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具有压敏粘合剂的自卷绕多层干粉涂漆装饰性层压材料的有差异的剥离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54844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自卷绕装饰性的干粉涂漆转移层压材料包括干粉涂漆层、在干粉涂漆层一侧的压敏粘合剂层和在与压敏粘合剂相对的一侧上与干粉涂漆层可剥离地接触的防粘衬层。防粘衬层具有接触干粉涂漆层的无光泽的防粘涂层。无光泽的防粘涂层可剥离地粘附至干粉涂漆层上以提供防护功能,当防粘衬层从干粉涂漆层上除去防粘衬层时也将装饰性无光泽修饰层转移至干粉涂漆层上。防粘衬层的相对侧具有当层压材料为自卷绕形式时接触压敏粘合剂的粘合剂防粘涂层。当层压材料退绕时防粘衬层优先从压敏粘合剂上剥离,而同时保持与无光泽防粘涂层的粘附,然后在退绕和施用至基材表面之后,防粘衬层从干粉涂漆层上剥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一般性涉及干粉涂漆转移层压材料,更具体地涉及用于具有压敏粘合剂层的自卷绕装饰性的层压材料的有差异的剥离体系。背景干粉涂漆转移层压材料在过去已经用作可以代替普通涂漆的表面覆盖材料。水性漆和油性漆具有公知的缺点,这些缺点可以通过将装饰性干粉涂漆转移膜用作漆替代品来加以克服。环境问题,如从通过喷漆所施涂的漆体系中的溶剂蒸发,也可通过装饰性干粉涂漆转移膜的使用来避免。此类装饰性干粉涂漆转移膜典型地通过由该膜携带的粘合剂层施加于基材表面上。热活化粘合剂或水活化粘合剂的使用能够具有可通过压敏粘合剂的使用来克服的某些缺点,利用该压敏粘合剂,装饰性膜仅仅通过压力的施加(典型地在室温下)被粘附于基材表面。供内部或外部应用的具有压敏粘合剂层的装饰性膜的例子已公开在Patton等人的US专利6,096,396,Smith的6,086,995,和Paquette等人的5,229,207。具有压敏粘合剂的装饰性膜常常通过使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各种形式的可再定位的粘合剂而被用来促进在表面上的粘附。层压材料最初施加于某表面,暂时除去,和然后再定位,从而让粘合剂形成永久的粘结。具有这一可再定位粘合剂层的装饰性膜,例如,已描述在Paquette等人的’207专利中。这种具有压敏粘合剂的装饰性膜或层压材料也可以自卷绕以有利于该膜的贮存和当该涂膜退绕时该膜适合于基材表面。这些自卷绕膜通常包括在与压敏粘合剂层相对的该装饰性膜的表面上的防粘涂层。例如Smith的’995号专利公开了这样的压敏粘合剂涂敷的层压材料的自卷绕卷材,它不需要将除去或丢弃防护性防粘层作为应用过程的一部分。专利技术概述简单地,本专利技术提供了自卷绕的装饰性干粉涂漆转移层压材料,它具有干粉涂漆层、在该干粉涂漆层一侧的压敏粘合剂层、和在与该压敏粘合剂相对的一侧上的与该干粉涂漆层以可剥离的方式接触的防粘衬层。该防粘衬层具有干粉涂漆防粘涂层,用于将受控的光泽水平转移至该干粉涂漆层上。在一个实施方案中,该防粘衬层具有以可剥离的方式粘附至该干粉涂漆层上的无光泽的防粘涂层。当防粘衬层从干粉涂漆层上除去时,该无光泽防粘层将装饰性的无光泽或低光泽的修饰层转移至干粉涂漆层上。防粘衬层的相对侧具有粘合剂防粘涂层,后者背离开干粉涂漆层并且当层压材料卷绕成卷材形式时与压敏粘合剂接触。在防粘衬层上的粘合剂防粘涂层提供退绕防粘功能,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它在层压材料退绕时优先从压敏粘合剂剥离;在退绕和将干粉涂漆层施用到基材表面后,防粘衬层可以从干粉涂漆层上除去。在一个实施方案中,优先的剥离是由具有退绕剥离力的粘合剂层提供,该退绕剥离力低于在防粘衬层的干粉涂漆防粘涂层和干粉涂漆层之间存在的载体剥离力。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案包括用于将着色层施加至表面的自卷绕多层层压材料,其中该层压材料包括包含粘结剂和颜料的干粉涂漆层和覆盖干粉涂漆层表面的压敏粘合剂层。防粘衬层覆盖在与压敏粘合剂层相对的一侧上的干粉涂漆层的相对表面。防粘衬层具有以可剥离的方式粘附至干粉涂漆层上的无光泽的防粘涂层和在与干粉涂漆层相对的防粘衬层的一侧上的粘合剂防粘涂层。该无光泽的防粘涂层在室温下可以从干粉涂漆层上除去。该压敏粘合剂适于在室温下将层压材料粘附至基材表面上。当压敏粘合剂层在施加压力下将层压材料粘附至基材表面上时,该无光泽的防粘涂层将无光泽的修饰层转移至干粉涂漆层的暴露表面上。然后防粘衬层从干粉涂漆层上剥离。该层压材料适于与和粘合剂防粘涂层接触的压敏粘合剂层一起自卷绕成卷材形式。粘合剂防粘涂层和压敏粘合剂层之间具有第一相互剥离力,它低于在无光泽的防粘涂层和干粉涂漆层之间的第二相互剥离力。这样,当层压材料从其卷材形式退绕时,粘合剂防粘涂层优先地将衬层从与压敏粘合剂层的接触中剥离,而无光泽防粘涂层保持防粘衬层以可剥离的方式与干粉涂漆层接触。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专利技术体现的特征为它的“有差异的剥离”体系,其中压敏粘合剂的组成产生了从在防粘衬层上的粘合剂防粘涂层的受控水平的可剥离性(退绕剥离力),同时维持在附着至基材表面上时的受控粘合性水平。控制无光泽的防粘涂层材料的组成使得当自卷绕层压材料的粘合剂层从与防粘衬层的接触中退绕时,防粘衬层优先地维持与干粉涂漆层的粘合性接触;但是,无光泽的防粘涂层的组成也可以控制为使它能从与干粉涂漆层的接触中剥离,同时粘合剂层维持它与基材表面的接触。无光泽的防粘涂层材料也可控制为将所期望的低光泽微粗糙表面转移至干粉涂漆层。另外,相对于无光泽的防粘涂层控制干粉涂漆层的组成以维持载体剥离力在所需的水平,高于退绕剥离力(在使用时通常遇到的剥离速率范围内)。除了其与无光泽的防粘涂层接触之外,控制干粉法涂漆层尤其是透明的外透明涂层材料至也维持所需水平的耐磨性、可再涂性、和其它机械和光学性能。本专利技术的这些和其它方面通过参考下面的详细叙述和附图可以更充分地理解。附图的简述附图说明图1是说明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原理的多层干粉涂漆转移层压材料的一个实施方案的示意性横截面视图。图2是自卷绕成卷材形式的干粉涂漆转移层压材料的示意图。图3是显示了包含在层压材料中的干粉涂漆层的另一个实施方案的示意性横截面视图。图4是显示了干粉涂漆层的另一个备选实施方案的示意性横截面视图。图5是举例说明图4的干粉涂漆层的备选实施方案的示意性横截面视图。图6是举例说明含有载体层的实施方案的示意性横截面视图。图7是举例说明含有阻隔层的实施方案的示意性横截面视图。图8是用于共挤出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案中使用的载体层和粘合剂层的方法的示意图。图9是用于共挤出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方案中使用的载体层和粘合剂层的方法的示意图。图10是举例说明包括干粉涂漆层,阻隔层和用于粘合剂层的粘结涂层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案的示意图。详细叙述参见图1,多层干粉涂漆转移层压材料20适合用作表面膜。该多层层压材料包括着色的干粉涂漆层22,后者包括含有分散颜料的合成树脂粘结剂。干燥着色漆层22,在这里也称作着色层,一般能够是在图1中所示的单涂层式着色层,或它能够与如下所述的附加的着色漆层、涂层或印刷涂层相结合。在每一种情况下,多层干粉涂漆转移膜的这些装饰元件一般称作装饰性的干粉涂漆层。在举例说明的图1的实施方案中,干粉涂漆层22具有上表面24和下表面26。多层层压材料进一步包括覆盖和粘附到干粉涂漆层的上表面24上的干燥粘合剂层28,以及覆盖和可剥离地粘附于干粉涂漆层的下表面上的柔韧和可折叠的防粘衬层30。防粘衬层具有控制干粉涂漆层的光泽水平的干粉涂漆防粘涂层。在一个实施方案中,防粘衬层在其内表面上具有无光泽的防粘涂层32以便将防粘衬层30可剥离地粘附于干粉涂漆层22的下表面26上。防粘衬层30适合在所施加的剥离力下从干粉涂漆层上剥离,在这里也称作载体防粘功能。当防粘衬层从干粉涂漆层上剥离时,该无光泽的防粘涂层32与干粉涂漆层22分开但是仍然粘附于防粘衬层30上。该防粘衬层30还在与干粉涂漆层相反的表面上具有粘合剂防粘涂层34。当层压材料以图2中所示的卷材形式缠绕时,粘合剂防粘涂层34的暴露外表面38适合于以可剥离的方式接触到粘合剂层28的暴露外表面40。参见图2,干粉涂漆转移层压材料20自缠绕成卷材形式,其中粘合剂防粘涂层34的暴露外表面38以可剥离的方式与粘合剂层28的暴露外表面4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用于将着色层施加于基材表面上的自卷绕多层层压材料,该层压材料包括:    干粉涂漆层,它包括包含粘结剂和颜料的着色层,该干粉涂漆层具有上表面和下表面,    覆盖在干粉涂漆层的上表面之上并用于在室温下将层压材料粘合于基材表面上的压敏粘合剂层;    覆盖干粉涂漆层的下表面的防粘衬层,该防粘衬层具有以可剥离方式粘附于干粉涂漆层的下表面上的无光泽的防粘涂层,和在防粘衬层的与干粉涂漆层相对的那一侧上的粘合剂防粘涂层,该防粘衬层和无光泽的防粘涂层在室温下可以从干粉涂漆层上除去,    当在施加压力下压敏粘合剂层将层压材料粘附于基材表面上和防粘衬层从干粉涂漆层上剥离时将无光泽修饰层转移到干粉涂漆层的暴露表面上的无光泽的防粘涂层,    适合于随着与粘合剂防粘涂层接触的压敏粘合剂层一起自卷绕成卷材的层压材料,    粘合剂防粘涂层和压敏粘合剂层,在它们之间具有的退绕剥离力低于在无光泽的防粘涂层和干粉涂漆层之间的载体剥离力,这样当将层压材料从它的卷材形式退绕时粘合剂防粘涂层优先让衬层从与压敏粘合剂层的接触中剥离,而当层压材料从它的卷材形式退绕时无光泽的防粘涂层保持与干粉涂漆层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KL特罗格TL麦卡特尼CW波特RA法尔辛DB埃旺科MJ斯坦哈特RL普罗赛斯AM卡明斯基
申请(专利权)人:艾弗里丹尼森公司宝洁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