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宗熹专利>正文

流体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763283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06 00: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流体控制装置,包括:一第一本体一外缘面上设置有一第一管体与一第二管体,该第一管体内端穿过该第一本体后的相对内缘面上设置有一第一槽道,其外围配置有一第一油封;该第二管体内端穿过该第一本体后的相对内缘面上设置有一第二槽道,其外围配置有一第二油封;一第二本体,中央穿设有一轴孔,在该第二本体内缘面上设置有一第三槽道,其外围配置有一第三油封;该轴孔上方穿设有一泄气口,其内缘设置有一第四油封;一旋转本体,一缘面中央处延设有一轴件且穿出该第二本体的轴孔后枢固有一控制组件;该旋转本体上穿设有一第一穿口与一第二穿口;该旋转本体被夹置于该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之间,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二本体结合成一体。

Fluid control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fluid control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first main body is arranged on the outer surface of a first pipe and a second pipe body, the first pipe body end through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first body relative post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groove, the peripheral configuration has a first oil seal; the second through the end of the tube body relative inner face after the first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second channel, its peripheral configuration has a second seal; second central body, a shaft hole is arranged on the edge of the body in second is arranged on the surface of a third channel, its peripheral configuration has a third above the seal; the shaft hole is perforated with a discharging port, the inner edge is provided with a fourth seal; a rotating body, a central extension of the edge surface is provided with a shaft hole and passes through the second Houshu natural body axis control components are arranged on the rotating body; The first body and the second opening are clamped between the first body and the second body, and the first body is integrated with the second bod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流体控制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控制装置,尤指一种能控制气囊变化于充气、维持现状或排气等不同状态的流体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医疗用气垫床专供病人长期卧床使用,以预防皮肤因长期受压会有褥疮现象发生,这种气垫床以一空气泵进行气垫床的充气作业。该气垫床经躺卧病人后,基于病人体型、体重不一,以及气垫床对应于人体各部位所对应的压力都有所不同,因此气垫床多半设计成由多条独立的气囊条并列而成,各气囊条可以跟据不同需要调整内部的气压至适当。现有气囊的调压结构多半设置于气垫床的包覆结构内,调压时相当麻烦,需掀开整个包覆结构,且其调压结构只有气流通路或断路等两种作用,当气囊内部压力过大,或遇到需要CPR急救时,也不具有泄压功能,导致该气垫床实际使用时存有许多限制与缺点。显而易见,现有气垫床调压结构仍不理想完善,实有改进的必要。专利技术人有鉴于此,特以研创成本技术,期能借本技术的提出,以改进现有技术的缺点,期使气垫床的调压功能得以更加完善且理想,符合实际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改善前述气垫床调压存有功能上的限制与缺点,本技术提供一种流体控制装置,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装置,其配置于充气泵与气囊之间,能用以控制气囊变化于充气、维持现状或排气等不同的状态,如此一来,气囊内压力不足时能进行补足空压,气囊内压力过大或需要进行CPR急救时能进行排泄气,当气囊内压力适当或需移动气垫床时能挡止以维持现状;借此,达到多功能的实用目的。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具体的技术手段为:该流体控制装置包括:一第一本体、一第二本体与一旋转本体,该旋转本体被夹置于该第一本体和该第二本体之间,且能旋动,该第一本体能与该第二本体组合成为一体。该第一本体的一外缘面上设置有一第一管体与一第二管体,该第一管体位于该第二管体上方并与其并列设置,该第一管体用以连接气垫床的气囊,该第二管体用以连接至泵。该第一管体内端穿过该第一本体后的相对内缘面上设置有一呈凹陷状的第一槽道,该第一槽道呈弧形或大概呈弧形,其外围配置有一第一油封;该第二管体内端穿过该第一本体后的相对内缘面上设置有一呈凹陷状的第二槽道,该第二槽道呈圆形或大概呈圆形,其外围配置有一第二油封。该第二本体中央穿设有一轴孔,在该轴孔旁缘下方的该第二本体内缘面上设置有一第三槽道,该第三槽道呈弧形或大概呈弧形,其外围配置有一第三油封;并且,该轴孔上方穿设有一泄气口,该泄气口内缘设置有一第四油封。该旋转本体呈一圆形板片或大概呈一圆形板片,该旋转本体的一缘面中央处延设有一轴件,该轴件穿出该第二本体的轴孔后,枢固有一控制组件,该控制组件用以连动该旋转本体;并且,该旋转本体上穿设有一第一穿口与一第二穿口。前述该第一穿口、该第二穿口在旋转本体进行圆周运动时,都能根据状态对应的与第一槽道、第二槽道、第三槽道、泄气口连接。其中,该第一穿口与该第二槽道靠接而连通时,该第二管体、该第二槽道、该第一穿口、该第三槽道、该第二穿口、该第一槽道以及该第一管体都呈连通的关系。其中,该第一槽道不与任一穿口连通时,该第一管体与该第二管体内的流体都不产生任何变化。其中,该第一穿口与该第一槽道、该泄气口都贯通时,位于该第一管体内的空气将会通过该第一槽道、该第一穿口而由该泄气口排出。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其以简单的结构通过旋转操作即能达成三种不同的使用状态,完全符合实际需求;其体积小,不占空间,气密性佳。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2:本技术的另一立体分解图;图3:本技术实施时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4:本技术执行气囊维持现状程序时的示意图;图5:本技术执行气囊充气程序时的示意图;图6:本技术执行气囊泄气程序时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本体11第一管体12第二管体13第一槽道131第一油封14第二槽道141第二油封2第二本体20轴孔21第三槽道211第三油封22泄气口221第四油封3旋转本体30轴件31第一穿口32第二穿口33控制组件41输气管42输气管。具体实施方式现谨就本技术的流体控制装置的结构组成及所能产生的功效,配合附图,根据一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首先,请参阅图1、图2与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流体控制装置,包括:一第一本体1、一第二本体2与一旋转本体3,该旋转本体3被夹置于该第一本体1和该第二本体2之间,且能旋动,该第一本体1能与该第二本体2组合成为一体。其中,该第一本体1的一外缘面上设置有一第一管体11与一第二管体12,该第一管体11位于该第二管体12上方并与其并列设置,该第一管体11通过一输气管41连接气垫床的气囊(图中未示),该第二管体12通过一输气管42连接至泵(图中未示)。该第一管体11内端穿过该第一本体1后的相对内缘面上设置有一呈凹陷状的第一槽道13,该第一槽道13呈弧形或大概呈弧形,其外围配置有一第一油封131;该第二管体12内端穿过该第一本体1后的相对内缘面上设置有一呈凹陷状的第二槽道14,该第二槽道14呈圆形或大概呈圆形,其外围配置有一第二油封141。该第二本体2中央穿设有一轴孔20,在该轴孔20旁缘下方的该第二本体2内缘面上设置有一第三槽道21,该第三槽道21呈弧形或大概呈弧形,其外围配置有一第三油封211;并且,该轴孔20上方穿设有一泄气口22,该泄气口22内缘设置有一第四油封221。该旋转本体3呈一圆形板片或大概呈一圆形板片,该旋转本体3的一缘面中央处延设有一轴件30,该轴件30穿出该第二本体2的轴孔20后,枢固有一控制组件33,该控制组件33用以连动该旋转本体3;并且,该旋转本体3上穿设有一第一穿口31与一第二穿口32。本技术实施时,如图4,当将控制组件33末端指向下时,该第一槽道13因为相对于该旋转本体3不与任一穿口连通,因此该第一槽道13呈封闭状态,该第一管体11内的气流没有任何变化;并且,第二管体12因其第二槽道14虽与第二穿口32连通,但该第二穿口32又仅与呈封闭状态的第三槽道21连通,因此该第二管体12内的气流也未能产生任何变化,此时为维持现状的状态。再请参阅图5,当将控制组件33末端指向附图面左边的九点钟方向时,将连动该旋转本体3也向左旋转九十度,此时该第一穿口31将与第二槽道14靠接而连通,导致泵产生的空气能通过第二管体12进入第二槽道14中,再通过第一穿口31而进入第三槽道21的下半部,而由于该第三槽道21的上半部又与该第二穿口32靠接而连通,因此空气将转经第三槽道21的上半部,穿过第二穿口32而进入第一槽道13中,最后进入第一管体11中,以达到对后末端气囊进行充气的目的。再请参阅图6,当将控制组件33末端指向附图面右边的三点钟方向时,该第一穿口31将与第一槽道13、泄气口22都贯通,该原本位于第一管体11内的空气将会通过第一槽道13、第一穿口31而由泄气口22排出,此即为执行气囊的排泄气作业;此时,该第二管体12内端的第二槽道14因受到旋转本体3的封阻而呈封阻状态。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一种流体控制装置,其以简单的结构通过旋转操作即能达成三种不同的使用状态,完全符合实际需求;其体积小,不占空间,气密性佳。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完全符合技术专利的取得要素。本技术在产业上确实得以利用,于申请前未曾见于刊物或公开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流体控制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流体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本体,一外缘面上设置有一第一管体与一第二管体,该第一管体内端穿过该第一本体后的相对内缘面上设置有一第一槽道,该第一槽道外围配置有一第一油封;该第二管体内端穿过该第一本体后的相对内缘面上设置有一第二槽道,该第二槽道外围配置有一第二油封;一第二本体,中央穿设有一轴孔,在该轴孔旁缘的该第二本体内缘面上设置有一第三槽道,其外围配置有一第三油封;该轴孔上方穿设有一泄气口,该泄气口内缘设置有一第四油封;一旋转本体,一缘面中央处延设有一轴件,该轴件穿出该第二本体的轴孔后,枢固有一控制组件;该旋转本体上穿设有一第一穿口与一第二穿口;该旋转本体被夹置于该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之间,该第一本体和该第二本体结合成一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流体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本体,一外缘面上设置有一第一管体与一第二管体,该第一管体内端穿过该第一本体后的相对内缘面上设置有一第一槽道,该第一槽道外围配置有一第一油封;该第二管体内端穿过该第一本体后的相对内缘面上设置有一第二槽道,该第二槽道外围配置有一第二油封;一第二本体,中央穿设有一轴孔,在该轴孔旁缘的该第二本体内缘面上设置有一第三槽道,其外围配置有一第三油封;该轴孔上方穿设有一泄气口,该泄气口内缘设置有一第四油封;一旋转本体,一缘面中央处延设有一轴件,该轴件穿出该第二本体的轴孔后,枢固有一控制组件;该旋转本体上穿设有一第一穿口与一第二穿口;该旋转本体被夹置于该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之间,该第一本体和该第二本体结合成一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宗熹
申请(专利权)人:刘宗熹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