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萘结构的可溶性聚酰亚胺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66025 阅读: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式(1)所示的一类含萘结构的可溶性聚酰亚胺发光材料。该类聚酰亚胺发光材料采用新型含萘结构的四酸二酐和各种芳香二胺为原料,喹啉为催化剂,在对氯苯酚溶剂中,通过高温一步法制得。此类聚酰亚胺发光材料可溶于有机溶剂,并可发出530nm附近的绿色可见光,可作为发光器件的发光材料使用,应用前景广泛。(*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类。
技术介绍
Alexandr L.Rusanov在Advance in Polymer Science,Vol.111中的一篇综述文献中,总结了一系列含萘结构可溶性聚萘酰亚胺的材料,但不具备发光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从分子结构设计和实际应用角度出发,合成一类含萘结构的,有机溶剂可溶的新型聚酰亚胺发光材料,其玻璃化温度在160-300℃之间,可满足耐高温长期使用的需求。本专利技术的内容是以专利技术人自己合成的含萘结构的四酸二酐和各种芳香二胺为原料,制备了一类含萘结构的,有机溶剂可溶的新型聚酰亚胺发光材料,其特征是构成该物质的重复结构单元式为 其中10<n<100;Ar结构为 本专利技术采用的芳香二胺包括对苯二胺,4,4’-二胺基二苯砜,4,4’-二胺基二苯醚,4,4’-二胺基二苯甲烷,4,4’-亚甲基二(2-甲基苯胺),4,4’-亚甲基二(2-特丁基苯胺)等。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二酐单体含有萘结构,化学名为4,4’-(4,4’-三亚甲基二哌啶基)-双(1,8-萘二甲酸酐),结构式为 本专利技术的聚合反应温度控制在100-200℃范围内,聚合反应时间为10-50小时,聚合反应过程可表述如下 本专利技术制备过程可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预聚阶段,氮气保护下,在聚合反应器中投入含萘结构的四酸二酐和各种芳香二胺,以对氯苯酚作溶剂,喹啉为催化剂,在100-140℃下进行预聚反应,反应时间为10-12小时。然后升温至180-200℃,继续进行脱水环化反应,后聚反应时间为18-28小时。第二阶段产物提纯阶段,反应结束后,用甲醇为沉淀剂,搅拌下将聚合物沉淀出来,过滤分离,得到所需聚合物,再用DMF将聚合物溶解,用甲醇重沉淀两次,过滤干燥,得棕黄色或橙黄色纯净高分子量聚酰亚胺发光材料。聚合物的结构经核磁共振谱分析得到证实。本专利技术制备一类含萘结构的,有机溶剂可溶的聚酰亚胺发光材料,合成工艺简单,易于提纯,该类聚酰亚胺发光材料玻璃化温度为160-300℃,以间甲酚作溶剂,25℃下测得固有粘度在0.16-1.50(dL/g)之间,耐热性不低于现有可溶性聚酰亚胺材料。该类新型聚酰亚胺发光材料,可通过旋转涂膜法在玻璃表面成膜,进行发光性能等测试。该类聚酰亚胺发光材料具有耐高温、耐辐射、发出可见光等特点,可作为发光器件的发光材料使用。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的实施例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说明,而不是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实施例1在氮气保护下,将0.3100克(1mmol)4,4’-亚甲基-二(2-特丁基苯胺),0.6020克(1mmol)4,4’-(4,4’-三亚甲基二哌啶基)-双(1,8-萘二甲酸酐),10毫升对氯苯酚和10滴喹啉加入装有搅拌装置、温度计、氮气入口、回流冷凝管的反应器中,强烈搅拌,加热升温反应。温度升至140℃,反应10小时,反应体系为橙黄色透明溶液,粘度逐渐增大。然后在2小时内升温至180-200℃继续反应20-30小时,反应体系粘度显著增大。反应结束后用氯仿稀释。以甲醇作沉淀剂,将聚合物沉淀出来,过滤并抽干。再用氯仿溶解,甲醇重沉淀两次。最后得到的聚合物在150℃下真空干燥24小时,即橙黄色纯净含萘结构可溶性聚酰亚胺发光材料。以间甲酚作溶剂,25℃测得固有粘度为0.168dL/g,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02.7℃。该聚酰亚胺在氯仿溶液中可发射出530nm附近的绿色可见光。实施例2在氮气保护下,将0.2002克(1mmol)4,4’-二氨基二苯醚,0.6020克(1mmol)4,4’-(4,4’-三亚甲基二哌啶基)-双(1,8-萘二甲酸酐),10毫升对氯苯酚和10滴喹啉加入装有搅拌装置、温度计、氮气入口、回流冷凝管的反应器中,强烈搅拌,加热升温反应。温度升至120℃,反应10小时,反应体系为橙黄色透明溶液,粘度逐渐增大。然后在2小时内升温至180-200℃继续反应20-30小时,反应体系粘度显著增大,颜色有所加深。反应结束后经氯仿稀释在甲醇中沉淀析出,过滤并抽干。再用N,N’-二甲基甲酰胺(DMF)溶解,甲醇重沉淀两次。将得到的聚合物在120℃真空干燥24小时,即纯净含萘结构可溶性聚酰亚胺发光材料。以间甲酚作溶剂,25℃测得固有粘度为1.288dL/g,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68.6℃。该聚酰亚胺在DMF溶液中可发射出530nm附近的绿色可见光。权利要求1.一类含萘结构的可溶性聚酰亚胺发光材料,其特征是它们具有如下重复分子结构单元 其中10<n<100;Ar结构为2.一类含萘结构的可溶性聚酰亚胺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二个阶段第一阶段预聚阶段,氮气保护下,在聚合反应器中投入含萘结构的四酸二酐和各种芳香二胺,以对氯苯酚作溶剂,喹啉为催化剂,在100-140℃下进行预聚反应,反应时间为10-12小时。然后升温至180-200℃,继续进行脱水环化反应,后聚反应时间为18-28小时。第二阶段产物提纯阶段,反应结束后,用甲醇为沉淀剂,搅拌下将聚合物沉淀出来,过滤分离,得到所需聚合物,再用DMF将聚合物溶解,用甲醇重沉淀两次,过滤干燥,可得棕黄色或橙黄色纯净高分子量聚酰亚胺发光材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类含萘结构的可溶性聚酰亚胺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用二胺包括对苯二胺,4,4’-二胺基二苯砜,4,4’-二胺基二苯醚,4,4’-二胺基二苯甲烷,4,4’-亚甲基二(2-甲基苯胺),4,4’-亚甲基二(2-特丁基苯胺)。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式(1)所示的一类含萘结构的可溶性聚酰亚胺发光材料。该类聚酰亚胺发光材料采用新型含萘结构的四酸二酐和各种芳香二胺为原料,喹啉为催化剂,在对氯苯酚溶剂中,通过高温一步法制得。此类聚酰亚胺发光材料可溶于有机溶剂,并可发出530nm附近的绿色可见光,可作为发光器件的发光材料使用,应用前景广泛。文档编号C08G73/10GK1371932SQ02111080公开日2002年10月2日 申请日期2002年3月19日 优先权日2002年3月19日专利技术者黄卫, 颜德岳 申请人:上海交通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类含萘结构的可溶性聚酰亚胺发光材料,其特征是它们具有如下重复分子结构单元:***其中:10<n<100;Ar结构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卫颜德岳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