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吸收单元及其制造方法和冲击吸收增强件技术

技术编号:16443629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25 09: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冲击吸收单元及其制造方法和冲击吸收增强件,所述冲击吸收单元设置在形成车身的内部构件与外部构件之间并且被构造成吸收冲击,所述冲击吸收单元可以包括:第一吸收体,所述第一吸收体包含复合材料并且从内部构件的内侧的表面朝向外部构件突出并且具有在第一吸收体中形成的打开的接收空间;和第二吸收体,所述第二吸收体包含复合材料并且从外部构件的内侧的表面朝向内部构件突出使得第二吸收体插入打开的接收空间中。

Shock absorbing unit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impact absorbing reinforcing member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shock absorbing unit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shock absorption enhancement, the shock absorption unit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inner member and outer member formed body and configured to absorb shock, the shock absorption unit may include a first absorber, the first absorber comprises a composite material and the surface from the inner side of the internal components the orientation of external components prominent and has formed a receiving space opened in the first absorber; and second absorber, the second composite absorber includes receiving space and surface from the inner side of the outer member member protrudes toward the interior of the second absorber into the ope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冲击吸收单元及其制造方法和冲击吸收增强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冲击吸收单元,所述冲击吸收单元被构造成使得在发生车辆碰撞时,按照从联接至车辆外部构件的第二吸收体至联接至内部构件的第一吸收体的顺序依次引发断裂,从而可以有效地分散碰撞负荷。
技术介绍
由于由树脂和增强纤维(例如碳纤维)形成的复合材料的特征是各向异性特征和脆裂特征,因此所述复合材料在用于应对碰撞的冲击吸收单元中使用受限。此外存在的问题是,如果使用过多的用于增强的材料,则其与减少车辆重量的效果相悖。因此,需要可以依次控制源自碰撞负荷的断裂并且有效分散碰撞负荷的冲击吸收单元,从而克服复合材料的限制。公开于本专利技术的背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专利技术的一般
技术介绍
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方面提供一种冲击吸收单元,所述冲击吸收单元被构造成当发生车辆碰撞时,以从联接至车辆外部构件的第二吸收体至联接至内部构件的第一吸收体的顺序而依次引发断裂,从而可以有效地分散碰撞负荷。根据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冲击吸收单元,所述冲击吸收单元设置在形成车身的内部构件与外部构件之间并且被构造成吸收冲击,所述冲击吸收单元包括:第一吸收体,所述第一吸收体包含复合材料并且从内部构件的内侧的表面朝向外部构件突出并且具有在第一吸收体中形成的打开的接收空间;和第二吸收体,所述第二吸收体包含复合材料并且从外部构件的内侧的表面朝向内部构件突出使得第二吸收体插入打开的接收空间。第一吸收体的突出端部可以与外部构件的内侧的表面间隔开,并且第二吸收体的插入打开的接收空间的端部可以与打开接收端部的内侧的表面间隔开。第二吸收体突出的长度可以大于打开的接收空间的深度。第一吸收体可以包括:缓冲部分,所述缓冲部分附接至内部构件并且被构造成当碰撞负荷施加至外部构件时与第二吸收体接触;和接收部分,所述接收部分从缓冲部分朝向外部构件延伸并且将第二吸收体接收在打开的接收空间中。接收部分在垂直于接收部分的纵向方向的方向上呈现的横截面可以为封闭横截面。可以在接收部分的外侧的表面中形成向内凹陷的第一断裂凹口。可以在第二吸收体的外部表面中形成向内凹陷的第二断裂凹口,并且第二断裂凹口的深度可以大于第一断裂凹口的深度。接收部分的在对应于第一断裂凹口的位置处在垂直于接收部分的纵向方向的方向上呈现的横截面的面积可以大于第二吸收体的在对应于第二断裂凹口的位置处在垂直于第二吸收体的纵向方向的方向上呈现的横截面的面积。外部构件的内侧的表面与接收部分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可以大于缓冲部分的端部与第二吸收体的端部之间的距离。根据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冲击吸收单元的制造方法,所述冲击吸收单元设置在形成车身的内部构件和外部构件之间并且被构造成吸收冲击,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使用增强纤维和树脂来成型第一吸收体的准备操作,第一吸收体具有在其第一侧上打开的接收空间,并且将第一吸收体的第二侧联接至内部构件的内侧的表面;使用增强纤维和树脂来成型第二吸收体,第二吸收体具有突出形状;将第二吸收体联接至外部构件的内侧的表面;以及将内部构件与外部构件组装使得第二吸收体插入第一吸收体中形成的打开的接收空间。联接可以包括:将第二吸收体设置在模具中;在模具中的第二吸收体上堆叠预制件;以及封闭模具并且在模具中注入树脂从而形成外部构件的注入操作,因此将第二吸收体与外部构件整体地成型。联接可以包括:将第二吸收体设置在模具中;在模具中的第二吸收体上堆叠预浸材料;以及封闭模具并且向模具施加压力的加压操作,因此将第二吸收体与外部构件整体地成型。成型可以包括将第二吸收体成型为在第二吸收体的端部上设置凸缘。联接可以包括:在外部构件中形成通孔的准备操作,所述通孔具有阶梯结构使得通孔在外部构件的外侧的表面上的直径对应于凸缘的直径,并且通孔在外部构件的内侧的表面上的直径小于凸缘的直径;以及在从外部构件的外侧的表面的方向上将设置有凸缘的第二吸收体插入通孔中使得第二吸收体与外部构件联接并且使用粘合剂将第二吸收与外部构件的固定的粘接操作。根据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冲击吸收增强件,所述冲击吸收增强件设置在形成车身的内部构件和外部构件之间并且被构造成吸收冲击,所述冲击吸收增强件包括:多个冲击吸收单元。每个冲击吸收单元可以包括:第一吸收体,所述第一吸收体包含复合材料并且从形成车身的内部构件的内侧的表面朝向外部构件突出并且具有在第一吸收体中形成的打开的接收空间;和第二吸收体,所述第二吸收体包含复合材料并且从外部构件的内侧的表面朝向内部构件突出使得第二吸收体插入打开的接收空间中。冲击吸收单元可以设置成每对冲击吸收单元基于一个中心的冲击吸收单元彼此对称。每个冲击吸收单元的第一吸收体和第二吸收体可以彼此间隔开预定距离。第一吸收体和第二吸收体之间的预定距离可以随着离一个中心的冲击吸收单元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可以在冲击吸收单元的第一吸收体和第二吸收体的每一者的外部表面中形成向内凹陷的断裂凹口。断裂凹口的深度可以随着离一个中心的冲击吸收单元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通过纳入本文的附图以及随后与附图一起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原理的具体描述,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和装置所具有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更为具体地变得清楚或得以阐明。附图说明图1为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的冲击吸收单元的图;图2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的第二吸收体的制造过程;图3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的第二吸收体的制造过程;图4为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的第二吸收体的图;图5为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的冲击吸收增强件上的冲击吸收单元的分布的图;并且图6为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的冲击吸收增强件的安装位置的图。应当了解,所附附图并非按比例地绘制,显示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的各种特征的略微简化的画法。本文所公开的本专利技术的具体设计特征(包括例如具体尺寸、方向、位置和形状)将部分地由具体所要应用和使用的环境来确定。在这些图中,贯穿附图的多幅图,附图标记涉及本专利技术的相同或等同的部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详细参考本专利技术的各个实施方案,这些实施方案的示例被显示在附图中并描述如下。尽管本专利技术将与示例性实施方案相结合进行描述,应当理解本说明书并非旨在将本专利技术限制为那些示例性实施方案。相反,本专利技术旨在不但覆盖这些示例性实施方案,而且覆盖可以被包括在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的各种选择形式、修改形式、等价形式及其它实施方案。下面将参考所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进行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的冲击吸收单元是设置在形成车身的内部构件10与外部构件20之间的用于吸收冲击的冲击吸收单元。如图1所示,冲击吸收单元包括:第一吸收体100,所述第一吸收体100包含复合材料并且从内部构件10的内侧的表面朝向外部构件20突出并且具有在第一吸收体100中形成的打开的接收空间;和第二吸收体200,所述第二吸收体200包含复合材料并且从外部构件20的内侧的表面朝向内部构件10突出使得第二吸收体200插入所述打开的接收空间中。具体而言,第一吸收体100的突出端部可以与外部构件20的内侧的表面间隔开,并且第二吸收体200的插入打开的接收空间中的端部可以与打开的接收空间的内侧的表面间隔开。第一吸收体100联接至车身的内部构件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冲击吸收单元及其制造方法和冲击吸收增强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冲击吸收单元,所述冲击吸收单元设置在形成车身的内部构件与外部构件之间并且构造成吸收冲击,所述冲击吸收单元包括:第一吸收体,所述第一吸收体包含复合材料并且从内部构件的内侧的表面朝向外部构件突出并且具有在第一吸收体中形成的打开的接收空间;和第二吸收体,所述第二吸收体包含复合材料并且从外部构件的内侧的表面朝向内部构件突出使得第二吸收体插入打开的接收空间中。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4.12 KR 10-2016-00448601.一种冲击吸收单元,所述冲击吸收单元设置在形成车身的内部构件与外部构件之间并且构造成吸收冲击,所述冲击吸收单元包括:第一吸收体,所述第一吸收体包含复合材料并且从内部构件的内侧的表面朝向外部构件突出并且具有在第一吸收体中形成的打开的接收空间;和第二吸收体,所述第二吸收体包含复合材料并且从外部构件的内侧的表面朝向内部构件突出使得第二吸收体插入打开的接收空间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吸收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吸收体的突出端部与外部构件的内侧的表面间隔开,并且第二吸收体的插入打开的接收空间中的端部与打开的接收空间的内侧的表面间隔开。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击吸收单元,其中,所述第二吸收体突出的长度大于所述打开的接收空间的深度。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击吸收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吸收体包括:缓冲部分,所述缓冲部分附接至内部构件并且被构造成当碰撞负荷施加至外部构件时与所述第二吸收体接触;和接收部分,所述接收部分从缓冲部分朝向外部构件延伸并且将第二吸收体接收在打开的接收空间中。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冲击吸收单元,其中,所述接收部分在垂直于接收部分的纵向方向的方向上呈现的横截面为封闭横截面。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冲击吸收单元,其中,在接收部分的外部表面中形成向内凹陷的第一断裂凹口,并且在第二吸收体的外部表面中形成向内凹陷的第二断裂凹口,并且第二断裂凹口的深度大于第一断裂凹口的深度。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冲击吸收单元,其中,所述接收部分的在对应于第一断裂凹口的位置处在垂直于接收部分的纵向方向的方向上呈现的横截面的面积大于第二吸收体的在对应于第二断裂凹口的位置处在垂直于第二吸收体的纵向方向的方向上呈现的横截面的面积。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冲击吸收单元,其中,外部构件的内侧的表面与接收部分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大于缓冲部分的端部与第二吸收体的端部之间的距离。9.一种冲击吸收单元的制造方法,所述冲击吸收单元设置在形成车身的内部构件与外部构件之间并且被构造成吸收冲击,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使用增强纤维和树脂来成型第一吸收体,第一吸收体具有在其第一侧上打开的接收空间,并且将第一吸收体的第二侧联接至内部构件的内侧的表面;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片圣敦金昌东金珉洙张勋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