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宗熹专利>正文

气囊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462873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27 09: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气囊控制装置,包括一外壳体与一内本体,该内本体容置于该外壳体中,且能旋动,其中,该外壳体呈长筒状,其内部一端面为开放的中空的空间,该外壳体上依序设置有一第一管体、一第二管体与一排气口;该内本体呈长筒中空状,该内本体上穿设有一第一开口、一第二开口、一第三开口与一第四开口。利用调整该内本体相对应于该外壳体的位置,即能使气囊变化于充气、维持现状或排气等不同状态,以满足不同需求。

Airbag control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n airbag control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shell body and an inner body, the inner body is arranged in the shell body, and can rotate, among them, the shell body is a long cylinder, one end of the internal open hollow space, the shell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order the pipe body, a pipe body second and an air outlet; the inner body is long barrel hollow, the body is equipped with a first opening, a second opening and a third opening and a fourth. By adjusting the position of the inner body corresponding to the shell body, the airbag can be changed into different states such as aeration, maintenance of the status quo, or exhaust, so as to meet the different demand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囊控制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调压结构,尤指一种用以控制气囊变化于充气、维持现状或排气等不同状态的气囊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坊间贩卖有一种气垫床,专供病人长期卧床时使用,预防皮肤因长期受压而产生褥疮现象,这种气垫床以一空气泵进行气垫床的充气。该气垫床经躺卧病人后,基于病人体型、体重不一,以及气垫床对应于人体各部位所对应的压力都有所不同,因此气垫床多半设计成由多条独立的气囊条所并列而成,各气囊条可以依据不同需要调整内部的气压至适当状态。现有气囊的调压结构多半设置于气垫床的包覆结构内,调压时相当麻烦,需掀开整个包覆结构,且其调压结构只有气流通路或断路等两种作用,当气囊内部压力过大,或遇到需要CPR急救时,也不具有泄压功能,导致该气垫床实际使用时存有许多限制与缺点。显而易见,现有气垫床调压结构仍不理想完善,实有改进的必要。专利技术人有鉴于此,特以研创成本技术,期能借本技术的提出,以改进现有技术的缺点,期使气垫床的调压功能得以更加完善且理想,符合实际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改善前述气垫床调压结构存有功能上的限制与缺点,本技术提供一种气囊控制装置,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装置,其配置于充气泵与气囊间,能用以控制气囊变化于充气、维持现状或排气等不同的状态,如此一来,气囊内压力不足时,能进行补足空压,气囊内压力过大或需要进行CPR急救时,能进行排泄气,当气囊内压力适当或需移动气垫床时,能挡止以维持现状;借此,达到多功能的实用目的。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具体的技术手段为:该控制装置主要包括一外壳体与一内本体,该内本体容置于该外壳体中,且能旋动,该外壳体配置于充气泵与气囊间。该外壳体呈长筒状,其内部一端面为开放的中空的空间,该外壳体上依序设置有一第一管体、一第二管体与一排气口。该内本体呈长筒中空状,该内本体上依序穿设有一第一开口与一第二开口,且该第一开口与该第二开口位于同一轴心线上,而在该内本体的另一对应面处还穿设有一第三开口与一第四开口,且该第三开口与该第四开口位于同一轴心线上,其中,该第二开口与该第三开口位于同一剖面上,且该第二开口与该第三开口呈贯通关系。当将该内本体组置于外壳体的空间处后,该第一开口与该第一管体为位于同一剖面线上的关系;且该第二开口、第三开口与该第二管体为位于同一剖面线上的关系;至于该第四开口与该排气口为位于同一剖面线上的关系。该第一管体用以与充气泵连接,且该第二管体用以与气囊连接。该内本体最外端设置有一旋钮;并且,该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第三开口与第四开口处都分别配置有开口油封,且该内本体在该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与第四开口的侧边上都分别套设有间隔油封。该内本体置入该空间后,该内本体外端缘处设置有一封盖。本技术能用以控制气囊变化于充气、维持现状或排气等不同的状态,如此一来,气囊内压力不足时,能进行补足空压,气囊内压力过大或需要进行CPR急救时,能进行排泄气,当气囊内压力适当或需移动气垫床时,能挡止以维持现状;借此,达到多功能的实用目的。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的立体外观图;图2: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3:本技术执行充气程序时的示意图;图4:本技术执行维持现状程序时的示意图;图5:本技术执行泄排气程序时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外壳体10空间11第一管体12第二管体13排气口14封盖2内本体20旋钮21第一开口22第二开口23第三开口24第四开口211开口油封221开口油封231开口油封241开口油封25间隔油封。具体实施方式现谨就本技术的气囊控制装置的结构组成及所能产生的功效,配合附图,举一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首请参阅图1、图2所示,本技术的该气囊控制装置主要包括一外壳体1与一内本体2,该内本体2容置于该外壳体1中,且能旋动,该外壳体1配置于充气泵与气囊间(图中未示)。该外壳体1呈长筒状,其内部一端面为开放的中空的空间10,该外壳体1上依序设置有一第一管体11、一第二管体12与一排气口13,该第一管体11、第二管体12与排气口13位于同一轴心线上。该内本体2呈长筒中空状,该内本体2上依序穿设有一第一开口21与一第二开口22,且该第一开口21和第二开口22位于同一轴心线上,而在该内本体2的另一对应面处还穿设有一第三开口23与一第四开口24,且该第三开口23和第四开口24位于同一轴心线上,其中,该第二开口22与该第三开口23位于同一剖面上,且该第二开口22与该第三开口23呈贯通关系;当将该内本体2组置于外壳体1的空间10处后,该第一开口21与该第一管体11为位于同一剖面线上的关系;且该第二开口22、第三开口23与该第二管体12为位于同一剖面线的关系;该第四开口24与该排气口13为位于同一剖面线的关系。该第一管体11用以与充气泵连接,且该第二管体12用以与气囊连接。该内本体2最外端设置有一旋钮20;并且,该第一开口21、第二开口22、第三开口23与第四开口24处都分别配置有开口油封211、221、231、241,以确保气密;且该内本体2在第一开口21、第二开口22与第四开口24的侧边上都分别套设有间隔油封25,以确保气密作用。并且,该内本体2置入该空间10后,该内本体2外端缘处设置有一封盖14。当本技术要执行充气程序时,亦即需空气由充气泵进入气囊时,转动该旋钮20,如图3,使第一开口21与第一管体11重叠贴靠而连通,且第二开口22与第二管体12重叠贴靠且连通,此时,空气由充气泵进入第一管体11中,流经第一开口21进入内本体2内部,再由该第二开口22穿出,经第二管体12流出而进入气囊中,即完成该充气作业。当本技术要执行维持现状程序时,亦即第一管体11与第二管体12都要被关闭阻绝;转动该旋钮20后,如图4,使该第一开口21、第二开口22、第三开口23与第四开口24来到水平位置,且都不会与第一管体11、第二管体12或排气口13连通,此时第一管体11与第二管体12都呈封闭阻绝状态,即完成该维持现状的设定。当本技术要执行泄排气程序时,亦即空气无法由充气泵进入气囊,且气囊内的空气需通过第二管体12转送至排气口13泄出,转动该旋钮20,请配合图5,使第一开口21远离该第一管体11,该第一管体11呈现封闭阻绝状态,而该第三开口23与第二管体12连通,且该第四开口24与该排气口13连通;此时,空气由气囊进入第二管体12中,流经第三开口23进入内本体2内部,再由该第四开口24穿出,经排气口13向外泄气,即完成该泄排气作业。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一种气囊控制装置,其以简单的结构经旋转操作,即能达成三种不同的使用状态,完全符合实际需求。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完全符合技术专利的取得要素。本技术在产业上确实得以利用,于申请前未曾见于刊物或公开使用,且不是为公众所知悉的技术。并且,本技术能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并达成相关使用者与消费者长期的需求,证明本技术并非能轻易完成。本技术具有专利法规定的“实用性”、“新颖性”与“创造性”等要素,特依法提出专利申请。本技术虽借由前述实施例来描述,但仍可变化其形态与细节,于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而达成,并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了解。前述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仅为借本技术原理可以具体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气囊控制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囊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外壳体与一内本体,该内本体容置于该外壳体中,且能旋动,其中:该外壳体呈长筒状,其内部一端面为开放的中空的空间,该外壳体上依序设置有一第一管体、一第二管体与一排气口;该内本体呈长筒中空状,该内本体上依序穿设有一第一开口与一第二开口,且该第一开口与该第二开口位于同一轴心线上,而在该内本体的另一对应面处还穿设有一第三开口与一第四开口,且该第三开口与该第四开口位于同一轴心线上,其中,该第二开口与该第三开口位于同一剖面上,且该第二开口与该第三开口呈贯通关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囊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外壳体与一内本体,该内本体容置于该外壳体中,且能旋动,其中:该外壳体呈长筒状,其内部一端面为开放的中空的空间,该外壳体上依序设置有一第一管体、一第二管体与一排气口;该内本体呈长筒中空状,该内本体上依序穿设有一第一开口与一第二开口,且该第一开口与该第二开口位于同一轴心线上,而在该内本体的另一对应面处还穿设有一第三开口与一第四开口,且该第三开口与该第四开口位于同一轴心线上,其中,该第二开口与该第三开口位于同一剖面上,且该第二开口与该第三开口呈贯通关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管体、该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宗熹
申请(专利权)人:刘宗熹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