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浮动式出水堰的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912137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30 20: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带有浮动式出水堰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池体及连接在池体下方的集泥斗,所述池体的侧壁上设有进水口及位于所述进水口上方的出水口,所述池体内部在进水口和出水口之间设有出水堰,所述出水堰与所述池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有上清液收集槽,所述出水口与所述上清液收集槽连通;所述出水堰与所述池体的内壁之间保持有浮动间隙,所述出水堰能够在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之间上下浮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带有浮动式出水堰的沉淀池,其出水堰能够在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自由浮动,从而保证沉淀池内的液面产生变化后,出水堰仍然能够保持有效工作。

A sedimentation tank with floating water weir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sedimentation tank with floating weir, which is characterized in that the utility model comprises a tank body and connected with the mud pool below the bucket, the side wall of the tank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water inlet and a water outlet positioned in the water inlet, the tank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weir in between a water inlet and a water outlet, a supernatant collection groove is formed between the inner wall of the weir and the pool, the water outlet and the supernatant collection tank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floating; the inner wall of the gap between the weir and the pool body, the weir can float between the water inlet and the under the water outlet. The sedimentation tank with floating effluent weir is raised by the utility model, and the effluent weir can float freely between the inlet and the outlet, so as to ensure that the liquid level changes in the sedimentation tank, and the weir can still work effective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有浮动式出水堰的沉淀池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有浮动式出水堰的沉淀池。
技术介绍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泥水分离尤为重要,污水沉淀池是一种常用的泥水分离装置,污水在沉淀池内静置分层,上层为上清液,下层为污泥。此时,将上清液导出,并输送至下道处理装置。为了防止液面上的浮泥被同时导出,一般需要在沉淀池的上部设置专门的出水堰,在收集上清液的同时隔挡浮泥。如图1所示,其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带有出水堰的沉淀池,其包括池体1及连接在池体1下部的集泥斗2,池体1的侧壁上设有进水口3及设置在进水口3上方的出水口4,集泥斗2的下部设有排泥口5,特别的,池体1内部在进水口3与出水口4之间设置有出水堰6,出水堰6与池体1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集水槽。其具体工作原理如下:污水从进水口3进入池体1内,在重力的作用下,大颗粒污泥向下沉降至集泥斗2内,清水上升至出水堰6处并流入集水槽内,打开出水口4即能将集水槽内的上清液导出,从而实现泥水分离的目的。现有的带有出水堰的沉淀池存在如下显著缺陷:出水堰焊接或是通过螺钉固定安装在池体内,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为了保证出水堰的有效工作,必须控制好进水口3和出水口4的流速,保证池体内的液面始终保持在出水堰的位置。此外,由于出水堰的上边沿为齐平结构,液面上的浮泥很容易随着上清液一同进入集水槽内,从而降低了泥水分离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带有浮动式出水堰的沉淀池,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带有浮动式出水堰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池体及连接在池体下方的集泥斗,所述池体的侧壁上设有进水口及位于所述进水口上方的出水口,所述池体内部在进水口和出水口之间设有出水堰,所述出水堰与所述池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有上清液收集槽,所述出水口与所述上清液收集槽连通;所述出水堰与所述池体的内壁之间保持有浮动间隙,所述出水堰能够在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之间上下浮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出水堰包括底板及垂直连接在所述底板上的挡泥板,其中:所述底板的中部形成有通孔,所述挡泥板与所述底板的外周沿保持有第一间距,所述挡泥板与所述底板的内周沿保持有第二间距,所述底板的形状与所述池体的横截面形状相匹配,所述底板的尺寸小于所述池体的横截面尺寸,以使得所述底板的外周沿与所述池体的内壁之间保持有所述浮动间隙;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水口的上方靠近所述进水口处设有下限位环,所述出水口的下方靠近所述出水口处设有上限位环,所述出水堰仅能在所述下限位环及所述上限位环之间上下浮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挡泥板的顶端为锯齿状结构。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池体为圆筒状结构,所述底板为圆环形形状,所述底板的直径比所述池体的横截面的直径小5-10mm。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池体为正方体结构,所述底板为回形形状,所述底板的边长比所述池体的横截面的边长小5-10mm。本技术提出的带有浮动式出水堰的沉淀池,该沉淀池的出水堰能够在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自由浮动,从而保证沉淀池内的液面产生变化后,出水堰仍然能够保持有效工作。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带有出水堰的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具体实施例中的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实施例中的出水堰的俯视图;图4为图2实施例中的出水堰的右视图;图5为另一实施例中的出水堰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请参考图2所示,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带有浮动式出水堰的沉淀池,包括池体1及连接在池体1下部的集泥斗2。池体1的侧壁上设有进水口3和出水口4,进水口3的竖直方向的高度低于出水口4在竖直方向的高度。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进水口3和进水口3分别设置在池体1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池体1内部在进水口3和出水口4之间设有出水堰6。本实施例中,出水堰6包括底板61及垂直连接在所述底板61上的挡泥板62,其中:底板61的中部形成有通孔63,所述挡泥板62与所述底板61的外周沿保持有第一间距,所述挡泥板62与所述底板61的内周沿保持有第二间距。挡泥板62、底板61和池体1的内壁合围形成与出水口4连通的环状的上清液收集槽9。所述上清液收集槽9的高度大致为所述挡泥板62的高度,其宽度大致为所述第一间距的尺寸。底板61的形状与池体1的横截面形状相同,底板61的尺寸略小于池体1的横截面尺寸,使得底板61的周沿与池体1的内壁之间保持有浮动间隙。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所要处理的污水的具体情况,调整底板61的具体尺寸来调整浮动间隙的尺寸,使得底板61即能实现上下浮动,又能防止污水中的浮泥经所述浮动间隙向上进入上清液收集槽9内。由于底板61与池体1的内壁之前保留有浮动间隙,因此出水堰6能够随着池体1内的液位变化实现竖直方向上的上下浮动,从而实现出水堰6在竖直方向上的自动位置调节。请继续参考图2,如果出水堰6的底板61低于进水口3,则污水可能直接经过进水口3进入上清液收集槽9,而如果出水堰6的底板61高于出水口4,则液面上的浮泥能够经出水口4流出池体1。因此,作为一个优选实施例,本实施例中,进水口3的上方设有下限位环7,出水口4的下方设有上限位环8,其中:下限位环7防止出水堰6的底板61向下浮动至进水口3的下方,上限位环8防止出水堰6的底板61向上浮动至出水口4的上方。下限位环7和上限位环8使得出水堰6的底板61在下限位环7和上限位环8之间的区域内进行浮动,从而保证出水堰6始终处于有效工作状态。本实施例中的沉淀池的大致工作原理如下:污水从进水口3进入池体1内,在重力的作用下,大颗粒污泥向下沉降至集泥斗2内,清水上升并经通孔63进入出水堰6内,随后从挡泥板62的上端溢出至上清液收集槽9,随后从出水口4流出池体1。定期打开排泥口5,能够排出集泥斗2内的积聚的污泥。如图4所示,作为一个优选实施例,本实施例中,挡泥板62的顶端为锯齿状结构。相邻锯齿之间的缝隙具有良好的导流作用,其使得上清液能够顺利溢出至上清液收集槽9中。同时,锯齿对浮泥产生过滤阻挡作用,能阻止浮泥进入上清液收集槽9内。本技术中,池体1为圆筒状结构,相应的,如图3所示,出水堰6的底板61为圆环形形状。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底板61的直径比所述池体1的横截面的直径小5-10mm,底板61与池体1的内壁之间的浮动间隙不超过10mm,液面上的浮泥难以经所述浮动间隙向上流入至上清液收集槽9内。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池体为正方体结构,相应的,如图5所示,底板为回形形状。该实施例中出水堰的底板的边长比池体的横截面的边长小5-10mm。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池体也可以为其他的形状结构,只需保证出水堰的底板的形状与之匹配即可。上文对本技术进行了足够详细的具有一定特殊性的描述。所属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实施例中的描述仅仅是示例性的,在不偏离本技术的真实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做出所有改变都应该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技术所要求保护的范围是由所述的权利要求书进行限定的,而不是由实施例中的上述描述来限定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带有浮动式出水堰的沉淀池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有浮动式出水堰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池体及连接在池体下方的集泥斗,所述池体的侧壁上设有进水口及位于所述进水口上方的出水口,所述池体内部在进水口和出水口之间设有出水堰,所述出水堰与所述池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有上清液收集槽,所述出水口与所述上清液收集槽连通;所述出水堰与所述池体的内壁之间保持有浮动间隙,所述出水堰能够在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之间上下浮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有浮动式出水堰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池体及连接在池体下方的集泥斗,所述池体的侧壁上设有进水口及位于所述进水口上方的出水口,所述池体内部在进水口和出水口之间设有出水堰,所述出水堰与所述池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有上清液收集槽,所述出水口与所述上清液收集槽连通;所述出水堰与所述池体的内壁之间保持有浮动间隙,所述出水堰能够在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之间上下浮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浮动式出水堰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堰包括底板及垂直连接在所述底板上的挡泥板,其中:所述底板的中部形成有通孔,所述挡泥板与所述底板的外周沿保持有第一间距,所述挡泥板与所述底板的内周沿保持有第二间距,所述底板的形状与所述池体的横截面形状相匹配,所述底板的尺寸小于所述池体的横截面尺寸,以使得所述底板的外周沿与所述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玉杰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大湖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