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门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158717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01 18: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从外侧门把手经由传递杆向第二杆良好地传递打开操作,进而能够良好地进行车门的打开的车辆用门锁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辆用门锁装置(1)具备:壳体(7、9);叉状件(11);卡爪(12);第一杆(29),其以能够进行位移的方式设置于壳体,且作用于卡爪;以及第二杆(20),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设置于壳体,一端部经由传递杆(C1)与外侧门把手连结,且通过对外侧门把手的打开操作而摆动并作用于第一杆。在第二杆的一端部形成有连结部,该连结部连结传递杆的下端部。包含连结部伴随打开操作而描绘的圆弧状的轨迹的旋转平面(P2)位于比固定面(P1)靠车身的前方的位置,且以随着朝向下方而接近固定面的方式倾斜。

Lock device for vehicl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vehicle door lock device which can transmit the opening operation well from the outer door handle to the second bar through the transfer rod, and then the door can be opened well. Door lock device for the vehicle (1) comprising: a housing (7, 9); the prong (11); the claw (12); the first rod (29), to the displacement mode is arranged in the casing, and the role of the claw; and second bar (20), to the the swing is set in the shell, one end through the transmission rod (C1) connected with the outside of the door handle, and the external side handles open operation and the role of the first swing rod. A connecting part is formed at one end of the second bar, which is connected to the lower end of the transfer rod. The rotating plane (P2), which contains the circular arc track described by the connecting part and the open operation, is located at the front position of the car body than the stationary surface (P1), and tilts along the way toward the bottom and approaching the fixed surfa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门锁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用门锁装置。
技术介绍
在日本特开2002-129806号公报中公开了以往的车辆用门锁装置。该车辆用门锁装置具备壳体、叉状件、卡爪、第一杆及第二杆。更详细而言,第一杆为打开连杆,第二杆为打开杆。壳体具有基板。基板以使固定面与车门抵接的状态固定,所述车门相对于固定有撞针的车身能够开闭。在基板上形成有能够供撞针进入的进入口。如上述公报的图4等所图示的那样,叉状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设置于基板。叉状件在将撞针保持于进入口内的闩锁位置和允许撞针从进入口内离开的未闩锁位置之间进行位移。卡爪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设置于基板。卡爪将叉状件固定或释放。在卡爪上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固定有提升杆。如上述公报的图4所图示的那样,卡爪以能够绕与基板的固定面大致正交的卡爪轴心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基板的固定面。第一杆以能够进行位移的方式设置于壳体。第一杆能够向上位移而与提升杆抵接来作用于卡爪,使卡爪释放叉状件。第二杆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设置于壳体。第二杆的一端部经由传递杆而与外侧门把手连结。第二杆的另一端部与第一杆连结。如上述公报的图2及图5等所图示的那样,第二杆能够通过对外侧门把手的打开操作而摆动并作用于第一杆,使第一杆向上进行位移。如上述公报的图2所图示的那样,在第二杆的一端部形成有连结部。在连结部上连结有传递杆的下端部。如上述公报的图4所图示的那样,相对于卡爪位于前方的第二杆的摆动轴心与卡爪轴心平行地延伸。在该车辆用门锁装置中,当通过对外侧门把手的打开操作而使传递杆下降,且传递杆的下端部压下第二杆的连结部时,第二杆摆动,使向上进行了位移的第一杆与提升杆抵接。其结果是,卡爪将叉状件释放,因此能够打开车门。此外,车辆用门锁装置通常在搭载于前车门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和搭载于后车门的车辆用门锁装置中共用。并且,根据作为搭载对象的车门的形状的不同,如上述公报的图1所示的那样,存在以基板的固定面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的状态将车辆用门锁装置搭载于车门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包含第二杆的连结部伴随对外侧门把手的打开操作而描绘的圆弧状的轨迹的旋转平面位于比基板的固定面靠车身的前方的位置,且与固定面平行,因此旋转平面也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因此,相对于包含传递杆的上端部伴随对外侧门把手的打开操作而描绘的圆弧状的轨迹的平面,上述的旋转平面容易成为倾斜的状态。于是,传递杆通过对外侧门把手的打开操作而容易被扭曲,有可能产生操作感的恶化、传递行程的损失等。其结果是,在该车辆用门锁装置中,有可能难以从外侧门把手经由传递杆向第二杆传递打开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以往的实际情况而提出,其应该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从外侧门把手经由传递杆向第二杆良好地传递打开操作,进而能够良好地进行车门的打开的车辆用门锁装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具备:壳体,其具有以使固定面与车门抵接的状态固定的基板,所述车门相对于固定有撞针的车身能够开闭,在所述基板上形成有能够供所述撞针进入的进入口;叉状件,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基板,且在将所述撞针保持于所述进入口内的闩锁位置和允许所述撞针从所述进入口内离开的未闩锁位置之间进行位移;卡爪,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基板,且将所述叉状件固定或释放;第一杆,其以能够进行位移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壳体,且能够通过进行位移而作用于所述卡爪,使所述卡爪释放所述叉状件;以及第二杆,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壳体,一端部经由传递杆而与外侧门把手连结,且能够通过对所述外侧门把手的打开操作而摆动并作用于所述第一杆,使所述第一杆进行位移,所述车辆用门锁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杆的所述一端部形成有连结部,该连结部连结所述传递杆的下端部,包含所述连结部伴随所述打开操作而描绘的圆弧状的轨迹的旋转平面位于比所述固定面靠所述车身的前方的位置,且以随着朝向下方而接近所述固定面的方式倾斜。本专利技术中的其他方案及优点根据以下的记载及附图所公开的实施例、该附图所例示的图解、以及说明书及该附图整体所公开的本专利技术的概念变得清楚。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实施例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闩锁壳体及闩锁机构的立体图。图4是闩锁壳体及闩锁机构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第一壳体及工作机构的主视图。图6是第一壳体及工作机构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第一壳体的立体图。图8是第二壳体的立体图。图9是蜗轮、I/S锁定杆及直线运动锁定杆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第一壳体及工作机构的主视图。图11是说明O/S打开杆、惯性杆、叉状件及卡爪的动作的示意图。图12是说明O/S打开杆、惯性杆、叉状件及卡爪的动作的示意图。图13是说明O/S打开杆、惯性杆、叉状件及卡爪的动作的示意图。图14是说明O/S打开杆、惯性杆、叉状件及卡爪的动作的示意图。图15是说明O/S打开杆及惯性杆与卡爪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变化的示意图。图16是说明实施例的车辆用门锁装置例如搭载于前车门的情况下的门把手与传递杆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17是说明实施例的车辆用门锁装置例如搭载于后车门的情况下的门把手与传递杆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将本专利技术具体化的实施例。(实施例)如图1及图2所示,实施例的车辆用门锁装置1(以下,简称作“门锁装置1”)是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具体方案的一例。门锁装置1如图16及图17等所示,固定于相对于机动车、公共汽车、商用车辆等车辆的车身能够开闭的车门。并且,门锁装置1通过对固定于车身的撞针进行保持,从而能够以将车门相对于车身关闭的状态保持。在图1及图2中,图示出了在车身的左侧面设置的车门的后端侧的内部配设的门锁装置1。需要说明的是,门锁装置1在设置于车身的右侧面的车门的后端侧固定的情况下,仅是便利性差异。而且,门锁装置1也可以设置于后门等。图1及图2所示的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以车辆的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为基准。另外,图1及图2所示的车辆内外方向以搭乘在车辆的车室内的人员为基准,将车辆的左侧面侧作为车辆外侧,将其相反侧作为车辆内侧。图3以后所示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及车辆内外方向与图1及图2对应而表示。如图1所示,在固定有门锁装置1的未图示的车门的外表面配设有外侧门把手H1及锁芯H2。在车门的向车室内露出的内表面配设有室内锁定握手H3及内侧门把手H4。在外侧门把手H1上连结有传递杆C1的上端部C1A。门锁装置1在车门的内部配设于比外侧门把手H1靠下方的位置。传递杆C1的下端部C1B与门锁装置1的O/S打开杆20的连结部20C连结。锁芯H2以能够与锁芯保持部C2A一体旋转的方式保持于锁芯保持部C2A,该锁芯保持部C2A能够转动地设置于门锁装置1的上端部。如图2所示,在锁芯保持部C2A上连结有连杆C2B的上端部。连杆C2B的下端部经由连接杆C2C而与在图5等中示出并后述的O/S锁定杆30连接。如图1所示,在室内锁定握手H3上连接有传递拉索C3的一端部。在内侧门把手H4上连接有传递拉索C4的一端部。如图2所示,传递拉索C3的另一端部被引入门锁装置1内,与在图5等中示出并后述的I/S锁定杆35连接。传递拉索C4的另一端部被引入门锁装置1内,与在图5等中示出并后述的I/S打开杆25连接。门锁装置1具备图1~图4所示的闩锁壳体9和图1、图2及图5~图8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车辆用门锁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门锁装置,其具备:壳体,其具有以使固定面与车门抵接的状态固定的基板,所述车门相对于固定有撞针的车身能够开闭,在所述基板上形成有能够供所述撞针进入的进入口;叉状件,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基板,且在将所述撞针保持于所述进入口内的闩锁位置和允许所述撞针从所述进入口内离开的未闩锁位置之间进行位移;卡爪,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基板,且将所述叉状件固定或释放;第一杆,其以能够进行位移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壳体,且能够通过进行位移而作用于所述卡爪,使所述卡爪释放所述叉状件;以及第二杆,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壳体,一端部经由传递杆而与外侧门把手连结,且能够通过对所述外侧门把手的打开操作而摆动并作用于所述第一杆,使所述第一杆进行位移,所述车辆用门锁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杆的所述一端部形成有连结部,该连结部连结所述传递杆的下端部,包含所述连结部伴随所述打开操作而描绘的圆弧状的轨迹的旋转平面位于比所述固定面靠所述车身的前方的位置,且以随着朝向下方而接近所述固定面的方式倾斜。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7.20 JP 2016-1422111.一种车辆用门锁装置,其具备:壳体,其具有以使固定面与车门抵接的状态固定的基板,所述车门相对于固定有撞针的车身能够开闭,在所述基板上形成有能够供所述撞针进入的进入口;叉状件,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基板,且在将所述撞针保持于所述进入口内的闩锁位置和允许所述撞针从所述进入口内离开的未闩锁位置之间进行位移;卡爪,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基板,且将所述叉状件固定或释放;第一杆,其以能够进行位移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壳体,且能够通过进行位移而作用于所述卡爪,使所述卡爪释放所述叉状件;以及第二杆,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壳体,一端部经由传递杆而与外侧门把手连结,且能够通过对所述外侧门把手的打开操作而摆动并作用于所述第一杆,使所述第一杆进行位移,所述车辆用门锁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杆的所述一端部形成有连结部,该连结部连结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木正晴山路敏志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安成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