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家权专利>正文

一种车用前叉避震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03071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3 18: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用前叉避震系统,通过在活塞内部设置调节件控制主体油路的大小及通断,仅需一个调节按钮即可控制调节件的移动,集成回弹阻尼调节与压缩阻尼调节于前叉肩盖一处,便于用户对前叉压缩阻尼及回弹阻尼的调节,提高用户体验。通过对活塞结构形式进行设计,配合调节顶针实现油路的控制,有效简化系统的组成,使得前叉回弹阻尼技术得到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用前叉避震系统
本技术属于车辆前叉减震设计
,具体涉及一种车用前叉避震系统。
技术介绍
前叉部件在自行车结构中处于前方部位,它的上端与车把部件相连,车架部件与前管配合,下端与前轴部件配合,组成自行车的导向系统。自行车避震前叉在车辆骑行过程中受力被压缩,到达极点位置后回弹至原来长度,不断重复从而达到减轻车手身体受力的作用。前叉的回弹速度通过阻尼大小控制。目前市面上的中高端山地自行车前叉使用的都是液压阻尼系统,前叉阻尼系统包含压缩阻尼和回弹阻尼两个功能。压缩阻尼用于控制前叉受到冲击时的压缩速度,也可以用于锁死前叉,通过前叉肩盖部位的旋钮调节。回弹阻尼用于控制前叉回弹的速度,通过前叉底部的旋钮调节。当回弹设置得过慢时,前叉或避震将无法应对连续的响应,这意味着前叉没有能力解决一个接一个的冲击。在另一方面,假如回弹设置得过快,它将在两次冲击之间伸展的太快,把车手向上顶,这也会让车辆的前轮弹离地面,导致自行车方向失控,可能造成重大伤害。所以回弹阻尼需要根据不同的骑行路况调节到合适的状态,以确保安全。目前,常规的避震前叉调节按钮分别设置有前叉的顶部与底部,用于区分调节压缩阻尼与回弹阻尼,然而由于回弹阻尼机构设置在前叉的底部,调节旋钮也设置在前叉的底部,非常不便于操作,调节旋钮容易掉落遗失,或者被损坏。90%的用户反馈回弹旋钮不好调,甚至有用户自购买回来都没有调节过,这么重要的一个调节功能,因其设计的缺陷而被人们忽略,导致用户体验下降。因此,鉴于以上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新型的前叉避震调节机构,便于用户对前叉压缩阻尼及回弹阻尼的调节,提高用户体验,同时简化机构组成,使得前叉回弹阻尼技术得到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用前叉避震系统,通过在活塞内部设置调节件控制主体油路的大小及通断,仅需一个调节按钮即可控制调节件的移动,集成回弹阻尼调节与压缩阻尼调节于前叉肩盖一处,便于用户对前叉压缩阻尼及回弹阻尼的调节,提高用户体验,同时简化机构组成,使得前叉回弹阻尼技术得到推广使用。根据本技术的目的提出的一种车用前叉避震系统,所述避震系统底部安装于前叉的底筒内,顶部固定连接于前叉的肩盖上,所述避震系统包括外管,设置于所述外管内部的活塞,所述活塞将外管内部腔室分隔为有杆腔与无杆腔,所述活塞上开设有连通有杆腔与无杆腔的主体油路,所述活塞内部设置有一调节所述主体油路通断及路径大小的调节件;回弹阻尼调节时,所述调节件移动,主体油路路径逐渐变大或变小;压缩阻尼调节时,所述调节件移动完全阻断主体油路,无杆腔与有杆腔断开,实现前叉锁定,调节件反向移动打开主体油路,无杆腔与有杆腔连通,实现前叉解锁。优选的,所述活塞内部为空腔,所述调节件为设置于所述空腔内的调节顶针,所述调节顶针下部通过一弹性件支撑于活塞内部,所述调节顶针上部通过一芯轴轴向驱动,所述芯轴伸出所述外管外部,所述芯轴轴端设置有一调节按钮;转动所述调节按钮,芯轴随之转动下压调节顶针,控制所述主体油路的路径大小及通断,反转所述调节按钮,芯轴转动上升,调节顶针在弹性件驱动下复位。优选的,所述活塞上端固定连接有一内管,所述内管伸出至外管外部形成活塞杆,所述芯轴插入所述内管内并与调节顶针接触。优选的,所述活塞底部开设有一底部油孔,所述活塞侧壁上至少成型有一侧壁油孔,所述底部油孔与所述侧壁油孔连通时形成所述主体油路。优选的,所述调节顶针包括针体与针座,所述针座与所述活塞内部空腔相匹配,所述针体外径小于空腔内径,弹性件套设于所述针体上;所述侧壁油孔垂直活塞设置,且连通活塞内部空腔,针座移动至侧壁油孔处时阻断对应的主体油路。优选的,所述针体前端为锥柱型结构,所述底部油孔内侧与所述针体前端相匹配。优选的,所述侧壁油孔为上下设置的两组,分别与底部油孔连通形成两组主体油路,回弹阻尼调节时,调节件移动至少阻挡上端侧壁油孔。优选的,所述活塞外圈上与外管内壁间配合设置有密封圈,密封圈套设于活塞外部成型的凹槽内,所述密封圈与外管内壁间存在间隙,液压油自该间隙处往复于有杆腔与无杆腔内,形成边沿油路。优选的,所述活塞底部还开设有一锁定油孔,所述锁定油孔与活塞下端密封圈所在的凹槽连通,压缩阻尼调节时,所述调节件移动完全阻断主体油路,底部液压油自所述锁定油孔进入所述凹槽内,密封圈在油压作用下变形外径增大,锁住边沿油路,无杆腔与有杆腔断开,实现前叉锁定,调节件反向移动打开主体油路,无杆腔与有杆腔连通,实现前叉解锁。优选的,上下两组侧壁油孔间设置有所述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与所述外管内壁间存在间隙,下组主体油路通过该间隙连通有杆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公开的车用前叉避震系统的优点是:通过在活塞内部设置调节件控制主体油路的大小及通断,仅需一个调节按钮即可控制调节件的移动,集成回弹阻尼调节与压缩阻尼调节于前叉肩盖一处,便于用户对前叉压缩阻尼及回弹阻尼的调节,提高用户体验。本技术核心技术点在于活塞的结构形式,通过对活塞结构形式进行改进设计,配合调节顶针实现油路的控制,有效简化系统的组成,使得前叉回弹阻尼技术得到推广使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车用前叉避震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放大图。图3为活塞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调节顶针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常规状态下车用前叉避震系统的示意图。图6为回弹阻尼调节时车用前叉避震系统的示意图。图7为压缩阻尼调节时车用前叉避震系统的示意图。图中的数字或字母所代表的相应部件的名称:1、避震系统11、外管12、活塞13、调节顶针14、弹簧15、芯轴16、内管17、侧壁油孔18、底部油孔19、密封圈20、凹槽21、锁定油孔22、卡槽131、针体132、针座具体实施方式正如
技术介绍
部分所述,常规的避震前叉调节按钮分别设置有前叉的顶部与底部,用于区分调节压缩阻尼与回弹阻尼,然而由于回弹阻尼机构设置在前叉的底部,调节旋钮也设置在前叉的底部,非常不便于操作,调节旋钮容易掉落遗失,或者被损坏。且因其设计的缺陷而被人们忽略,导致用户的体验下降。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车用前叉避震系统,通过在活塞内部设置调节件控制主体油路的大小及通断,仅需一个调节按钮即可控制调节件的移动,集成回弹阻尼调节与压缩阻尼调节于前叉肩盖一处,便于用户对前叉压缩阻尼及回弹阻尼的调节,提高用户体验。下面将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一并参见图1至图7,如图所示,一种车用前叉避震系统,该避震系统底部安装于前叉的底筒内,顶部固定连接于前叉的肩盖上。避震系统包括外管11,设置于外管11内部的活塞12,活塞12将外管11内部腔室分隔为有杆腔与无杆腔,活塞上开设有连通有杆腔与无杆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车用前叉避震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用前叉避震系统,所述避震系统底部安装于前叉的底筒内,顶部固定连接于前叉的肩盖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震系统包括外管,设置于所述外管内部的活塞,所述活塞将外管内部腔室分隔为有杆腔与无杆腔,所述活塞上开设有连通有杆腔与无杆腔的主体油路,所述活塞内部设置有一调节所述主体油路通断及路径大小的调节件;回弹阻尼调节时,所述调节件移动,主体油路路径逐渐变大或变小;压缩阻尼调节时,所述调节件移动完全阻断主体油路,无杆腔与有杆腔断开,实现前叉锁定,调节件反向移动打开主体油路,无杆腔与有杆腔连通,实现前叉解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用前叉避震系统,所述避震系统底部安装于前叉的底筒内,顶部固定连接于前叉的肩盖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震系统包括外管,设置于所述外管内部的活塞,所述活塞将外管内部腔室分隔为有杆腔与无杆腔,所述活塞上开设有连通有杆腔与无杆腔的主体油路,所述活塞内部设置有一调节所述主体油路通断及路径大小的调节件;回弹阻尼调节时,所述调节件移动,主体油路路径逐渐变大或变小;压缩阻尼调节时,所述调节件移动完全阻断主体油路,无杆腔与有杆腔断开,实现前叉锁定,调节件反向移动打开主体油路,无杆腔与有杆腔连通,实现前叉解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前叉避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内部为空腔,所述调节件为设置于所述空腔内的调节顶针,所述调节顶针下部通过一弹性件支撑于活塞内部,所述调节顶针上部通过一芯轴轴向驱动,所述芯轴伸出所述外管外部,所述芯轴轴端设置有一调节按钮;转动所述调节按钮,芯轴随之转动下压调节顶针,控制所述主体油路的路径大小及通断,反转所述调节按钮,芯轴转动上升,调节顶针在弹性件驱动下复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前叉避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上端固定连接有一内管,所述内管伸出至外管外部形成活塞杆,所述芯轴插入所述内管内并与调节顶针接触。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前叉避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底部开设有一底部油孔,所述活塞侧壁上至少成型有一侧壁油孔,所述底部油孔与所述侧壁油孔连通时形成所述主体油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用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家权
申请(专利权)人:徐家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