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式筋叠合预制板及其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091955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21 03: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盆式筋叠合预制板及其制作方法,包括钢筋混凝土预制板,所述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内设置有盆式钢筋,所述盆式钢筋在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内相互交错设置;所述盆式钢筋包括平直段、设置在平直段两端的弯起段及设置在弯起段端部的弯钩段,所述盆式钢筋两端通过弯起段从钢筋混凝土预制板的上平面向外伸出钢筋混凝土预制板的板面;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盆式钢筋能充分利用预制板内钢筋的受力性能,在板端将钢筋弯起,伸出预制板面、锚入叠合板现浇部分,使预制与现浇两部分混凝土层锚固结合更加牢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盆式筋叠合预制板及其制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
,具体涉及盆式筋叠合预制板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预制板常用在建筑领域,可以进行批量化生产,目前现有技术中预制板为了与梁之间的锚固,必须将板内钢筋伸出板边十几厘米的长度,这个长度使预制板安装时难以将钢筋插进梁内,或者先安装预制板后绑扎梁的钢筋骨架,给梁钢筋绑扎带来极大的麻烦,增加了施工难度,降低了施工效率;所以一般都将预制板内钢筋在板边截断,方便预制板安装,减少了板与梁的锚固性能,留下一定的安全隐患;现有技术中的预制板侧模加工费用高、支模速度慢的问题,且预制板生产线难以等节奏流水作业,生产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生产效率高、锚固性好的盆式筋叠合预制板及其制作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盆式筋叠合预制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钢筋混凝土预制板,设置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内的盆式钢筋,所述盆式钢筋包括平直段、设置在平直段两端的弯起段及设置在弯起段端部的弯钩段,所述盆式钢筋两端通过弯起段从钢筋混凝土预制板的上平面向外伸出钢筋混凝土预制板的板面。所述的盆式筋叠合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盆式钢筋在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内相互交错设置或单个方向设置,且交错设置时,其交错夹角为60-120°。所述的盆式筋叠合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盆式钢筋在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内能与普通钢筋或桁架筋组合设置。所述的盆式筋叠合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盆式钢筋的弯起段与平直段之间的夹角为45-75°。所述的盆式筋叠合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盆式钢筋的弯钩段与弯起段之间采用圆弧过渡连接,圆弧的弧度为75-135°,且圆弧的半径大于或等于2.5倍盆式钢筋的直径。所述的盆式筋叠合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盆式钢筋通过弯起段伸出预制板面45-100mm。所述的盆式筋叠合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盆式钢筋的弯钩段的端部为直线段,直线段长度大于或等于5倍盆式钢筋的直径。所述的盆式筋叠合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盆式钢筋在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内等距设置。所述的盆式筋叠合预制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弯起段钢筋的用料长度计算:按照叠合板总厚度计算出盆式钢筋弯起段的弯起高度;按照钢筋混凝土预制板的厚度计算出盆式钢筋弯起段的水平投影长度;最后结合弯起段与平直段的夹角,弯起段与弯钩段之间的圆弧弧度,计算出弯起段钢筋的用料长度;2)弯钩段钢筋的用料长度计算:按照弯钩段的直线段长度及弯钩段与弯起段之间的圆弧弧度,计算出弯钩段用料长度;3)弯起段弯起点到钢筋混凝土预制板板边的长度计算:根据步骤1)中弯起段的水平投影长度计算出弯起段弯起点到钢筋混凝土预制板板边的长度;4)平直段钢筋的用料长度的计算:按照钢筋混凝土预制板的长度、弯起段弯起点到钢筋混凝土预制板板边的长度,计算出盆式钢筋平直段钢筋的用料长度;5)盆式钢筋的用料长度计算:根据盆式钢筋平直段用料长度、弯起段钢筋的用料长度、弯钩段钢筋的用料长度,计算出盆式钢筋的用料长度;6)盆式钢筋的用料截取:根据步骤5)中盆式钢筋的用料长度,截取相应规格和直径的平直普通钢筋;7)折弯点及弯钩折弯点的标识:根据弯钩段用料长度、弯起段用料长度和平直段用料长度确定好折弯点,在普通钢筋上标识出折弯点和弯钩折弯点;8)盆式钢筋的加工:将普通钢筋按照弯起段与平直段的夹角,弯起段与弯钩段之间的圆弧弧度进行相应折弯加工后形成盆式钢筋;9)支模:按照钢筋混凝土预制板边长尺寸,在加工平台上标识出钢筋混凝土预制板的边模位置线,在边模位置上支设并固定钢筋混凝土预制板的边模;10)盆式钢筋的安装:在钢筋混凝土预制板的边模内部标识出盆式钢筋的位置线,在相应的位置线处将盆式钢筋安放在钢筋混凝土预制板的边模内,对盆式钢筋用铁丝进行预绑扎,理顺牢固盆式钢筋的方向后绑扎牢固;11)浇筑混凝土:向钢筋混凝土预制板的边模内浇筑混凝土,表面毛面处理并养护后,形成盆式筋叠合预制板。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采用盆式钢筋能充分利用预制板内钢筋的受力性能,在板端将钢筋弯起,伸出预制板面、锚入叠合板现浇部分,使预制与现浇两部分混凝土层锚固结合更加牢固。2)将弯起钢筋伸出板边,使钢筋锚固在预制梁内,并在弯起钢筋端部做成弯钩,勾搭在预制连接的梁的纵向受力钢筋上,加强预制板与梁的锚固连接,提高梁板结构的整体性和承载能力。3)在预制板安装过程中,可以利用预制板内弯起钢筋端部弯钩,钩住梁内纵向受力钢筋,使得在叠合梁板现浇混凝土未浇筑前就形成一定强度的连接,形成一个整体。4)预制板安装过程中可以不需要板底支撑、并且能更加准确、更加快速地的安装预制板。5)解决了预制板与梁之间的锚固难题,增强了板与梁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了结构性安全隐患。原因是:不做盆式钢筋的预制板为了与梁之间的锚固,必须将板内钢筋伸出板边十几厘米的长度,这个长度使预制板安装时难以将钢筋插进梁内,或者先安装预制板后渣梁的钢筋骨架,给梁钢筋绑扎带来极大的麻烦,增加了施工难度,降低了施工效率。所以一般都将预制板内钢筋在板边截断,方便预制板安装,减少了板与梁的锚固性能,留下一定的安全隐患。6)解决了预制板侧模加工费用高、支模速度慢的问题;有效降低了预制板侧模成本,提高了侧模利用率,提高了预制板支模速度,解决了目前预制板生产线难以等节奏流水作业的关键问题,提高了成本很高的流水线使用率和生产率,降低了生产线成本回收期。7)由于用了盆式钢筋,可以使预制板侧模免于开孔,提高了侧模的适用性能,提高了侧模的通用性,降低了支模人工、降低了对支模人员技能的要求,便于推进标准化生产和便准话管理,大大降低了预制板的成本,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线成本回收期、提质降耗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8)由于用了盆式钢筋,加快了预制板安装速度、提高了安装准确性、免除了板底支撑、降低了施工人员数量、降低了对施工人员技能的要求和降低了施工成本;为装配式建筑建造成本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盆式钢筋组合设置结构示意图;图中:1-钢筋混凝土预制板,2-盆式钢筋,201-弯钩段,202-弯起段,203-平直段。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3所示,盆式筋叠合预制板及其制作方法,包括钢筋混凝土预制板1,钢筋混凝土预制板1内设置有盆式钢筋2,盆式钢筋2在钢筋混凝土预制板1内相互等距交错90°设置;盆式钢筋2包括平直段203、设置在平直段203两端的弯起段202及设置在弯起段202端部的弯钩段201,盆式钢筋2的弯起段202与平直段203之间的夹角为45-75°;盆式钢筋2的弯钩段201与弯起段202之间采用圆弧过渡连接,圆弧的弧度为75-135°,且圆弧的半径大于或等于2.5倍盆式钢筋2的直径;盆式钢筋2的弯钩段201在靠近端部位置为直线段,直线段长度大于或等于5倍盆式钢筋2的直径;盆式钢筋2两端通过弯起段202从钢筋混凝土预制板1的上平面向外伸出钢筋混凝土预制板1的板面45-100mm。在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预制板内按照一定间距、配置一定数量的盆式钢筋2;盆式钢筋2两端应该伸出预制板面,能满足在预制板安装过程中保证钢筋端头的弯钩段201能够勾搭在承担该板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盆式筋叠合预制板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保护点】
盆式筋叠合预制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钢筋混凝土预制板(1),设置钢筋混凝土预制板(1)内的盆式钢筋(2),所述盆式钢筋(2)包括平直段(203)、设置在平直段(203)两端的弯起段(202)及设置在弯起段(202)端部的弯钩段(201),所述盆式钢筋(2)两端通过弯起段(202)从钢筋混凝土预制板(1)的上平面向外伸出钢筋混凝土预制板(1)的板面。

【技术特征摘要】
1.盆式筋叠合预制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钢筋混凝土预制板(1),设置钢筋混凝土预制板(1)内的盆式钢筋(2),所述盆式钢筋(2)包括平直段(203)、设置在平直段(203)两端的弯起段(202)及设置在弯起段(202)端部的弯钩段(201),所述盆式钢筋(2)两端通过弯起段(202)从钢筋混凝土预制板(1)的上平面向外伸出钢筋混凝土预制板(1)的板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盆式筋叠合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盆式钢筋(2)在钢筋混凝土预制板(1)内相互交错设置或单个方向设置,且交错设置时,其交错夹角为60-12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盆式筋叠合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盆式钢筋(2)在钢筋混凝土预制板(1)内能与普通钢筋或桁架筋组合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盆式筋叠合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盆式钢筋(2)的弯起段(202)与平直段(203)之间的夹角为45-7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盆式筋叠合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盆式钢筋(2)的弯钩段(201)与弯起段(202)之间采用圆弧过渡连接,圆弧的弧度为75-135°,且圆弧的半径大于或等于2.5倍盆式钢筋(2)的直径。6.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盆式筋叠合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盆式钢筋(2)通过弯起段(202)伸出预制板面45-100mm。7.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盆式筋叠合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盆式钢筋(2)的弯钩段(201)的端部为直线段,直线段长度大于或等于5倍盆式钢筋(2)的直径。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盆式筋叠合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盆式钢筋(2)在钢筋混凝土预制板(1)内等距设置。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盆式筋叠合预制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弯起段(202)钢筋的用料长度计算:按照叠合板总厚度计算出盆式钢筋(2)弯起段(202)的弯起高度;按照钢筋混凝土预制板(1)的厚度计算出盆式钢筋(2)弯起段的水平投影长度;最后结合弯起段(202)与平直段(203)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启军张明智叶莉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