胀管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01908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3 12: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胀管器,包括胀杆,所述胀杆为锥杆,所述胀杆贯穿安装于胀壳内,于所述胀壳的内部开设胀珠槽,胀珠安装在所述胀珠槽内,定位套螺接于所述胀壳的外部;于所述胀杆伸出胀壳的一端连接用于伸入待胀管内孔且带有锥度的胀芯旋转导向器,所述胀芯旋转导向器与螺帽螺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增加胀芯旋转导向器保证胀杆在旋转前进过程中始终与待胀管内孔中心同心,避免以往出现的胀杆在前进过程中倾斜与待胀管内孔接触的问题,其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定位精准的优点,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劳动强度。

Tube expander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tube expander, which comprises an expanding rod, the expansion rod is a cone rod, the rod is installed in the shell through expansion, internal to the shell of the open expansion slot, the expanding bead is arranged on the expanding bead groove, external positioning sleeve is screwed on the shell the end; to the expansion rod shell connection for expanding core extends into the rotary guide to the expansion pipe hole with taper, the bulge core rotation guide and the nut is screwed.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convenient use, by expanding core rotary guide can rotate and move forward in the process of expanding rod and tube expansion to be always the center of the inner hole concentric, avoid expanding rod existing problems and to tilt the expansion pipe of the contact hole in the forward process, which has advantages of high degree of automation, positioning accurate, not only improves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but also reduce the labor intens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胀管器
本技术涉及机械自动化设备领域,尤其涉及胀管器。
技术介绍
热交换器,冷凝器生产过程中,需要将金属管套装在管板上对金属进行胀接使其与管板精密结合,使用寿命较长。目前人们采用的方法多为手工胀接,有时会碰到待胀管数量比较少且规格不统一,采用手工确实能解决的比较好,但是遇到大批量生产时,很有必要通过自动化去解决,现有的手工方法是将胀管器的胀杆插入待胀管将待胀管内径胀大,然后抽出胀杆,这种方法因为靠人工经验对准胀管,稍有偏差便需要重新对准持胀管,因此劳动强度大且生产效率较低,所以迫切需要涉及一种具有导向功能的胀管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问题,进行了研究改进,提供一种胀管器,其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定位精准的优点,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劳动强度。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胀管器,包括胀杆,所述胀杆为锥杆,所述胀杆贯穿安装于胀壳内,于所述胀壳的内部开设胀珠槽,胀珠安装在所述胀珠槽内,定位套螺接于所述胀壳的外部;于所述胀杆伸出胀壳的一端连接用于伸入待胀管内孔且带有锥度的胀芯旋转导向器,所述胀芯旋转导向器与螺帽螺接。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所述胀芯旋转导向器由第一导向部与第二导向部同轴连接形成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导向部及第二导向部均为圆台,在第一导向部中第一上底面的直径小于第一下底面,在第二导向部中第二上底面的直径小于第二下底面,所述第一导向部的第一下底面与第二导向部的第二下底面互为抵接;于所述胀壳的端部设置圆角;所述定位套由第一套体、第二套体及第三套体同轴连接形成阶梯形;所述第一导向部的第一下底面的直径小于待胀管内孔孔径,所述第一导向部的第一上底面的直径小于带胀管内孔孔径;于胀壳内设置用于胀杆贯穿的贯通孔,所述第二导向部的第二下底面的直径小于所述贯通孔的孔径,使所述第二导向部可沿轴向与贯通孔配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增加胀芯旋转导向器保证胀杆在旋转前进过程中始终与待胀管内孔中心同心,避免以往出现的胀杆在前进过程中倾斜与待胀管内孔接触的问题,其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定位精准的优点,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劳动强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动作过程示意图。其中:1、螺帽;2、胀壳;3、胀芯旋转导向器;301、第一导向部;3011、第一下底面;3012、第一上底面;3021、第二下底面;3022、第二上底面;302、第二导向部;4、定位套;401、第一套体;402、第二套体;403、第三套体;5、胀杆;601、贯通孔;602、圆角。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胀管器包括胀杆5,胀杆5为锥杆,胀杆5贯穿安装于胀壳2内,于胀壳2的端部设置圆角602。在上述胀壳2的内部开设胀珠槽,胀珠安装在胀珠槽内,定位套4螺接于胀壳2的外部;于胀杆5伸出胀壳2的一端连接用于伸入待胀管内孔且带有锥度的胀芯旋转导向器3,胀芯旋转导向器3与螺帽1螺接。如图1、图2所示,上述胀芯旋转导向器3由第一导向部301与第二导向部302同轴连接形成一体式结构;第一导向部301及第二导向部302均为圆台,在第一导向部301中第一上底面3012的直径小于第一下底面3011,在第二导向部302中第二上底面3022的直径小于第二下底面3021,第一导向部301的第一下底面3011与第二导向部302的第二下底面3021互为抵接。上述第一导向部301的第一下底面3011的直径小于待胀管内孔孔径,第一导向部301的第一上底面3012的直径小于带胀管内孔孔径。上述定位套4由第一套体401、第二套体402及第三套体403同轴连接形成阶梯形。于上述胀壳2内设置用于胀杆5贯穿的贯通孔601,第二导向部302的第二下底面3021的直径小于贯通孔601的孔径,使第二导向部302可沿轴向与贯通孔601配合。本技术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如图3所示,当需要进行胀管工作时,由直线驱动机构驱动定位套4及胀壳2进入待胀管的待胀内孔中,在推动过程中胀壳2的第二贯通孔601与第二导向部302配合,胀芯旋转导向器3与胀壳2不断推进入待胀内孔内,当推至极限时定位套4的端面与待胀管的端面相贴合;此时与胀杆5另一端通过电机驱动旋转,胀杆5为锥杆,其锥形端不断伸入胀壳2内,使得胀壳2内的胀珠向径向伸出,使待胀管的管内径扩大至要求尺寸。通过胀芯旋转导向器3使胀杆5的推进过程中始终保持于胀壳2、待胀管的待胀孔保持同心。以上描述是对本技术的解释,不是对技术的限定,本技术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不违背本技术的基本结构的情况下,本技术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胀管器

【技术保护点】
胀管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胀杆(5),所述胀杆(5)为锥杆,所述胀杆(5)贯穿安装于胀壳(2)内,于所述胀壳(2)的内部开设胀珠槽,胀珠安装在所述胀珠槽内,定位套(4)螺接于所述胀壳(2)的外部;于所述胀杆(5)伸出胀壳(2)的一端连接用于伸入待胀管内孔且带有锥度的胀芯旋转导向器(3),所述胀芯旋转导向器(3)与螺帽(1)螺接。

【技术特征摘要】
1.胀管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胀杆(5),所述胀杆(5)为锥杆,所述胀杆(5)贯穿安装于胀壳(2)内,于所述胀壳(2)的内部开设胀珠槽,胀珠安装在所述胀珠槽内,定位套(4)螺接于所述胀壳(2)的外部;于所述胀杆(5)伸出胀壳(2)的一端连接用于伸入待胀管内孔且带有锥度的胀芯旋转导向器(3),所述胀芯旋转导向器(3)与螺帽(1)螺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胀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胀芯旋转导向器(3)由第一导向部(301)与第二导向部(302)同轴连接形成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导向部(301)及第二导向部(302)均为圆台,在第一导向部(301)中第一上底面(3012)的直径小于第一下底面(3011),在第二导向部(302)中第二上底面(3022)的直径小于第二下底面(3021),所述第一导向部(301)的第一下底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巨波卢建明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东逸电液伺服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