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随身代步车,包括车架、前轮、前叉、前立管、车把手、后轮、座杆、座垫、脚踏动力机构和车架折叠限位机构,前轮、前叉、前立管和车把手依次连接,后轮、后叉、座管、座杆和座垫依次连接,车架与前叉、后轮及座杆连接,脚踏动力机构与车架及后轮连接;通过车架的折叠固定,将前叉旋转至前轮外圆水平面切线与后轮外圆水平面切线平行,随身代步车变推拉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实现了骑行、推拉等多重功能,随身代步车变推拉车后大大地减小了自身长度和体积,可推拉,方便随身携带。
PORTABLE SCOOTER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portable scooter, which comprises a frame, a front wheel, a front fork, a front vertical tube, the car handles, rear wheel, seat cushion, pedal rod, a power mechanism and a folding frame spacing mechanism, a front wheel, a front fork, a front vertical tube and handlebars are connected, a rear wheel, a rear fork, seat tube, seat bar and the seat cushion are connected, the frame connected with a front fork and rear seat rod, a pedal power mechanism is connected with the frame and the rear frame; folded and fixed by the front fork is rotated to the front wheel and rear wheel excircle tangent horizontal surface circular horizontal plane parallel tangent, PORTABLE SCOOTER variable push and pull the car,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operation convenient, realizes multiple functions of riding, push and pull, push and pull the car to car change after greatly reduced its length and volume, push and pull, easy to car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随身代步车
本技术涉及自行车或电单车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可当推拉车使用的随身代步车。
技术介绍
某些代步车折叠后可当推拉车使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但大多结构较繁杂,或只能推行,无法拉行;缺少一种结构简单,可推行,可拉行,可当推拉车使用的随身代步车。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本技术提供一种随身代步车,通过将车架折叠至某一相对位置限位固定,前轮中心点与后轮中心点的连线与折叠中心点与后轮中心点的连线垂直或近似垂直,将前叉旋转至前轮外圆水平面切线与后轮外圆水平面切线平行或近似平行,随身代步车变推拉车,可推行,可拉行;推拉车状态时,曲柄和脚踏与车架、前叉及前轮不碰触,可自由转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随身代步车,包括车架、前轮、前叉、前立管、车把手、后轮、座杆、座垫、脚踏动力机构和车架折叠限位机构,前轮、前叉、前立管和车把手依次连接,后轮、后叉、座管、座杆和座垫依次连接,车架与前叉、后轮及座杆连接,脚踏动力机构与车架及后轮连接,车架包括头管、横梁、五通、中轴管、座管、后叉和支杆,脚踏动力机构包括飞轮、链条、五通轴、中轴、链轮、牙盘、曲柄和脚踏;五通中心点距车架横梁底的最短距离大于脚踏沿五通轴心旋转的圆半径长度,前轮中心点在头管中心轴线上,前轮与后轮等径且在同一水平面上。车架折叠限位机构包括折叠器和限位固定装置,折叠器为横向折叠装置固定在车架横梁上,折叠器设在横梁特定的位置:前轮与后轮平齐时,前轮中心点与后轮中心点的距离为A,设定车架折叠固定变推拉车状态时,前轮中心点与后轮中心点的距离为D,头管中心轴线与水平面构成的锐角为α,按特定的长度比例将A线段分割,分割点所在的A线段的垂直面H与车架相交断面为M,M断面的中心点为G,M断面沿中心点G倾斜至与垂直面H的二面角为β后得P断面,P断面即为折叠器的设定位置,且折叠器的开合面与P断面重叠且中心点与G点重合,当β为0。度时,特定的长度比例为1:[(A2-D2)/(A2+D2)],从而满足将车架折叠至前轮中心点与后轮中心点的距离为D时限位固定,前轮中心点与后轮中心点的连线与折叠中心点与后轮中心点的连线垂直。限位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在座管上的限位孔和固定支杆,固定支杆的一端铰接在头管上并卡固在横梁上,另一端带弯勾可插入限位孔,当架车折叠固定且前轮中心点与后轮中心点的距离为D时,固定支杆在头管的铰接点至限位孔的距离即为固定支杆的长度。将车架折叠至固定支杆恰好插入限位孔固定,前叉旋转至前轮外圆水平面切线与后轮外圆水平面切线平行,随身代步车变推拉车,可推行,可拉行;各构件为铝合金、碳纤维或钢材等材料制作。本技术达到的有益效果:车架折叠至某一相对位置限位固定,将前叉旋转至前轮与后轮平行,随身代步车变推拉车;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实现了骑行、推拉等多重功能,随身代步车变推拉车后大大地减小了自身长度和体积,可推拉,方便随身携带。附图说明图1随身代步车示意图;图2车架示意图;图3折叠器示意图;图4前叉示意图;图5脚踏动力机构示意图;图6变推拉车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4和图5所示,前叉3包括竖管3-1、前轴3-2和底蜿垫3-3,前叉3有牙,前轴3-2一端与竖管3-1弯曲一端底部焊接,另一端带螺纹;脚踏动力机构9包括牙盘9-1、链轮9-2、链轮9-3、飞轮9-4、五通轴9-5、中轴9-6、链条9-7、链条9-8、曲柄9-9和脚踏9-10,牙盘9-1和曲柄9-9与五通轴9-5卡固,链轮9-2和链轮9-3为并联体与中轴9-6卡固,链条9-7连接牙盘9-1和链轮9-2,链条9-8连接链轮9-3和飞轮9-4。如图1、图2、图3和图5所示,车架1包括头管1-1、横梁一1-2、折叠器1-3、横梁二1-4、支杆1-5、五通1-6、座管1-7、中轴管1-8、后叉1-9、限位孔1-10和固定支杆1-11,五通1-6中心点距横梁二1-4底面的垂直距离大于脚踏9-10沿五通1-6轴心旋转的圆半径长度,前轮2中心点在头管1-1中心轴线上,前轮2与后轮6等径且在同一水平面上,前轮2与后轮6平齐时,前轮2中心点与后轮6中心点的距离为A,A=90cm,设定车架1折叠固定变推拉车时,前轮2中心点与后轮6中心点的距离为D,D=15cm,头管1-1倾角为73。度,折叠器1-3倾角为0。度,按1:0.946的长度比例将A线段分割,分割点所在A线段的垂直面与车架1相交断面为M,M断面的中心点为G,M断面即为折叠器1-3设定位置,且折叠器1-3开合面中心点与G点重合,M断面也为横梁一1-2和横梁二1-4的分割断面,折叠器1-3包括圆环体一1-3-1、圆环体二1-3-2和锁杆1-3-3,圆环体一1-3-1和圆环体二1-3-2通过锁杆1-3-3铰接,横梁一1-2左端与头管1-1焊接,右端与圆环体一1-3-1焊接,且圆环体一1-3-1开合面与M断面重叠,横梁二1-4右端与座管1-7焊接,左端与圆环体二1-3-2焊接,且圆环体二1-3-2开合面与M断面重叠,折叠器1-3开口在骑行方向右侧,支杆1-5与横梁二1-4、五通1-6、座管1-7、中轴管1-8及后叉1-9焊接,座管1-7与横梁二1-4、五通1-6、支杆1-5及后叉1-9焊接;限位固定装置包括限位孔1-10和固定支杆1-11,限位孔1-10焊接在座管1-7上,固定支杆1-11的一端铰接在头管1-1上并卡固在横梁一1-2上,另一端带弯勾可插入限位孔1-10,当架车1折叠固定且前轮2中心点与后轮6中心点的距离为15cm时,固定支杆1-11在头管1-1的铰接点至限位孔1-10的距离即为固定支杆1-11的长度。如图1、图2、图4、图5和图6所示,前轮2通过轴承与前轴3-2套接及螺母紧固,竖管3-1通过前叉蜿组与头管1-1套接,竖管3-1与前立管4和车把手5依次连接,后轮6与后叉1-9连接,座管1-7与座杆7和座垫8依次连接,五通轴9-5和中轴9-6分别通过轴承与五通1-6套接及中轴管1-8套接,飞轮9-4与后轮6连接,座管1-7设有座管夹10可调节座垫8的高度,前立管4设有立管夹11可调节车把手5的高度;打开折叠器1-3,将横梁一1-2和横梁二1-4折叠至固定支杆1-11恰好插入限位孔1-10固定,此时,横梁一1-2、横梁二1-4及固定支杆1-11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前轮2中心点与后轮6中心点的连线与折叠器1-3中心点与后轮6中心点的连线近似垂直,将前叉旋转至前轮外圆水平面切线与后轮外圆水平面切线平行,随身代步车变推拉车,可推行,可拉行,图6为随身代步车折叠后变推拉车示意图。各构件为铝合金、碳纤维或钢材等材料制作。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依据本技术技术原理所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随身代步车,包括车架、前轮、前叉、前立管、车把手、后轮、座杆、座垫和脚踏动力机构,前轮、前叉、前立管和车把手依次连接,后轮、后叉、座管、座杆和座垫依次连接,车架与前叉、后轮及座杆连接,脚踏动力机构与车架及后轮连接,其特征在于:设有车架折叠限位机构,车架折叠限位机构可使车架折叠至某一相对位置限位固定,车架折叠中心点设在特定的位置:当前轮与后轮平齐或反转前轮与后轮平齐,使车架折叠至某一相对位置限位固定,车架折叠中心点和后轮中心点的连线与前轮中心点和后轮中心点的连线垂直或近似垂直。
【技术特征摘要】
1.随身代步车,包括车架、前轮、前叉、前立管、车把手、后轮、座杆、座垫和脚踏动力机构,前轮、前叉、前立管和车把手依次连接,后轮、后叉、座管、座杆和座垫依次连接,车架与前叉、后轮及座杆连接,脚踏动力机构与车架及后轮连接,其特征在于:设有车架折叠限位机构,车架折叠限位机构可使车架折叠至某一相对位置限位固定,车架折叠中心点设在特定的位置:当前轮与后轮平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缪慧文,
申请(专利权)人:缪慧文,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