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进气管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54304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10 22: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进气管及车辆,该进气管包括导管本体,具有让空气流动的空气流通道,沿进气方向该空气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为第一敞开口和第二敞开口;第一引擎助燃器,设置在空气流通道的进风侧,用于对进入的空气进行活化和细微化;该导管本体与第一引擎助燃器为不可拆卸的一体式结构。该车辆使用了所述的发动机进气管。通过该技术实现了导管本体和第一引擎助燃器的精确、稳固连接,在使用的时候也非常方便,只需要将进气管更换即可;并且在使用过程不会发生松动、脱落;提高发动机燃烧效率,降低废气排放。

Engine intake pipe and vehicl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air intake pipe of engine and vehicle, the air inlet pipe includes a catheter body, has let the air flow air flow channel, at both ends of the air inlet direction of the flow passage are respectively the first opening and second open; the first engine combustion supporting device, the air inlet side in the air flow channel settings for enter the air activation and fine; the catheter body and the first engine combustion device for the integrated structure is not removable. The engine uses the intake manifold of the engine. Through the technology to achieve a catheter body and a first engine combustion supporting device accurate and stable connection, when in use is also very convenient, only need to intake pipe replaced; and the loosening and shedding in the process does not use; improve engine combustion efficiency and lower emission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进气管及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进气管,尤其是一种具有助燃效果的发动机进气管。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出一种车辆,能够对进入发动机进气管的空气进行活化和细微化。
技术介绍
进气管是汽车发动机进气系统非常重要的零部件,通过进气管的进气口吸入空气,经空滤器过滤后进入发动机,以保证进入发动机的空气清洁度。随着技术、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发动机的燃烧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降低耗油量、降低废气排放量。为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引擎助燃器,这类引擎助燃器包括具有催化助燃和还原功能的铈元素或者其他元素。通过引擎助燃器能够很好提高汽油燃烧效率以及降低废气的排放。现有的引擎助燃器通过一些特定的工序装配在进气管内,装配后有可拆卸或不可拆卸的形式。第一、现有的引擎助燃器其装配工序较为繁琐,往往需要很多特定的工具才能完成。第二、装配时装配位置、精度等要求较为严格,如果装配不到位则影响引擎助燃器的功效。第三、由于不同车型的进气管尺寸多样,而引擎助燃器尺寸相对不多,难以满足使用要求;因此,在进行装配的时候,往往需要对引擎助燃器进行裁剪以满足安装需求。第四、现有的可拆卸引擎助燃器通过一些弹力结构实现与进气管的配合连接,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振动等原因容易导致引擎助燃器的位置变动,从而导致该引擎助燃器的有效利用;有甚者会导致该引擎助燃器的脱落,影响汽车的正常行驶和安全。因此,上述的这些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出一种发动机进气管,目的在于解决进气管和引擎助燃器安装工序复杂、安装精度低、容易出现松动的技术问题。另一方面提出一种车辆,保证引擎助燃器与进气管牢固、精确固定,保证有效使用,提高发动机燃烧效率,降低废气排放。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基本技术方案一方面为:一种发动机进气管,包括:导管本体,具有让空气流动的空气流通道,沿进气方向该空气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为第一敞开口和第二敞开口;。第一引擎助燃器,设置在空气流通道的进风侧,用于对进入的空气进行活化和细微化;该导管本体与第一引擎助燃器为不可拆卸的一体式结构。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引擎助燃器设置在非第一敞开口的位置。进一步的,在所述空气流通道的出风侧具有一个第二引擎助燃器,该第二引擎助燃器和导管本体为不可拆卸的一体式结构。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引擎助燃器设置在非第二敞开口的位置。进一步的,所述导管本体包括由进气侧向出气侧方向设置的第一直管部、可弯折的迂回部和第二直管部。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引擎助燃器位于所述第一直管部和迂回部的过渡位置;所述第二引擎助燃器位于所述迂回部和第二直管部的过渡位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直管部和第二直管部的外侧壁具有若干向外凸起的沿周向设置的突出环。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直管部和第二直管部的内壁为光滑曲面。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敞开口和第二敞开口的外侧壁都具有一个突出环。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车辆,包括车本体,该车本体安装了上述任意一种发动机进气管。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发动机进气管包括导管本体和第一引擎助燃器,该导管本体和第一引擎助燃器为不可拆卸的一体式结构。通过该技术实现了导管本体和第一引擎助燃器的精确、稳固连接,在使用的时候也非常方便,只需要将进气管更换即可;并且在使用过程不会发生松动、脱落。另外,一种车辆使用了该发动机进气管,保证了保证引擎助燃器的有效使用,提高发动机燃烧效率,降低废气排放。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发动机进气管的外形示意图;图2为一种发动机进气管的剖视图。附图标号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1至附图2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图1为本实施例一种发动机进气管的外形结构示意图。对照该图,该发动机进气管,包括导管本体1,该导管本体1可以采用橡胶或TPEE等材料制备。该导管本体1为一个整体结构,即不是通过各种部件拼接而成,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吹塑成型或者注塑成型。当然了,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适应不同的使用条件,该导管本体1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手段由若干各部件构建而成。参照图2,该图为导管本体1的内部剖视图。该导管本体1具有让空气流动的空气流通道11,沿进气方向该空气流通道11的两端分别为第一敞开口12和第二敞开口13。流动的空气有第一敞开口12进入空气流通道11后由第二敞开口13流出。在空气流通道11的进风侧设置第一引擎助燃器2,用于对进入的空气进行活化和细微化;该第一引擎助燃器2与导管本体1为不可拆卸的一体式结构。即第一引擎助燃器2与导管本体1的内壁形成了整体结构,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明显连接的界限。具体的,当导管本体1成型后,可以通过注塑的方式将该引擎助燃器2与该导管本体1注塑成一体结构。具体的,所述第一引擎助燃器2设置在非第一敞开口12的位置。即该第一引擎助燃器2不会设置在该第一敞开口12处,该第一引擎助燃器2与第一敞开口12应当保留一定的距离,让流动的空气进入一段距离后才与第一引擎助燃器2接触实现活化、细微化处理。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空气流通道11的出风侧设置一个第二引擎助燃器3,该第二引擎助燃器3和导管本体1为不可拆卸的一体式结构。具体,该第二引擎助燃器3与导管本体1的成型与第一引擎助燃器2的形式一样,此处不进行赘述。需要注意的是,该第二引擎助燃器3设置在非第二敞开口13的位置。即该第二引擎助燃器3设置的位置不会在第二敞开口13处。该第二引擎助燃器3与第二敞开口13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间,保证经过第一引擎助燃器3后的空气能够得到更好的第二次的活化、细微化处理。即应当理解,第一引擎助燃器2和第二引擎助燃器3是设置在空气流通道11内侧的,不设置在两个端部,这样能够保证进行活化、细微化时更加充分。另外,所述导管本体1包括由进气侧向出气侧方向设置的第一直管部14、可弯折的迂回部15和第二直管部16。其中该迂回部15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不同程度上的弯曲以适应不同汽车发动机的使用空间要求。该迂回部15的外侧叠加后形成一个褶皱区域。其中第一直管部14和第二直管部16的内壁为光滑的曲面,降低对空气的流动阻碍,并且该两个直管部应当具备一定的强度避免容易产生变形,以便于安装和空气的进入流动。具体的说,该第一直管部14和第二直管部16的外侧壁具有若干向外凸起的沿周向设置的突出环17,起到强化的作用,避免容易产生径向的变形。为了保证第一敞开口12和第二敞开口13处的强度,所述第一敞开口12和第二敞开口13的外侧壁都具有一个突出环17。其中,所述第一引擎助燃器2位于所述第一直管部14和迂回部15的过渡位置;所述第二引擎助燃器3位于所述迂回部15和第二直管部16的过渡位置,;保证该两个引擎助燃器的稳定性。另外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车辆,包括车本体,该车本体安装了上述实施例的任意一种发动机进气管。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发动机进气管及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进气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管本体(1),具有让空气流动的空气流通道(11),沿进气方向该空气流通道(11)的两端分别为第一敞开口(12)和第二敞开口(13);。第一引擎助燃器(2),设置在空气流通道(11)的进风侧,用于对进入的空气进行活化和细微化;该导管本体(1)与第一引擎助燃器(2)为不可拆卸的一体式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进气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管本体(1),具有让空气流动的空气流通道(11),沿进气方向该空气流通道(11)的两端分别为第一敞开口(12)和第二敞开口(13);。第一引擎助燃器(2),设置在空气流通道(11)的进风侧,用于对进入的空气进行活化和细微化;该导管本体(1)与第一引擎助燃器(2)为不可拆卸的一体式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进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擎助燃器(2)设置在非第一敞开口(12)的位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进气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空气流通道(11)的出风侧具有一个第二引擎助燃器(3),该第二引擎助燃器(3)和导管本体(1)为不可拆卸的一体式结构。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发动机进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擎助燃器(3)设置在非第二敞开口(13)的位置。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发动机进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本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伟江黄子阳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盛佰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