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火线圈的安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50045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8 16: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汽车发动机点火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点火线圈的安装结构,包括点火线圈本体,点火线圈本体的高压端连接有接触弹簧,接触弹簧外部依次围设胶套及外护套,火花塞的高压芯伸入胶套内与胶套相连,胶套内设有限位单元,限位单元防止火花塞在胶套内产生轴向位移。本发明专利技术火花塞的高压芯伸入胶套内并与限位单元配合,保证了点火线圈与火花塞的可靠连接,而且胶套具备一定的弹性,可以大大减小点火线圈施加在火花塞陶瓷体上的应力,从而避免火花塞陶瓷体折断的问题,进一步提升点火线圈装配的可靠性。

Installation structure of ignition coil

The invention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automotive engine ignition system, particularly relates to a mounting structure of an ignition coil, including ignition coil body, high voltage ignition coil body connected with a contact spring contact spring external rubber sleeve and turn around the outer sheath, high pressure core spark plug into the rubber sleeve is connected with the rubber sleeve, the rubber sleeve within a limit unit, limit unit to prevent the spark plug in the rubber sleeve in the axial displacement. High voltage spark plug into the core of the invention in the rubber sleeve and matched with the limit unit, to ensur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ignition coil is connected with the spark plug, and the rubber sleeve have a certain flexibility, can greatly reduce the stress applied to the ignition coil and spark plug on the ceramic body, thereby avoiding the problem of the spark plug ceramic body is broken, to further enhance the reliability of ignition coil assemb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点火线圈的安装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发动机点火系统
,特别涉及一种点火线圈的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汽车发动机的点火线圈安装固定方案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螺栓将点火线圈固定在气门室罩盖上,这种安装方式相对可靠,但这种连接方式需要在点火线圈上额外设置一个用于镶嵌嵌件的凸台,气门室罩盖上需要对应设置一个用于布置安装孔的凸台或安装螺纹孔嵌件,这无疑增大了布置空间、增加了点火系统的重量和生产成本。在发动机逐步小型化轻量化的趋势下,采用螺栓固定的方案将逐渐不能满足要求。另一种是在点火线圈胶套内部做一个金属套管,在套管侧面设计一个金属卡簧,这个套管和火花塞的金属螺杆相连接,而卡簧和火花塞螺杆的凹槽部分卡接,以限制点火线圈在竖直方向的自由度,防止线圈上下窜动。这种设计状态下,金属套管和火花塞螺杆之间连接很紧,但是对气门室罩盖孔位置度、火花塞安装孔位置度、火花塞螺杆的位置度、点火线圈金属套管、气门室罩盖和缸盖之间装配的一致性等要求很高,如果累计的安装精度差,那么点火线圈会在火花塞陶瓷体上会施加很大的应力,容易造成火花塞陶瓷体的折断,这也是一种常见的失效模式。同时,点火线圈内部增加的金属套管、卡簧等材料成本较高,对加工、安装的精度要求也较高。可见这也不是很好的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点火线圈的安装结构,在保证安装可靠性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且装配便捷。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点火线圈的安装结构,包括点火线圈本体,点火线圈本体的高压端连接有接触弹簧,接触弹簧外部依次围设胶套及外护套,火花塞的高压芯伸入胶套内与胶套相连,胶套内设有限位单元,限位单元防止火花塞在胶套内产生轴向位移。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存在以下技术效果:火花塞的高压芯伸入胶套内并与限位单元配合,既限制了火花塞在胶套内的径向位移,又限制了其轴向位移,保证了点火线圈与火花塞的可靠连接。而且,胶套具备一定的弹性,使得点火线圈与火花塞之间为软连接,可以大大减小点火线圈施加在火花塞陶瓷体上的应力,从而避免火花塞陶瓷体折断的问题,进一步提升点火线圈装配的可靠性。附图说明下面对本说明书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拆分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侧视图;图4是图3中A-A剖视图;图5是图4中B部放大示意图。图中:10.点火线圈本体,11.接触弹簧,12.胶套,121.凸起,13.外护套,14.端子壳座,141.凸块,15.密封圈,20.火花塞,21.高压芯,211.缩颈部,212.端部,30.气门室罩盖,31.安装孔,32.限位槽/挡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一种点火线圈的安装结构,包括点火线圈本体10,点火线圈本体10的高压端连接有接触弹簧11,接触弹簧11外部依次围设胶套12及外护套13,火花塞20的高压芯21伸入胶套12内与胶套12相连,胶套12内设有限位单元,限位单元防止火花塞20在胶套12内产生轴向位移。火花塞20的高压芯21伸入胶套12内并与限位单元配合,既限制了火花塞20在胶套12内的径向位移,又限制了其轴向位移,保证了点火线圈本体10与火花塞20的可靠连接。而且,胶套12具备一定的弹性,使得点火线圈本体10与火花塞20之间为软连接,可以大大减小点火线圈本体10施加在火花塞20陶瓷体上的应力,从而避免火花塞陶瓷体折断的问题,进一步提升点火线圈装配的可靠性。优选的,胶套12呈套管状,胶套12的内壁设有径向的凸起121,凸起121与高压芯21的缩颈部211构成卡嵌式配合。通过调整胶套12上凸起121的尺寸及形状即可调整点火线圈本体10装配时的拔插力大小。具体实施时,胶套12及凸起121可采用硅橡胶制作,这样只需克服一定的摩擦力即可实现点火线圈本体10的安装与拆卸,结构简单且操作便捷。进一步的,接触弹簧11的一端与点火线圈本体10的高压端相连,另一端在弹力的驱使下,在初始状态时与凸起121的侧壁抵靠接触式配合,在工作状态时与高压芯21的端部212贴靠配合。也就是说,接触弹簧11为压簧,在初始状态时,接触弹簧11卡置于点火线圈本体10的高压端与凸起121之间;在工作状态时,接触弹簧11在弹性回复力的驱使下将与高压芯21的端部212紧密贴靠,以保证点火线圈与火花塞20电连接的有效性。进一步的,所述的凸起121为沿径向均匀布置的至少2个凸点或凸环状结构,以增加凸起121与缩颈部211的接触面积,保证二者配合连接的可靠性。优选的,点火线圈本体10穿过气门室罩盖30的安装孔31且端子壳座14与气门室罩盖30的结合部位构成限制二者相对转动的限位配合。端子壳座14与气门室罩盖30配合相连进一步限制点火线圈本体10的自由度,能大大提升点火线圈本体10装配的可靠性。进一步的,点火线圈本体10的端子壳座14上有向旁侧凸起形成的凸块141,气门室罩盖30上对应设有限位槽/挡块32,限位槽/挡块32与凸块141构成卡嵌式配合,能有效限制点火线圈本体10的转动,改善装配效果,结构简单有效且成本低廉,占用空间小。进一步的,点火线圈本体10上设有密封圈15,密封圈15与安装孔限位槽构成密封配合,这样在保证气门密闭的同时能增大点火线圈本体10与气门室罩盖30相对运动的摩擦力,进一步提升点火线圈装配的稳定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点火线圈的安装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点火线圈的安装结构,包括点火线圈本体(10),点火线圈本体(10)的高压端连接有接触弹簧(11),其特征在于:接触弹簧(11)外部依次围设胶套(12)及外护套(13),火花塞(20)的高压芯(21)伸入胶套(12)内与胶套(12)相连,胶套(12)内设有限位单元,限位单元防止火花塞(20)在胶套(12)内产生轴向位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点火线圈的安装结构,包括点火线圈本体(10),点火线圈本体(10)的高压端连接有接触弹簧(11),其特征在于:接触弹簧(11)外部依次围设胶套(12)及外护套(13),火花塞(20)的高压芯(21)伸入胶套(12)内与胶套(12)相连,胶套(12)内设有限位单元,限位单元防止火花塞(20)在胶套(12)内产生轴向位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火线圈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胶套(12)呈套管状,胶套(12)的内壁设有径向的凸起(121),凸起(121)与高压芯(21)的缩颈部(211)构成卡嵌式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点火线圈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接触弹簧(11)的一端与点火线圈本体(10)的高压端相连,另一端在弹力的驱使下,在初始状态时与凸起(121)的侧壁抵靠接触式配合,在工作状态时与高压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茂生俞京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