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沉淀池内集泥斗的施工方法及施工装置,施工方法包括步骤:根据待成型集泥斗规格制作相应规格的四棱台框架;将四棱台框架加固在沉淀池内集泥斗部位,并使四棱台框架的四个侧梁一一定位于集泥斗的四个侧棱;拌制干硬性混凝土;将干硬性混凝土逐层铺填在沉淀池侧壁与侧梁之间并进行夯实,使填充在沉淀池的干硬性混凝土形成集泥斗。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四棱台框架定位控制集泥斗的规格,采用干硬性混凝土进行填充施工获得集泥斗,四棱台框架占用体积较小,便于支设和拆除,降低了集泥斗施工定位装置的加固和拆卸难度,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从而降低了施工难度,提高施工效率。同时四棱台框架用材较少,便于加工,还节约大量模板,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沉淀池内集泥斗的施工方法及施工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沉淀池内集泥斗的施工方法,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沉淀池内集泥斗的施工装置。
技术介绍
净水厂类市政工程中为满足工艺设计,沉淀池内的集泥斗为上大下小的下凹状倒四棱台混凝土结构,即形成倒置四棱台状的漏斗结构,以实现集泥斗的泥浆收集与集中功倉泛。 净水车间一般设置有多组絮凝沉淀池,每组絮凝沉淀池内均有八个高2.5m、容积为14.5m的四棱台状集泥斗,集泥斗的每个侧面与底面均成117°夹角。每个集泥斗需约23m3混凝土烧筑整形,共计约552m3混凝土。 目前,沉淀池内的集泥斗主要通过制作模板浇筑混凝土的方式施工,具体的,上述规格的集泥斗需要制作与其大小相当的容积为14.5m3四棱台箱体来实现浇筑定位,该四棱台箱体具有六面模板。施工时,首先在沉淀池内支设好上述四棱台箱体,然后在四棱台箱体的侧面与沉淀池侧壁之间的空隙内浇筑混凝土。 但是,上述四棱台箱体的模板的占用体积较大、不便于支设,且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四棱台箱体的模板不易拆除,从而增大了四棱台箱体的加固和拆卸难度,进而增加了施工难度,影响了施工效率。同时,模板的面积较大,不便于加工,而且耗材较多,增加了成本。 另外,施工过程中混凝土需分层浇筑,待底层混凝土初凝完成成型后才能进行下一层施工,施工速度较慢,由于混凝土量较大,导致劳动强度较大、施工工期较长,还会导致水平施工缝较多,影响了浇筑成型质量。而且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四棱台箱体的模板抗浮能力较差,较易出现爆模。 综上所述,如何降低集泥斗施工定位装置的加固和拆卸难度,以降低施工难度,提高施工效率,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沉淀池内集泥斗的施工方法,以降低集泥斗施工定位装置的加固和拆卸难度,从而降低施工难度,提高施工效率。 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沉淀池内集泥斗的施工装置,以降低集泥斗施工定位装置的加固和拆卸难度,从而降低施工难度,提高施工效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沉淀池内集泥斗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I)根据待成型的集泥斗规格制作相应规格的四棱台框架; 2)将所述四棱台框架加固在沉淀池内的集泥斗部位,并使所述四棱台框架的四个侧梁一一定位于所述集泥斗的四个侧棱; 3)拌制干硬性混凝土 ; 4)将所述干硬性混凝土逐层铺填在所述沉淀池的侧壁与所述侧梁之间并进行夯实,使填充在所述沉淀池内的干硬性混凝土形成所述集泥斗。 优选的,上述施工方法中,所述步骤4)之后还包括: 将所述四棱台框架从所述沉淀池内拆除; 对成型后的所述集泥斗进行洒水养护。 优选的,上述施工方法中,所述四棱台框架为四棱台钢框架。 优选的,上述施工方法中,所述四棱台钢框架具体由上宽下窄的四个钢筋梯形框依次焊接形成,所述钢筋梯形框的大小和形状均相同。 优选的,上述施工方法中,所述步骤4)中对所述干硬性混凝土的侧面进行夯实时还利用刮杠及抹子对所述侧面收光。 优选的,上述施工方法中,所述步骤3)具体通过水泥、水、砂和细石拌制获得所述干硬性混凝土。 优选的,上述施工方法中,所述水泥、所述水、所述砂和所述细石的质量配合比为1:0.46:1.24:2.06。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沉淀池内集泥斗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I)根据待成型的集泥斗规格制作相应规格的四棱台框架: 根据沉淀池内需要施工的集泥斗的形状和大小制作与该集泥斗的边缘相同形状和大小的四棱台框架,该四棱台框架的底部框的四个边能够定位在集泥斗底面的四个边处,顶部框的四个边能够定位在集泥斗顶面的四个边处,其他的四个侧梁能够定位在集泥斗的四个侧棱处; 2)将四棱台框架加固在沉淀池内的集泥斗部位,并使四棱台框架的四个侧梁一一定位于集泥斗的四个侧棱; 3)拌制干硬性混凝土: 根据待成型的集泥斗的性能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配合比,人工拌制干硬性混凝土,拌制完成后将干硬性混凝土运至施工现场即沉淀池处; 4)将干硬性混凝土逐层铺填在沉淀池的侧壁与上述侧梁之间并进行夯实,使填充在沉淀池内的干硬性混凝土形成集泥斗: 利用四棱台框架进行定位,在四棱台框架的侧梁与沉淀池的侧壁之间填充干硬性混凝土,使填充后的干硬性混凝土形状为倒置四棱台状的漏斗结构,从而形成集泥斗。 本专利技术通过四棱台框架定位控制集泥斗的规格,采用干硬性混凝土进行填充施工获得集泥斗,实现泥浆的收集与集中功能。上述四棱台框架由多根横梁和纵梁连接而成,占用的体积较小,便于支设,且便于拆除,降低了集泥斗施工定位装置的加固和拆卸难度,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从而降低了施工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四棱台框架用材较少,便于加工,还节约了大量模板,降低了成本,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另外,由于干硬性混凝土的塌落度较小、塑性能力较强,所以施工过程中能够将集泥斗成型需要填充的混凝土一次性填充成型,省去了等待混凝土初凝的时间,简化了施工工艺,提高了施工速度,从而缩短了施工工期。 而且,上述四棱台框架具有较好的抗浮能力,克服了集泥斗传统支设模板方式出现的模板上浮、出现爆模的问题,配合填充干硬性混凝土,能够保证集泥斗的成型效果,提高成型质量,保证达到结构尺寸要求。 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沉淀池内集泥斗的施工装置,包括混凝土搅拌装置,还包括用于设置在沉淀池内的四棱台框架,所述四棱台框架具有与所述沉淀池内待成型的集泥斗的四个侧棱--定位配合的四个侧梁。 优选的,上述施工装置中,所述四棱台框架为四棱台钢框架。 优选的,上述施工装置中,所述四棱台钢框架包括依次焊接相连的四个钢筋梯形框,所述钢筋梯形框上宽下窄且大小和形状均相同。 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沉淀池内集泥斗的施工装置包括混凝土搅拌装置和用于设置在沉淀池内的四棱台框架,该四棱台框架具有与沉淀池内待成型的集泥斗的四个侧棱一一定位配合的四个侧梁。 上述施工装置通过四棱台框架定位控制集泥斗的规格,采用干硬性混凝土进行填充施工获得集泥斗,实现泥浆的收集与集中功能。上述四棱台框架由多根横梁和纵梁连接而成,占用的体积较小,便于支设,且便于拆除,降低了集泥斗施工定位装置的加固和拆卸难度,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从而降低了施工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四棱台框架用材较少,便于加工,还节约了大量模板,降低了成本,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而且,上述四棱台框架具有较好的抗浮能力,克服了集泥斗传统支设模板方式出现的模板上浮、出现爆模的问题,配合填充干硬性混凝土,能够保证集泥斗的成型效果,提高成型质量,保证达到结构尺寸要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沉淀池内集泥斗的施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四棱台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钢筋梯形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沉淀池内集泥斗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根据待成型的集泥斗规格制作相应规格的四棱台框架(1);2)将所述四棱台框架(1)加固在沉淀池内的集泥斗部位,并使所述四棱台框架(1)的四个侧梁一一定位于所述集泥斗的四个侧棱;3)拌制干硬性混凝土;4)将所述干硬性混凝土逐层铺填在所述沉淀池的侧壁与所述侧梁之间并进行夯实,使填充在所述沉淀池内的干硬性混凝土形成所述集泥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沉淀池内集泥斗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待成型的集泥斗规格制作相应规格的四棱台框架(I); 2)将所述四棱台框架(I)加固在沉淀池内的集泥斗部位,并使所述四棱台框架(I)的四个侧梁一一定位于所述集泥斗的四个侧棱; 3)拌制干硬性混凝土; 4)将所述干硬性混凝土逐层铺填在所述沉淀池的侧壁与所述侧梁之间并进行夯实,使填充在所述沉淀池内的干硬性混凝土形成所述集泥斗。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之后还包括: 将所述四棱台框架(I)从所述沉淀池内拆除; 对成型后的所述集泥斗进行洒水养护。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四棱台框架(I)为四棱台钢框架。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四棱台钢框架具体由上宽下窄的四个钢筋梯形框(2)依次焊接形成,所述钢筋梯形框(2)的大小和形状均相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强强,黄运昌,雷少华,刘兴,王英男,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八局第四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