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发酵过滤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896321 阅读:3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28 01: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生物发酵过滤系统,包括罐体、蠕动泵、两个中空纤维膜组件、第一三通阀、第二三通阀、第三三通阀、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第四管道、第五管道和第六管道,两个中空纤维膜组件的回料口通过第一管道连接,交汇于第五管道,两个中空纤维膜组件的进料口通过第二管道连接,交汇于第四管道,两个中空纤维膜组件的滤过液出口通过第三管道连接,交汇于第六管道,罐体底部装设有第一三通阀,第一三通阀的第一接口与罐体连接,第一三通阀的第二接口通过第四管道经蠕动泵与第二管道连接,第一三通阀的第三接口作为排料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拆卸方便,易于清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物发酵过滤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过滤系统,尤其涉及一种生物发酵过滤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通过改造微生物基因,让工程菌(如大肠杆菌、酵母菌等)直接分泌蛋白质或多肽等产物到发酵液上清液中,已成为一种常规手段。对发酵液进行菌液分离,获取发酵液上清液,传统的分离方法是通过管式连续流离心机,富集菌体,分离出发酵上清液。但其也存在一些问题:菌液体分离后,很难把控上清液是否还残留有菌体;离心机转鼓容积小,要频繁停机,清除菌渣,间歇操作,影响效率;运行功耗大,噪音大。目前在国内针对适合实验室规模或中试规模做微滤除菌或超滤浓缩所设计的中空纤维膜过滤系统,其存在的问题是:固定框架组装的中空纤维膜组件,拆卸不方便,不能根据不同的制备工艺,灵活地去更换不同规格的中空纤维膜组件;储料罐也是单独分开,连接泵体后,造成移动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考虑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生物发酵过滤系统。本技术结构简单,拆卸方便,易于清洗,是一种可移动的生物发酵过滤系统,更换不同规格的中空纤维膜组件,可对微生物发酵液进行微滤除菌过滤,亦可对除菌后的滤过液产物进行超滤浓缩。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的生物发酵过滤系统,包括有罐体、蠕动泵、两个中空纤维膜组件、第一三通阀、第二三通阀、第三三通阀、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第四管道、第五管道和第六管道,其中两个中空纤维膜组件的回料口通过第一管道连接,交汇于第五管道,两个中空纤维膜组件的进料口通过第二管道连接,交汇于第四管道,两个中空纤维膜组件的滤过液出口通过第三管道连接,交汇于第六管道,罐体的底部装设有第一三通阀,第一三通阀的第一接口与罐体连接,第一三通阀的第二接口通过第四管道经蠕动泵与第二管道连接,第一三通阀的第三接口作为排料口。本技术结构简单、拆卸方便、易于清洗、可移动的生物发酵过滤系统,更换不同规格的中空纤维膜组件,可对微生物发酵液进行微滤除菌过滤,亦可对除菌后的滤过液产物进行超滤浓缩。另外,中空纤维膜组件的微滤膜可用于微滤去除工程菌(如大肠杆菌、酵母菌等)。所述中空纤维膜组件的超滤膜可用于浓缩不同分子量区间的生物多聚合物(如多聚谷氨酸、植物多糖等)。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罐体上部的第一开口对应的连接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是罐体上部的第二开口对应的连接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是罐体底部开口对应的连接部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的生物发酵过滤系统,包括有罐体1、蠕动泵2、两个中空纤维膜组件3、第一三通阀51、第二三通阀52、第三三通阀53、第一管道61、第二管道62、第三管道63、第四管道71、第五管道72和第六管道73,其中两个中空纤维膜组件3的回料口32通过第一管道61连接,交汇于第五管道72,两个中空纤维膜组件3的进料口31通过第二管道62连接,交汇于第四管道71,两个中空纤维膜组件3的滤过液出口33通过第三管道63连接,交汇于第六管道73,罐体1的底部装设有第一三通阀51,第一三通阀51的第一接口与罐体1连接,第一三通阀51的第二接口通过第四管道71经蠕动泵2与第二管道62连接,第一三通阀51的第三接口作为排料口。此外,上述罐体1的顶部设有罐盖15。本实施例中,上述罐盖15的一半固定,一半能可灵活开盖。本实施例中,上述罐体1是不锈钢罐体,其侧壁上部设有第一开口,第一开口上装第二卫生球阀9、第二三通阀52及第三卫生球阀10。第二卫生球阀9接第一开口,第二卫生球阀9另一侧接第二三通阀52,第二三通阀52水平开口接第五管道72,第二三通阀52垂直开口接第三卫生球阀10,作为排料口。见图2。本实施例中,上述罐体1侧壁上部设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上装设有第四卫生球阀11、第三三通阀53及第五卫生球阀12。第四卫生球阀11接第二开口,第四卫生球阀11另一侧接第三三通阀53,第三三通阀53水平开口接第六管道73,第三三通阀53垂直开口接第五卫生球阀12,作为排料口。见图3。本实施例中,上述第四管道71经蠕动泵2与第二管道62连接,第四管道71另一端与第一卫生球阀8连接。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管道61、第二管道62和第三管道63是PVC管。本实施例中,上述第四管道71、第五管道72和第六管道73是硅胶管。本实施案例中,上述罐体1的底部装设有第一三通阀51,第一三通阀51的第一接口与罐体1连接,第一三通阀51的第二接口通过第四管道71经蠕动泵2与第二管道62连接,第一三通阀51的第三接口作为较大的排料口。见图4。本实施例中,上述罐体1的底部装设有三根支撑脚,三根支撑脚分别装设有三个万向轮14,罐体1的罐壁装设有拉手。本实施例中,上述中空纤维膜组件3装设有微滤中空纤维膜组件或超滤中空纤维膜组件。本实施例中,上述中空纤维膜组件3所设微滤膜的过滤孔径为:0.001μm~0.12μm。选用两根0.2μm孔径。所述中空纤维膜组件3,都通过PVC管分别将进料口31,回料口32,滤过液出口33,并联相通交汇到进料口总管,回料口总管,滤过液出口总管。进料口总管和回料口总管安装有压力表,压力表范围在0.1~0.6MPa。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把过滤系统移动至发酵罐旁,打开罐体1的上盖,将已经发酵结束的大肠杆菌发酵液通过罐内压力,经管道传送至罐体1内,打开第一卫生球阀8、第五卫生球阀12,关闭第三卫生球阀10、第四卫生球阀11、第六卫生球阀13,过滤过程中,卫生球阀第二卫生球阀9处于可调节状态,用于控制压力表指针读数不超过0.2MPa。经过蠕动泵2的输送,微滤液经打开状态的卫生球阀第五卫生球阀12出口流出,得含有蛋白质或多肽产物的发酵上清液。过滤结束后,打开第一卫生球阀8,第三卫生球阀10,第五卫生球阀12,关闭第四卫生球阀11,第六卫生球阀13,第二卫生球阀9处于可调节状态,将清水倒入罐体内,冲走中空纤维膜组件3内的残留废液。冲走中空纤维膜组件3内的残留废液后,打开第一卫生球阀8,第四卫生球阀11,关闭第三卫生球阀10,第五卫生球阀12,第六卫生球阀13,第二卫生球阀9处于可调节状态,再用酸性或碱性洗液进行回流冲洗约1小时。用酸性或碱性洗液进行回流冲洗约1小时后,打开第一卫生球阀8,第三卫生球阀10,第五卫生球阀12,关闭第四卫生球阀11,第六卫生球阀13,第二卫生球阀9处于可调节状态,将清水倒入罐体内,冲走中空纤维膜组件3内的残留的酸性或碱性洗液。用清水冲走中空纤维膜组件3内的残留的酸性或碱性洗液,用pH试剂测试水质pH值约为7左右,打开第一卫生球阀8,第四卫生球阀11,关闭第三卫生球阀10,第五卫生球阀12,第六卫生球阀13,第二卫生球阀9处于可调节状态,再用适宜浓度的次氯酸钠进行回流冲洗,让中空纤维膜组件3内充满次氯酸钠保存液,即完成清洗和保存工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生物发酵过滤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生物发酵过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罐体、蠕动泵、两个中空纤维膜组件、第一三通阀、第二三通阀、第三三通阀、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第四管道、第五管道和第六管道,其中两个中空纤维膜组件的回料口通过第一管道连接,交汇于第五管道,两个中空纤维膜组件的进料口通过第二管道连接,交汇于第四管道,两个中空纤维膜组件的滤过液出口通过第三管道连接,交汇于第六管道,罐体的底部装设有第一三通阀,第一三通阀的第一接口与罐体连接,第一三通阀的第二接口通过第四管道经蠕动泵与第二管道连接,第一三通阀的第三接口作为排料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发酵过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罐体、蠕动泵、两个中空纤维膜组件、第一三通阀、第二三通阀、第三三通阀、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第四管道、第五管道和第六管道,其中两个中空纤维膜组件的回料口通过第一管道连接,交汇于第五管道,两个中空纤维膜组件的进料口通过第二管道连接,交汇于第四管道,两个中空纤维膜组件的滤过液出口通过第三管道连接,交汇于第六管道,罐体的底部装设有第一三通阀,第一三通阀的第一接口与罐体连接,第一三通阀的第二接口通过第四管道经蠕动泵与第二管道连接,第一三通阀的第三接口作为排料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发酵过滤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罐体的顶部设有罐盖。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发酵过滤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罐体侧壁上部设有第一开口,第一开口上装设有第二卫生球阀、第二三通阀及第三卫生球阀,第二卫生球阀接罐体侧壁的第一开口,第二卫生球阀的另一侧接第二三通阀,第二三通阀的水平开口接第五管道,第二三通阀的垂直开口接第三卫生球阀,作为排料口。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发酵过滤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罐体侧壁上部设有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喻君吴泽进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无添加主义化妆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