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12403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25 03: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其包括上支承、防尘罩和减振器闷盖,所述防尘罩的一端与所述上支承连接,所述防尘罩的另一端与所述减振器闷盖连接;所述上支承设有上支承凹槽,所述上支承凹槽与铝壳整体铸造成型,所述防尘罩的一端设有向内凸槽,所述向内凸槽与所述上支承凹槽匹配扣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提供了一种铝壳上支承结构,使其既能减轻产品重量,又能满足产品的功能性要求。这种结构可以与直管和波纹管防尘罩都能很好配合。

Support assembly on rear damper of automobil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vehicle supporting shock absorber assembly, which comprises upper support, a dust cover and a damper cover, wherein one end of the dust cover and the upper bearing connection, the other end of the dust cover and the damper cap connection; the upper bearing is arranged on the the support groove, the upper bearing groove and integral casting aluminum shell, wherein one end of the dust cover is provided with an inward convex groove, the inward convex groove and the upper bearing groove, buckle. The upper supporting assembly of the rear shock absorber of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n aluminum shell supporting structure, which can not only lighten the weight of the product, but also meet the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of the product. This structure can be well matched with the dustproof cover of the straight tube and the bellow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
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
技术介绍
在汽车配件领域中,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是悬架系统的重要部件。其主要用于将底盘和车身连接起来,并能衰减动态载荷,有效改善车辆的NVH(噪声、振动和声振粗糙度)性能,提高车辆行驶的舒适性。传统的上支承总成多以橡胶支承为主。对于传统的汽车后上支承,一般是由钢骨架与橡胶以硫化或装配的方式组合成上支承总成零件,为迎合汽车轻量化的发展趋势,出现以铝壳与聚氨酯芯子装配的上支承。图1为现有技术中铝壳和聚氨酯上支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传统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包括铝壳10、上盖板11、内衬板12和聚氨酯支承芯子13。其中,聚氨酯支承芯子13与内衬板12装配后放入铝壳10,然后将铝壳10与上盖板11以翻边铆接的方式进行连接。通常,铝壳上支承与防尘罩连接方式如下:一、直管防尘罩,扣在限位块上,这种连接方式的主要问题是影响限位块的初始点性能。二、波纹管防尘罩,通过限位块压入铝壳上支承下端。这种连接方式的主要问题是过盈量设计过大导致装配困难,设计过小又引起防尘罩脱落,且在车轮上下运动的过程中,上支承下端边缘与防尘罩会发生摩擦。因此,设计一款直管和波纹管防尘罩都适用的上支承通用接口结构非常重要。汽车领域迫切需要减轻质量以节约能源、降低排放,应对能源危机和环保压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装配困难等缺陷,提供一种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其特点在于,所述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包括上支承、防尘罩和减振器闷盖,所述防尘罩的一端与所述上支承连接,所述防尘罩的另一端与所述减振器闷盖连接;所述上支承设有上支承凹槽,所述上支承凹槽与铝壳整体铸造成型,所述防尘罩的一端设有向内凸槽,所述向内凸槽与所述上支承凹槽匹配扣合。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还包括压环,所述压环套设在所述防尘罩的所述向内凸槽的外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防尘罩的所述向内凸槽上还设有导向口,所述导向口与所述上支承下端的倒角相匹配。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上支承凹槽的深度大于等于2mm。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上支承凹槽的宽度与所述防尘罩的厚度、所述压环的宽度相匹配。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防尘罩的接口位置厚度为1-1.5mm,所述压环的宽度为3mm,所述上支承凹槽的圆角直径为0.5mm,所述上支承凹槽宽度大于等于6-7mm。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压环的直径大于所述上支承凹槽的直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压环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压环采用钢制压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防尘罩采用直管或波纹管。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技术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提供了一种铝壳上支承结构,使其既能减轻产品重量,又能满足产品的功能性要求。这种结构可以与直管和波纹管防尘罩都能很好配合。附图说明本技术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质和优势将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的描述而变的更加明显,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的特征,其中:图1为现有技术中铝壳和聚氨酯上支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中防尘罩和上支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中上支承凹槽和压环的尺寸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中防尘罩的尺寸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中装配后压环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现在将详细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现在将详细参考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其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在所有附图中将使用相同的标记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此外,尽管本技术中所使用的术语是从公知公用的术语中选择的,但是本技术说明书中所提及的一些术语可能是申请人按他或她的判断来选择的,其详细含义在本文的描述的相关部分中说明。此外,要求不仅仅通过所使用的实际术语,而是还要通过每个术语所蕴含的意义来理解本技术。图1为现有技术中铝壳和聚氨酯上支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中防尘罩和上支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中上支承凹槽和压环的尺寸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中防尘罩的尺寸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中装配后压环的示意图。如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其包括上支承20、防尘罩30和减振器闷盖40,将防尘罩30的一端与上支承20连接,防尘罩30的另一端与减振器闷盖40连接。同时,上支承20设有上支承凹槽21,上支承凹槽21与铝壳整体铸造成型,这样可以不增加所述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的额外成本。防尘罩30的一端设有向内凸槽31,使得向内凸槽31与上支承凹槽21相匹配,并且将向内凸槽31扣入上支承凹槽21。此外,所述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还包括压环50,将压环50套设在防尘罩30的向内凸槽31的外部。这种结构可以起到紧固作用。当然,如果所述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不增加压环50也可以满足拉脱力的要求,则可以取消压环50。优选地,在防尘罩30的向内凸槽31上还设有导向口32,使得导向口32与上支承20下端的倒角相匹配。这样设置后,在装配所述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时可以起到导向作用,方便上支承进入防尘罩。进一步地,上支承凹槽21的深度a大于等于2mm,也就是说上支承凹槽21的深度a一般至少设置为2mm,以保证防尘罩30的向内凸槽31有足够大的支撑面,防尘罩30的向内凸槽31的长度与之相匹配。本实施例中上支承凹槽21的宽度与防尘罩30的厚度、压环50的宽度相匹配。例如,优选地,将防尘罩30的接口位置厚度b设置为1-1.5mm,压环50的宽度c设置为3mm,上支承凹槽21的圆角直径d设置为0.5mm,上支承凹槽21的宽度e大于等于6-7mm,即上支承凹槽21的宽度e至少为6-7mm。此处的压环50采用金属材料制成。例如,压环50可以采用钢制压环。装配时,首先将防尘罩30的向内凸槽31扣入上支承凹槽21。由于压环50的直径小于上支承凹槽21直径的话不易装配,因此本实施例将压环50的直径设置为大于上支承凹槽21的直径。因此,本实施例中需要将压环50压紧以起到增大压脱力的作用。另外,本实施例中防尘罩30可以采用直管或波纹管。例如,防尘罩30为波纹管防尘罩与上支承20连接时,将防尘罩30的下端扣在减振器闷盖40上,这类防尘罩30会在车轮上跳时受到推力,车轮下跳时受到拉力。因此对其接口形式要求较高。根据上述结构特征,本技术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可通过控制上支承凹槽21的深度,同时使用压环50,以使防尘罩30在下跳时满足拉脱力的要求。一般要求上端拉脱力为200N-300N,且大于下端拉脱力。这种结构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包括上支承、防尘罩和减振器闷盖,所述防尘罩的一端与所述上支承连接,所述防尘罩的另一端与所述减振器闷盖连接;所述上支承设有上支承凹槽,所述上支承凹槽与铝壳整体铸造成型,所述防尘罩的一端设有向内凸槽,所述向内凸槽与所述上支承凹槽匹配扣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包括上支承、防尘罩和减振器闷盖,所述防尘罩的一端与所述上支承连接,所述防尘罩的另一端与所述减振器闷盖连接;所述上支承设有上支承凹槽,所述上支承凹槽与铝壳整体铸造成型,所述防尘罩的一端设有向内凸槽,所述向内凸槽与所述上支承凹槽匹配扣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还包括压环,所述压环套设在所述防尘罩的所述向内凸槽的外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罩的所述向内凸槽上还设有导向口,所述导向口与所述上支承下端的倒角相匹配。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减振器上支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承凹槽的深度大于等于2mm。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勇李志王珏星廖永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