positioning function, in order to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the cross wiring harness, the harness cross stable structure, so as to solve the existing wire harness in fixing the instability probl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线束固定件
本技术属于新能源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束固定件。
技术介绍
目前,在混合动力车辆、EV等电动车辆中,具备控制行驶用电动机的逆变器、电压控制用的DC-DC转换器等多个高压电气设备,在这些电气设备上都连接有高电压线束,而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车体晃动的现象,从而需要防止在车辆晃动或碰撞时车架在高电压线束上施加过大的载荷。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U形钢构件作为线卡进行线束布置,但是这种U形钢构件缺少必要的线束过桥结构,导致搭桥处线束存在定位不稳定的问题,在车辆晃动或碰撞时极易出现线束松脱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线束固定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线束固定不稳定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中线束固定件的技术方案如下:线束固定件,包括第一壁板、腹板和第二壁板围成的U形的线卡主体,第一壁板比第二壁板矮,第一壁板上开设有若干个沿延伸方向分布的线槽,线槽的槽口位于第一壁板的顶面上;第二壁板上开设有与线槽相对的穿线孔,穿线孔的底部不低于线槽的槽底且不高于线槽的槽口。线槽的槽深沿线卡主体延伸方向依次增加。腹板的宽度沿线槽加深方向逐渐增大。第一壁板和第二壁板之间呈小于30°的角度,腹板的两侧分别与第一壁板、第二壁板圆弧过渡。第二壁板的顶部边沿为沿线槽加深方向向下倾斜的斜边,穿线孔为斜边平行于第二壁板顶部边沿的直角三角形孔,并且在穿线孔的斜线侧孔沿和第二壁板的顶部边沿之间设有第二连接孔。第二连接孔有若干个,各第二连接孔沿第二壁板的顶部边沿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并且第二连接孔中至少一个为长孔。定义相邻两线槽之间的第一壁板实体部分和位于第一壁板端部的实体部分为卡齿部,每个卡齿部的齿顶设有沿垂直卡齿部的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为适应交叉线束的情况,在固定件的两侧壁上分别开设线槽和穿线孔,其中线槽起到布线的作用,穿线孔起到对线束定位的作用,从而更好的适应交叉线束的布线需求,使得交叉线束结构稳定,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线束固定不稳定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中固定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固定件的主视图;图3是图2的右视图;图4是图2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本技术中线束固定件的实施例:如图1至图4所示,该固定件包括第一壁板1、腹板2和第二壁板3围成的U形的线卡主体,第一壁板1比第二壁板3矮,第一壁板1上开设有若干个沿延伸方向分布的线槽11,线槽11的槽口位于第一壁板1的顶面上;第二壁板3上开设有与线槽11相对的穿线孔31,穿线孔31的底部不低于线槽11的槽底且不高于线槽11的槽口。线槽11的槽深沿线卡主体延伸方向依次增加。腹板2的宽度沿线槽11加深方向逐渐增大。第一壁板1和第二壁板3之间呈小于30°的角度,腹板2的两侧分别与第一壁板1、第二壁板3圆弧过渡。第二壁板3的顶部边沿为沿线槽11加深方向向下倾斜的斜边,穿线孔31为斜边平行于第二壁板3顶部边沿的直角三角形孔,并且在穿线孔31的斜线侧孔沿和第二壁板3的顶部边沿之间设有第二连接孔。第二连接孔有若干个,各第二连接孔沿第二壁板3的顶部边沿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并且第二连接孔中至少一个为长孔。相邻两线槽11之间的第一壁板1实体部分和位于第一壁板1端部的实体部分为卡齿部,每个卡齿部的齿顶设有沿垂直卡齿部的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孔。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线束固定件,包括第一壁板、腹板和第二壁板围成的U形的线卡主体,其特征在于,第一壁板比第二壁板矮,第一壁板上开设有若干个沿延伸方向分布的线槽,线槽的槽口位于第一壁板的顶面上;第二壁板上开设有与线槽相对的穿线孔,穿线孔的底部不低于线槽的槽底且不高于线槽的槽口。

【技术特征摘要】
1.线束固定件,包括第一壁板、腹板和第二壁板围成的U形的线卡主体,其特征在于,第一壁板比第二壁板矮,第一壁板上开设有若干个沿延伸方向分布的线槽,线槽的槽口位于第一壁板的顶面上;第二壁板上开设有与线槽相对的穿线孔,穿线孔的底部不低于线槽的槽底且不高于线槽的槽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固定件,其特征在于,线槽的槽深沿线卡主体延伸方向依次增加。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固定件,其特征在于,腹板的宽度沿线槽加深方向逐渐增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束固定件,其特征在于,第一壁板和第二壁板之间呈小于30°的角度,腹板的两侧分别与第一壁板、第二壁板圆弧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鹏曹建许荣
申请(专利权)人:中能东道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