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沉淀式储泥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912141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30 20: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新颖、沉淀效率高、对后续操作可缩短脱泥时间,节约脱泥药剂、电量及运行成本的新型沉淀式储泥池;包括具有进水口、出水口和出泥口的池体;所述池体内设有若干个并列呈矩阵排列的缓冲管,所述缓冲管的下端与池体底部间隔设置,进水口连通于缓冲管底部并与缓冲管底部与池体底部之间区域构成的沉淀区;所述出水口设置于缓冲管上方池体的管壁上。

A new type of sedimentation tank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novel structure design, high efficiency, settling on the subsequent operation can shorten the time of desliming desliming, chemicals, electricity saving and operating costs of new type precipitation sludge storage tank; includes a water inlet and a water outlet and a sludge outlet of the tank body; the tank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parallel arranged in a matrix the buffer tube, and the lower end of the buffer pool at the bottom of the tube are arranged at intervals, the water inlet is communicated in the buffer and sedimentation area at the bottom of the tube between the bottom of the pool body bottom and a buffer pipe; the water outlet is arranged above the pipe wall of the pipe body in the buffer poo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沉淀式储泥池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沉淀式储泥池。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储泥池仅起到一般意义上的中转和暂存剩余污泥的功能,浓缩作用不明显,导致脱水环节的高分子絮凝剂消耗量、电耗以及污泥含水率较高,运行成本较高;污水处理厂对污泥处理采用机械浓缩脱泥一体化方式,实施中,剩余污泥首先被泵入储泥池,再到脱泥车间的浓缩脱泥一体机进行脱水;现有的储泥池设计容积一般仅为27m3。剩余污泥泵需要以脱泥机同步开启,脱泥时间长,一般脱泥5吨需要时间5-6小时以上,有时甚至10小时以上,絮凝剂消耗在2kg/吨以上。本专利技术人经长期的工作经验对污泥脱泥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发现,造成污泥脱水效果差的原因主要是储泥池容积小,脱水前污泥浓度低。污泥脱水时剩余污泥泵需要连续抽泥,剩余污泥在此停留时间短,沉淀量少。剩余污泥随上端的进泥口直射池中,造成水体震荡,严重影响污泥沉降。污泥在此只起到中转的作用,浓缩功能几乎没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适应现实需要,提供一种结构设计新颖、沉淀效率高、对后续操作可缩短脱泥时间,节约脱泥药剂、电量及运行成本的新型沉淀式储泥池。为了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设计一种新型沉淀式储泥池,包括具有进水口、出水口和出泥口的池体;所述池体内设有若干个并列呈矩阵排列的缓冲管,所述缓冲管的下端与池体底部间隔设置,进水口连通于缓冲管底部并与缓冲管底部与池体底部之间区域构成的沉淀区;所述出水口设置于缓冲管上方池体的管壁上。优选的,所述池体内靠近一侧侧壁的侧部设有一隔板,隔板的下端与池体底部间隔设置,所述隔板将池体内部区域分割为进水区和缓冲管安装区,进水口位于进水区内,缓冲管位于缓冲管安装区内,且缓冲管下方为沉淀区,缓冲管上方为清水区。优选的,还包括引流筒,所述引流筒的上端连接于进水口,其下端向下延伸。优选的,所述隔板的下端向下延伸且其下端的高度低于缓冲管下端所在的高度。优选的,所述缓冲管倾斜设置。优选的,所述缓冲管向同一方向倾斜。优选的,若干个缓冲管并列紧贴设置后构成的整体的截面呈蜂窝状。优选的,所述出水口与缓冲管的顶部间隔设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设计将普通沉淀方式的储泥池改造成斜管沉淀池后,使用中减轻了进水对污泥沉淀浓缩过程的冲击,增大了储泥池的沉淀面积,提高了污泥沉淀浓缩效果,通过本储泥池的使用可使污泥在进入脱水机前浓度高达30000mg/L,储泥池污泥含固率达到2.9%,缩短了脱泥时间,节约了脱泥药剂、电量及运行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剖面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池体;2.隔板;3.进水区;4.沉淀区;5.缓冲管;6.清水区;7.隔板的下端;8.出水口;9.出泥口;10.进水口;11.引流筒。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一种新型沉淀式储泥池,参见图1,图2;它包括具有进水口10、出水口8和出泥口9的池体1;本设计中,所述池体1内设有若干个并列呈矩阵排列的缓冲管5,所述缓冲管5向同一方向倾斜设置,若干个缓冲管并列紧贴设置后构成的整体的截面呈蜂窝状。同时,所述缓冲管5的下端与池体底部间隔设置,进水口10连通于缓冲管底部并与缓冲管底部与池体底部之间区域构成的沉淀区4;所述出水口8设置于缓冲管5上方池体1的管壁上,且所述出水口8与缓冲管5的顶部间隔设置。进一步的,本设计中的所述池体1内靠近一侧侧壁的侧部设有一隔板2,隔板2的下端与池体1底部间隔设置,所述隔板将池体内部区域分割为进水区3和缓冲管安装区,进水口10位于进水区3内,缓冲管5位于缓冲管安装区内,且缓冲管下方为沉淀区4,缓冲管上方为清水区6;还包括引流筒2,所述引流筒2的上端连接于进水口10,其下端向下延伸,且所述隔板的下端向下延伸且其下端的高度低于缓冲管下端所在的高度。本储泥池在使用中,污水通过进水口进入引流筒内,通过引流筒的引流污水进入缓冲管下方的沉淀区4内,通过多个缓冲管的缓冲作用对污水水流的冲击力进行抵消,使其污水变得平缓以促进污泥的沉淀,沉淀后上层的清液通过上方的出水口排出,而污泥通过底部的出泥口排出或被抽出。综上,通过本设计的储泥池,使用中通过导流筒和导流板尽可能降低储泥池进水对污泥沉淀浓缩过程的冲击,增加缓冲管可扩大储泥池的沉淀面积,改变储泥池进出水流向,将污泥沉淀后的上清液尽数排出,提高了储泥池的浓缩功能。本技术的实施例公布的是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极易根据上述实施例,领会本技术的精神,并做出不同的引申和变化,但只要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新型沉淀式储泥池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沉淀式储泥池,包括具有进水口、出水口和出泥口的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内设有若干个并列呈矩阵排列的缓冲管,所述缓冲管的下端与池体底部间隔设置,进水口连通于缓冲管底部并与缓冲管底部与池体底部之间区域构成的沉淀区;所述出水口设置于缓冲管上方池体的管壁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沉淀式储泥池,包括具有进水口、出水口和出泥口的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内设有若干个并列呈矩阵排列的缓冲管,所述缓冲管的下端与池体底部间隔设置,进水口连通于缓冲管底部并与缓冲管底部与池体底部之间区域构成的沉淀区;所述出水口设置于缓冲管上方池体的管壁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沉淀式储泥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内靠近一侧侧壁的侧部设有一隔板,隔板的下端与池体底部间隔设置,所述隔板将池体内部区域分割为进水区和缓冲管安装区,进水口位于进水区内,缓冲管位于缓冲管安装区内,且缓冲管下方为沉淀区,缓冲管上方为清水区。3.如权利要求2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功勋金鑫毛远志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洪城水业环保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