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B柱内板夹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939200 阅读:1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03 17: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B柱内板夹持装置,包括:工作台;多个夹持机构,其设置在工作台上,包括:底座;第一板体;两个立柱;第二板体;两个第一气缸;第三板体;第二气缸;转动杆;多组夹持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B柱内板夹持装置,依据汽车B柱内板的形状,设置多个夹持机构,从不同位置和方向对B柱内板进行夹持,从而保证夹持装置夹持B柱内板的稳定性;同时夹持机构的高度可调,夹持组件的位置也可调,从而可以根据B柱内板的形状的不同,对夹持高度和夹持点进行调节,使其适用于不同形状的B柱内板。

Internal plate clamping device for automobile B column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automobile B column plate clamping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workbench; a plurality of clamping mechanism, which is arranged on the working table, comprising a base; a first plate body; two column; the second plate body; the first two cylinder; third plate body; second cylinder rotating rod; many groups of clamping components.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n automobile B column plate clamping device based on automobile B column plate shape and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clamping mechanism, from the B column in different position and direction of clamping, so as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clamping device for clamping the B column plate height and clamping mechanism; the adjustable clamping assembly position is adjustable, according to the B column in the shape of different clamping height and clamping point adjusted B column which is suitable for different shapes of the inner pla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B柱内板夹持装置
本技术涉及汽车板焊接领域。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B柱内板夹持装置。
技术介绍
汽车B柱内板设置在汽车的侧面,其安全性能对汽车的侧面结构的安全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焊接,但由于汽车B柱内板的形状不规则,在其焊接时难以装夹定位,而现有的采用人工进行固定则稳固性不易维持且容易造成人员的过度疲劳,而使用工具进行固定时则需要依据操作目的和需求对工具进行合理的设计,来保证固定的稳定性,以便于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B柱内板夹持装置,依据汽车B柱内板的形状,设置多个夹持机构,从不同位置和方向对B柱内板进行夹持,从而保证夹持装置夹持B柱内板的稳定性;同时夹持机构的高度可调,夹持组件的位置也可调,从而可以根据B柱内板的形状的不同,对夹持高度和夹持点进行调节,使其适用于不同形状的B柱内板。为了实现根据本技术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汽车B柱内板夹持装置,包括:工作台;多个夹持机构,其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底座,其固设在所述工作台上;第一板体,其沿竖直方向固设在所述底座上;两个立柱,其沿竖直方向固设置且分别于所述第一板体的一端固定连接,一个所述立柱上沿竖直方向设有第一凹槽,两个所述第一凹槽的开口相对设置;第二板体,其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二板体下部与所述第一板体相贴合,且其两端分别嵌设在两个所述第一凹槽中;两个第一气缸,其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的同一侧上,所述第一气缸的缸筒固设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沿竖直方向设置且与所述第二板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带动所述第二板体在竖直方向做往复运动;第三板体,其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三板体的下部和所述第二板体的上部固定连接;第二气缸,其设置在所述第三板体一侧,所述第二气缸的缸筒沿竖直方向设置,且与所述第二板体或所述第三板体固定连接;转动杆,其与所述第一板体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三板体上方,所述转动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带动所述转动杆旋转;多组夹持组件,一组夹持组件包括上夹持块和下夹持块,所述上夹持块和所述下夹持块之间形成用于夹持B柱内板的空间,所述上夹持块固设在所述转动杆上,所述下夹持块固设在所述第三板体的顶部。优选的是,所述的汽车B柱内板夹持装置中,所述下夹持块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嵌设在所述第三板体的顶部,所述第三板体的上部沿水平方向开有第一方形通孔,所述第二凹槽的两个侧壁上均开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方形通孔连通,所述下夹持块与所述第三板体之间通过螺栓固定,所述螺栓贯穿所述第一方形通孔和两个所述通孔。优选的是,所述的汽车B柱内板夹持装置中,所述上夹持块的上部设有第二方形通孔,所述转动杆嵌设在所述第二方形通孔中,所述转动杆的杆体上设有一与所述第一方形通孔对应的第三方形通孔,所述第二方形通孔的两个侧壁上均开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三方形通孔连通,所述上夹持块与所述转动杆之间通过螺栓固定,所述螺栓贯穿所述第三方形通孔和两个所述通孔。优选的是,所述的汽车B柱内板夹持装置中,所述第二板体上沿水平方向固设有两个方形块,所述方形块的底部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侧壁与所述第二板体固定连接。优选的是,所述的汽车B柱内板夹持装置中,还包括:三角支架,所述三角支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方形块的顶部和所述第二板体固定连接。优选的是,所述的汽车B柱内板夹持装置中,所述夹持机构的数量为六个。优选的是,所述的汽车B柱内板夹持装置中,所述第二气缸的缸筒位于所述第二板体上方且与所述第三板体的侧壁固定连接。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汽车B柱内板夹持装置依据汽车B柱内板的形状,采用六点定位原理,六个正确布置的夹持装置就可完全限制B柱内板的六个自由度,从而保证夹持装置夹持B柱内板的稳定性。本技术的夹持机构通过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气缸,可以调节夹持组件的高度,同时将第二板体设置在第一凹槽内,保证了第二板体只在竖直方向上运动,保证夹持组件的稳定性,从而使夹持机构可适用于不同的夹持高度,从而从竖直方向实现了实现多种不同形状的B柱内板的夹持。本技术的夹持机构的夹持组件的位置可随意调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根据夹持点的位置调整夹持组件的位置,从而从水平方向实现了适用于多种不同形状的B柱内板的夹持。本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夹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夹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B柱内板夹持装置,包括:工作台100;多个夹持机构200,其设置在所述工作台100上,所述夹持机构200包括:底座210,其固设在所述工作台100上;第一板体220,其沿竖直方向固设在所述底座210上,两个立柱230,其沿竖直方向固设置且分别于所述第一板体220的一端固定连接,一个所述立柱230上沿竖直方向设有第一凹槽231,两个所述第一凹槽231的开口相对设置;第二板体240,其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二板体240下部与所述第一板体220相贴合,且其两端分别嵌设在两个所述第一凹槽231中;两个第一气缸250,其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220的同一侧上,所述第一气缸250的缸筒固设在所述底座210上,所述第一气缸250的活塞杆沿竖直方向设置且与所述第二板体24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气缸250的活塞杆带动所述第二板体240在竖直方向做往复运动;第三板体260,其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三板体260的下部和所述第二板体220的上部固定连接;第二气缸270,其设置在所述第三板体260一侧,所述第二气缸270的缸筒沿竖直方向设置,且与所述第二板体240或所述第三板体260固定连接;转动杆280,其与所述第一板体220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三板体260上方,所述转动杆28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气缸270的活塞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气缸270的活塞杆带动所述转动杆280旋转;多组夹持组件290,一组夹持组件290包括上夹持块291和下夹持块292,所述上夹持块291和所述下夹持块292之间形成用于夹持B柱内板的空间,所述上夹持块291固设在所述转动杆280上,所述下夹持块292固设在所述第三板体260的顶部。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根据汽车B柱内板的形状,设置多个夹持机构200,使B柱内板在夹持装置中占有完全确定的位置,进而能够准确地对B柱内板进行焊接,有效地避免焊接加工中产生的误差,提高了B柱内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汽车B柱内板夹持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B柱内板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台;多个夹持机构,其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底座,其固设在所述工作台上;第一板体,其沿竖直方向固设在所述底座上;两个立柱,其沿竖直方向固设置且分别于所述第一板体的一端固定连接,一个所述立柱上沿竖直方向设有第一凹槽,两个所述第一凹槽的开口相对设置;第二板体,其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二板体下部与所述第一板体相贴合,且其两端分别嵌设在两个所述第一凹槽中;两个第一气缸,其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的同一侧上,所述第一气缸的缸筒固设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沿竖直方向设置且与所述第二板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带动所述第二板体在竖直方向做往复运动;第三板体,其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三板体的下部和所述第二板体的上部固定连接;第二气缸,其设置在所述第三板体一侧,所述第二气缸的缸筒沿竖直方向设置,且与所述第二板体或所述第三板体固定连接;转动杆,其与所述第一板体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三板体上方,所述转动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带动所述转动杆旋转;多组夹持组件,一组夹持组件包括上夹持块和下夹持块,所述上夹持块和所述下夹持块之间形成用于夹持B柱内板的空间,所述上夹持块固设在所述转动杆上,所述下夹持块固设在所述第三板体的顶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B柱内板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台;多个夹持机构,其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底座,其固设在所述工作台上;第一板体,其沿竖直方向固设在所述底座上;两个立柱,其沿竖直方向固设置且分别于所述第一板体的一端固定连接,一个所述立柱上沿竖直方向设有第一凹槽,两个所述第一凹槽的开口相对设置;第二板体,其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二板体下部与所述第一板体相贴合,且其两端分别嵌设在两个所述第一凹槽中;两个第一气缸,其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的同一侧上,所述第一气缸的缸筒固设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沿竖直方向设置且与所述第二板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带动所述第二板体在竖直方向做往复运动;第三板体,其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三板体的下部和所述第二板体的上部固定连接;第二气缸,其设置在所述第三板体一侧,所述第二气缸的缸筒沿竖直方向设置,且与所述第二板体或所述第三板体固定连接;转动杆,其与所述第一板体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三板体上方,所述转动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带动所述转动杆旋转;多组夹持组件,一组夹持组件包括上夹持块和下夹持块,所述上夹持块和所述下夹持块之间形成用于夹持B柱内板的空间,所述上夹持块固设在所述转动杆上,所述下夹持块固设在所述第三板体的顶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B柱内板夹持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取弟潘堂龙蒋国良熊庆帅徐玉华庞春林陈星如廖华黎荣超
申请(专利权)人:柳州市商泰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