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悬架用叉形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02091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3 13: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空气悬架用叉形臂,包括一叉形臂主体,在叉形臂主体的四个端角处均具有一安装孔,同时在车桥的上端及横梁的侧端分别具有与叉形臂主体的四个端角相对应的安装座;叉形臂主体由两个相背设置的C形状叉形臂分体一体制造成型,且两个叉形臂分体的连接处之间通过弧形过渡连接,其中,与车桥连接的叉形臂分体上的两个安装孔之间相互平行或成一定角度。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传统的车桥上端连接的V推座进行改进,利用X形状的叉形臂的设计,使得车桥上端的连接点变为两个连接点,并且将两个连接点设计为与叉形臂之间采用平行连接的方式,确保车桥连接的稳定,从而可去除了稳定作用的横向稳定杆、竖直连接杆等一系列零件,方便安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空气悬架用叉形臂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空气悬架,特别涉及一种空气悬架用叉形臂。
技术介绍
空气悬架主要用于各种载重车辆,其工作原理为将压缩空气输送到空气弹簧的空气室中,以此来改变车辆承压时的弹性高度。在前轮和后轮的附近设有高度传感器,按高度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微机判断出车身高度的变化,再控制压缩机和排气阀,使空气弹簧压缩或伸长,从而起到车身高度恒定的效果。其车身高度恒定具体工作为:高度传感器安装在车架上,通过摆杆与桥连接,当车身与桥高度变化,高度传感器内产生感应电流,电信号传到ECU,ECU将此高度变化与其内存储的设定高度进行比较,给出信号控制电磁阀给气囊充气或排气,从而实现车身高度恒定控制;除高度信息外,ECU还接受其他的输入信息,如车速信息、制动信息、供气信息等,然后ECU综合所有的输入信息,判断当前车辆状态按照其内部的控制逻辑,激发电磁阀工作。对于空气悬架中车桥的固定,为了确保车桥的稳定安装,其上端采用V推座连接固定,下端通过托臂支撑,而由于V推座与车桥之间只采用一个连接点固定,因此还需要在托臂的端部加装稳定杆来确保车桥及车身的稳定。例如,在专利申请号2017105479321中就提到了一种改进型空气悬架,包括一对对称设置的纵梁,在纵梁上开有若干连接孔;一安装在两纵梁之间的横梁,所述横梁包括一横梁主体,该横梁主体由一横梁管体以及一对对称设置在横梁管体两端的纵梁连接法兰整体铸造而成;一对安装在纵梁下端的车桥,车桥的两端通过托臂支撑固定;四对分别安装在气囊连接面板上的气囊;一对设置在纵梁两外侧端的悬架支架;两对分别设置在悬架支架两端的减震器;一对设置在纵梁内的连接衬板。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本专利技术的空气悬架能够在供气的基础上,提高横梁的密封性能,并保证横梁的结构强度,同时制造更加的方便,并能够降低整体结构高度,使得结构更加的稳定。其对于车桥的固定,车桥的两端通过托臂支撑固定,上端采用V推杆进行固定,托臂的外侧端之间分别连接有一横向稳定杆,横向稳定杆的两端通过竖直连接杆固定在纵梁上。在上述结构中,其安装所需的零部件较多,需要在托臂的外侧端加装横向稳定杆、竖直连接杆来确保车桥及车身的稳定,需要的零件较多,安装不方便,而且在加装横向稳定杆时,又需要在托臂的下端开弧形凹槽,加工也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空气悬架用叉形臂,能够在确保车桥稳定的基础上,减少安装所需的零部件,方便安装。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空气悬架用叉形臂,该空气悬架包括一对对称设置的纵梁,在两个纵梁之间安装有横梁,在纵梁的下端安装有车桥,其创新点在于:所述叉形臂的两端分别与车桥及横梁固定,包括一叉形臂主体,所述叉形臂主体呈X形状,在叉形臂主体的四个端角处均具有一安装孔,同时在车桥的上端及横梁的侧端分别具有与叉形臂主体的四个端角相对应的安装座;所述叉形臂主体由两个相背设置的C形状叉形臂分体一体制造成型,且两个叉形臂分体的连接处之间通过弧形过渡连接,其中,与车桥连接的叉形臂分体上的两个安装孔之间相互平行或成一定角度,与横梁连接的叉形臂分体上的两个安装孔之间相互平行或成一定角度。进一步的,所述叉形臂主体的底端开有凹槽,从而使得叉形臂主体的截面呈C字形状。进一步的,所述叉形臂主体为一中空结构,且叉形臂主体位于两个叉形臂分体连接处的两个侧端均为与叉形臂主体内的空腔相连通的开口结构。进一步的,所述叉形臂主体的上下两端均开有凹槽,从而使得叉形臂主体的截面呈工字形状。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传统的车桥上端连接的V推座进行改进,利用X形状的叉形臂的设计,使得车桥上端的连接点变为两个连接点,并且将两个连接点设计为与叉形臂之间采用平行或成一定夹角连接的方式,确保车桥连接的稳定,从而可去除了稳定作用的横向稳定杆、竖直连接杆等一系列零件,减少了配置零件,方便安装,而且又不需要在托臂的下端开弧形凹槽,也方便了加工。对于叉形臂主体的设计,第一种结构通过在叉形臂主体的底端开有凹槽,使得叉形臂主体的截面呈C字形状,从而在确保叉形臂主体的结构强度的基础上,减轻叉形臂的整体重量,为实现轻量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第二种结构,通过将整个叉形臂主体设计为中空的结构也是为了在确保叉形臂主体的结构强度的基础上,减轻叉形臂的整体重量,为实现轻量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第三种结构,通过在叉形臂主体的上下两端均开有凹槽,使得叉形臂主体的截面呈工字形状,从而在确保叉形臂主体的结构强度的基础上,减轻叉形臂的整体重量,为实现轻量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上述三种结构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空气悬架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空气悬架用叉形臂的第一种结构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空气悬架用叉形臂的第一种结构的仰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空气悬架用叉形臂的第二种结构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空气悬架用叉形臂的第二种结构的侧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空气悬架用叉形臂的第三种结构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的实施例可以使本专业的技术人员更全面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但并不因此将本专利技术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如图1-图5所示的一种空气悬架用叉形臂,该空气悬架包括一对对称设置的纵梁5,在两个纵梁5之间安装有横梁1,在纵梁5的下端安装有车桥3,车桥3的两端通过托臂4支撑,叉形臂2的两端分别与车桥3及横梁1固定,包括一叉形臂主体6,叉形臂主体6呈X形状,在叉形臂主体6的四个端角处均具有一安装孔7,同时在车桥3的上端及横梁1的侧端分别具有与叉形臂主体6的四个端角相对应的安装座。叉形臂主体6由两个相背设置的C形状叉形臂分体8一体制造成型,且两个叉形臂分体8的连接处之间通过弧形过渡连接,从而可确保两个叉形臂分体8之间的连接的稳定,其中,与车桥3连接的叉形臂分体6上的两个安装孔7之间相互平行,与横梁1连接的叉形臂分体6上的两个安装孔7之间相互平行或呈一定角度。通过传统的车桥上端连接的V推座进行改进,利用X形状的叉形臂的设计,使得车桥上端的连接点变为两个连接点,并且将两个连接点设计为与叉形臂之间采用平行或成一定夹角连接的方式,确保车桥连接的稳定,从而可去除了稳定作用的横向稳定杆、竖直连接杆等一系列零件,减少了配置零件,方便安装,而且又不需要在托臂的下端开弧形凹槽,也方便了加工。如图3所示的示意图可知,在叉形臂主体6的底端开有凹槽9,从而使得叉形臂主体6的截面呈C字形状。通过在叉形臂主体6的底端开有凹槽9,使得叉形臂主体6的截面呈C字形状,从而在确保叉形臂主体6的结构强度的基础上,减轻叉形臂6的整体重量,为实现轻量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如图4、图5所示的示意图可知,叉形臂主体6为一中空结构,且叉形臂主体6位于两个叉形臂分体连接处的两个侧端均为与叉形臂主体内的空腔相连通的开口结构10。通过将整个叉形臂主体设计为中空的结构也是为了在确保叉形臂主体6的结构强度的基础上,减轻叉形臂的整体重量,为实现轻量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如图6所示的示意图可知,叉形臂主体6的上下两端均开有凹槽11,从而使得叉形臂主体6的截面呈工字形状。通过在叉形臂主体6的上下两端均开有凹槽11,使得叉形臂主体6的截面呈工字形状,从而在确保叉形臂主体6的结构强度的基础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空气悬架用叉形臂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气悬架用叉形臂,该空气悬架包括一对对称设置的纵梁,在两个纵梁之间安装有横梁,在纵梁的下端安装有车桥,其特征在于:所述叉形臂的两端分别与车桥及横梁固定,包括一叉形臂主体,所述叉形臂主体呈X形状,在叉形臂主体的四个端角处均具有一安装孔,同时在车桥的上端及横梁的侧端分别具有与叉形臂主体的四个端角相对应的安装座;所述叉形臂主体由两个相背设置的C形状叉形臂分体一体制造成型,且两个叉形臂分体的连接处之间通过弧形过渡连接,其中,与车桥连接的叉形臂分体上的两个安装孔之间相互平行或成一定角度,与横梁连接的叉形臂分体上的两个安装孔之间相互平行或成一定角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气悬架用叉形臂,该空气悬架包括一对对称设置的纵梁,在两个纵梁之间安装有横梁,在纵梁的下端安装有车桥,其特征在于:所述叉形臂的两端分别与车桥及横梁固定,包括一叉形臂主体,所述叉形臂主体呈X形状,在叉形臂主体的四个端角处均具有一安装孔,同时在车桥的上端及横梁的侧端分别具有与叉形臂主体的四个端角相对应的安装座;所述叉形臂主体由两个相背设置的C形状叉形臂分体一体制造成型,且两个叉形臂分体的连接处之间通过弧形过渡连接,其中,与车桥连接的叉形臂分体上的两个安装孔之间相互平行或成一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强李培浩朱亮亮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汤臣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