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预热多模腔金属铸造模具的加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73917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8 14: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预热多模腔金属铸造模具的加热装置,包括一对相互平衡并左右并排布置的供气管道,每个供气管道上分别设置有压缩空气入口和燃气入口,在每个供气管道上连通设置有至少一个加热模块,加热模块包括横向加热管道以及与横向加热管道连通设置的竖向加热管道,在竖向加热管道和横向加热管道上分别设置有间隔布置的第一燃烧孔;横向加热管道首尾衔接围成呈框状的横向加热框,竖向加热管道大致垂直横向加热框布置,沿竖向加热管道的延伸方向看,竖向加热管道布置在横向加热框所定义的内框空间内。这样,一个加热装置能够同时对模具上的多个模腔进行预热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预热多模腔金属铸造模具的加热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加热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预热多模腔金属铸造模具的加热装置。
技术介绍
在模具首次生产或停机后再开机生产时,模具的温度接近常温,但是相对高温的金属熔液来说,所述模具的温度是非常低的。为了防止所述金属熔液在初期进入所述模具内时冷却凝固而影响铸件质量,在开始铸造生产前,都需要预先对于模具的模芯进行加热使模芯的温度升高到铸造工艺需要的温度。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201410189657.7中公开了一种模具加热装置,包括燃烧管组件,所述燃烧管组件的尺寸适于容置在模具的内腔中。所述燃烧管组件包括多条由上而下间隔放置的横管和多条将所述横管连通的竖管,每条所述横管构成封闭形状,每条所述横管和每条所述竖管的管壁四周设有多个燃烧喷孔。还包括有气管,所述气管与所述燃烧管组件连通设置且在所述气管上设有气阀。这样,借助所述模具加热装置对模具进行预热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201410189657.7中的模具加热装置一次只能对单一的模腔进行加热。如果应用到多模腔金属铸造模具上时,需要分别针对每个模腔设置一个模具加热装置,这样显然会导致加热系统过于庞大和复杂。而且,所述模具加热装置并不能对每个模腔的浇口进行预热而导致模腔的预热温度不均匀。针对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着重对模具的加热装置作进一步的改进,使其能够同时针对多个模腔进行加热,并能够对模腔的浇口进行预热,使所述模腔的温度均匀化。鉴于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用于预热多模腔金属铸造模具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相互平衡并左右并排布置的供气管道,每个所述供气管道上分别设置有压缩空气入口和燃气入口,在每个所述供气管道上连通设置有至少一个加热模块,所述加热模块包括横向加热管道以及与所述横向加热管道连通设置的所述竖向加热管道,在所述竖向加热管道和所述横向加热管道上分别设置有间隔布置的第一燃烧孔;所述横向加热管道首尾衔接围成呈框状的横向加热框,所述竖向加热管道大致垂直所述横向加热框布置,沿所述竖向加热管道的延伸方向看,所述竖向加热管道布置在所述横向加热框所定义的内框空间内。其中,所述供气管道是用于向所述加热模块提供空气和燃气的输送管道,一根所述供气管道能够同时分别向多个所述加热模块提供空气和燃气。其中,所述第一燃烧孔是设置在所述竖向加热管道和所述横向加热管道的气体出口,通过明火可以点燃通过所述第一燃烧孔流出的气体,使所述第一燃烧孔所在位置成为明火加热区。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发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1.由于包括一对相互平衡并左右并排布置的供气管道,在每个所述供气管道上连通设置有至少一个加热模块。这样,每根所述供气管道能够同时为与其连通设置的多个所述加热模块提供充足的气源。而每个所述加热模块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它们可以对应不同的模腔布置,这样,一个所述加热装置能够同时对模具上的多个模腔进行预热处理。2.由于所述竖向加热管道大致垂直所述横向加热框布置,沿所述竖向加热管道的延伸方向看,所述竖向加热管道布置在所述横向加热框所定义的内框空间内。这样,借助所述横向加热框能够加热所述模腔的腔侧壁,而借助所述竖向加热管道不仅对所述横向加热框所定义的内框空间进行加热,还能够伸入到所述模腔的腔侧壁内对所述模腔进行深度加热。在具体的应用中,可以借助所述竖向加热管对所述模腔的浇口进行加热,而借助所述横向加热框对所述浇口的外周区域进行加热,从而使所述模腔的温度均匀化。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横向加热框上还连通设置有向外延伸的加热支管,所述加热支管上设置有间隔布置的第二燃烧孔。这样,借助所述加热支管还能够对所述横向加热框的外周区域进行预热。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第一燃烧孔的直径为1.5~2mm,相邻的所述第一燃烧孔之间的间隔为30~40mm。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每根所述供气管道上分别连通设置有三个所述加热模块。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还包括有用于支撑一对所述供气管道的首端的前支撑架和用于支撑一对所述供气管道的尾端的后支撑架。这样,借助所述前支撑架和后支撑架支撑定位所述供气管道。由于本专利技术具有上述特点和优点,为此可以应用到用于预热多模腔金属铸造模具的加热装置上。附图说明图1是应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加热装置和多模腔金属铸造模具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2是所述加热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的A部结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应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用于预热多模腔金属铸造模具的加热装置的结构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所示,用于预热多模腔金属铸造模具6的加热装置100包括一对相互平衡并左右并排布置的供气管道(10、10a),即左供气管道10和右供气管道10a。在左供气管道10上的尾端位置设置有左压缩空气入口10和左燃气入口110,其中所述左燃气入口110设置在与所述左供气管道10连通设置的左燃气输送管道11上。在右供气管道10a上的尾端位置设置有右压缩空气入口10a和右燃气入口110a,其中所述右燃气入口110a设置在与所述右供气管道10a连通设置的右燃气输送管道11a上。在每个所述供气管道(10、10a)上连通设置有至少一个加热模块A。具体说,在所述左供气管道10上连通设置有三个左加热模块(A1、A2和A3),所述左加热模块(A1、A2和A3)布置在所述左供气管道10的左侧。在所述右供气管道10a上连通设置有三个右加热模块(A4、A5和A6),所述右加热模块(A4、A5和A6)布置在所述右供气管道10a的右侧。所述左加热模块(A1、A2和A3)和右加热模块(A4、A5和A6)的结构是类似的,下面以所述左加热模块A1为例作详细介绍。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左加热模块A1通过过渡连通管5连通到所述左供气管道10上。所述左加热模块A1包括横向加热管道(21、22、23和24)以及与所述横向加热管道(21、22、23和24)连通设置的所述竖向加热管道3。所述竖向加热管道3通过过渡支管51连通到所述横向加热管道23上。在所述竖向加热管道3和所述横向加热管道(21、22、23和24)上分别设置有间隔布置的第一燃烧孔(图中省略未画出)。所述第一燃烧孔的直径为1.5mm,还可以为1.8mm、2mm,相邻的所述第一燃烧孔之间的间隔为30mm,还可以为34mm、38mm、40mm。所述第一燃烧孔是设置在所述竖向加热管道3和所述横向加热管道(21、22、23和24)上的气体出口,可以通过明火点燃通过所述第一燃烧孔流出的气体,使所述第一燃烧孔所在位置成为明火加热区。所述横向加热管道(21、22、23和24)首尾衔接围成呈框状的横向加热框2,所述竖向加热管道3大致垂直所述横向加热框2布置。沿所述竖向加热管道3的延伸方向看,所述竖向加热管道3布置在所述横向加热框2所定义的内框空间内。这样,借助所述横向加热框2能够加热所述模具6的模腔的腔侧壁,而借助所述竖向加热管道3不仅对所述横向加热框2所定义的内框空间进行加热,还能够伸入到所述模腔的腔侧壁内对所述模腔进行深度加热。所述横向加热框2上还连通设置有向外延伸的加热支管(4、41、42和43),所述加热支管(4、41、42和43)上设置有间隔布置的第二燃烧孔(图中未画出)。这样,借助所述加热支管(4、41、42和4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用于预热多模腔金属铸造模具的加热装置

【技术保护点】
用于预热多模腔金属铸造模具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相互平衡并左右并排布置的供气管道,每个所述供气管道上分别设置有压缩空气入口和燃气入口,在每个所述供气管道上连通设置有至少一个加热模块,所述加热模块包括横向加热管道以及与所述横向加热管道连通设置的所述竖向加热管道,在所述竖向加热管道和所述横向加热管道上分别设置有间隔布置的第一燃烧孔;所述横向加热管道首尾衔接围成呈框状的横向加热框,所述竖向加热管道大致垂直所述横向加热框布置,沿所述竖向加热管道的延伸方向看,所述竖向加热管道布置在所述横向加热框所定义的内框空间内。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预热多模腔金属铸造模具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相互平衡并左右并排布置的供气管道,每个所述供气管道上分别设置有压缩空气入口和燃气入口,在每个所述供气管道上连通设置有至少一个加热模块,所述加热模块包括横向加热管道以及与所述横向加热管道连通设置的所述竖向加热管道,在所述竖向加热管道和所述横向加热管道上分别设置有间隔布置的第一燃烧孔;所述横向加热管道首尾衔接围成呈框状的横向加热框,所述竖向加热管道大致垂直所述横向加热框布置,沿所述竖向加热管道的延伸方向看,所述竖向加热管道布置在所述横向加热框所定义的内框空间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简伟文胡志彬陈庆勋张帆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南海奔达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