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机构及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40827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21 00: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转向机构及具有其的车辆。其中,转向机构包括:底座,具有对称轴线;驱动部,设置在底座上,驱动部在平行于对称轴线方向上设有驱动轴;第一传动机构,与驱动轴传动连接,在驱动轴的驱动下第一传动机构在垂直于对称轴线的方向上水平移动;第二传动机构,与第一传动机构枢接,第二传动机构与第一传动机构的连接处形成枢接端,第二传动机构的与枢接端相对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底座上,且转动轴与所述枢接端的枢轴平行;行走轮,与第二传动机构固定连接,以使行走轮转向。应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辆安装效率低的问题。

Steering mechanism and vehicle with the sam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steering mechanism and a vehicle with the steering mechanism. The steering mechanism comprises a base, a driving unit, set the axis of symmetry; on the base, a driving part in the direction parallel to the axis of symmetry of the drive shaft; the first transmission mechanism is connected with the drive shaft, the drive shaft is driven by a first transmission mechanism in the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axis of symmetry; second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the first transmission mechanism is pivoted to form a pivoted end connection second drive mechanism and the first transmission mechanism,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the second pivoting end of the other end is pivotally connected to the base, and the pivot axis and the pivot end in parallel; a walking wheel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transmission mechanism, so that the steering wheel. The technical scheme of the utility model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low installation efficiency of the vehicles in the prior ar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向机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本技术涉及交通工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转向机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由于模型小车的车速较快,因此,为了保证模型小车的操控性和小车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设计一种与小车相匹配的转向机构是十分必要的。一般的模型小车的转向机构为拉杆式机构。拉杆式机构的主要缺陷是结构较为复杂,需要使用一定量的万向节。由于万向节的结构复杂,因此使得装配的难度较高,安装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向机构及具有其的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辆安装效率低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转向机构,包括:底座,具有对称轴线;驱动部,设置在底座上,驱动部在平行于对称轴线方向上设有驱动轴;第一传动机构,与驱动轴传动连接,在驱动轴的驱动下第一传动机构在垂直于对称轴线的方向上水平移动;第二传动机构,与第一传动机构枢接,第二传动机构与第一传动机构的连接处形成枢接端,第二传动机构的与枢接端相对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底座上,且转动轴与枢接端的枢轴平行;行走轮,与第二传动机构固定连接,以使行走轮转向。进一步地,驱动部包括驱动电机以及第三传动机构,驱动轴一端与驱动电机驱动连接,驱动轴相对的另一端与第三传动机构同轴连接,第三传动机构与第一传动机构传动连接。进一步地,第三传动机构为直齿轮,第一传动机构为与第三传动机构相配合的齿条。进一步地,第三传动机构为蜗轮,第一传动机构为与第三传动机构相配合的蜗杆。进一步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两个旋转结构,两个旋转结构分别枢接在第一传动机构的相对两端,行走轮包括分别与两个旋转结构固定连接的第一行走轮和第二行走轮。进一步地,旋转结构为杆状结构,旋转结构的一端通过第一枢轴枢接于底座,旋转结构相对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枢轴与第一传动机构可枢转地连接。进一步地,靠近第一行走轮的第一枢轴和靠近第二行走轮的第一枢轴均位于第一传动机构的同一侧。进一步地,行走轮包括车轮本体及连接在车轮本体中心的连接件,车轮本体通过连接件与旋转结构固定连接。进一步地,连接件包括连接杆及安装盘,安装盘固定于车轮本体的中心,连接杆的一端与旋转结构连接固定,连接杆相对的另一端连接固定于安装盘的中心,连接杆与车轮本体的旋转轴重合且垂直于旋转结构的旋转轴。进一步地,连接件与旋转结构通过焊接、紧固连接或一体成型的方式连接固定。进一步地,驱动电机为转向舵机。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转向机构,转向机构设置于车身的内部,转向机构为上述的转向机构。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转向机构包括具有一对称轴线的底座、驱动部、第一传动机构、第二传动机构以及行走轮。当驱动部工作时,驱动部能够驱动第一传动机构在垂直于对称轴线的方向上水平移动。由于第二传动机构的一端与第一传动机构枢接,且第二传动机构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底座上。因此,在第一传动机构的带动下,第二传动机构能够在底座这个平面内或平行于底座的平面内转动。又由于行走轮与第二传动机构固定连接,因此行走轮能够随第二传动机构的转动而转动,从而实现行走轮的转向。上述结构避免使用结构较为复杂的万向节,从而使得装配更佳容易,提高装配效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车辆安装效率低的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转向机构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以及图2示出了图1的转向机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底座;2a、第一行走轮;2b、第二行走轮;10、驱动部;11、驱动电机;112、驱动轴;12、第三传动机构;21、第一传动机构;22、旋转结构;23、连接件;231、连接杆;232、安装盘;24、车轮本体。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转向机构包括:底座1、驱动部10、第一传动机构21、第二传动机构以及行走轮。其中,底座1具有对称轴线。驱动部10设置在底座1上,驱动部10在平行于对称轴线方向上设有驱动轴112。第一传动机构21与驱动轴112传动连接,在驱动轴112的驱动下第一传动机构21在垂直于对称轴线的方向上水平移动。第二传动机构与第一传动机构21枢接,第二传动机构与第一传动机构21的连接处形成枢接端,第二传动机构的与枢接端相对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底座1上且转动轴与所述枢接端的枢轴平行。行走轮与第二传动机构固定连接,以使行走轮转向。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转向机构包括具有一个对称轴线的底座1、驱动部10、第一传动机构21、第二传动机构以及行走轮。当驱动部10工作时,驱动部10能够驱动第一传动机构21在垂直于对称轴线的方向上水平移动。由于第二传动机构的一端与第一传动机构21枢接,且第二传动机构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底座1上。因此,在第一传动机构21的带动下,第二传动机构能够在底座1这个平面内或平行于底座1的平面内转动。又由于行走轮与第二传动机构固定连接,因此行走轮能够随第二传动机构的转动而转动,从而实现行走轮的转向。上述结构避免使用结构较为复杂的万向节,从而使得装配更佳容易,提高装配效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车辆安装效率低的问题。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底座1上设置有用以避让行走轮的避让凹口,行走轮在上述避让凹口内转动。进一步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底座1为轴对称结构,底座1相对于对称轴线左右对称,且对称轴线与车辆的正常行驶方向平行。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驱动部10包括驱动电机11以及第三传动机构12,驱动轴112一端与驱动电机11驱动连接,驱动轴112相对的另一端与第三传动机构12同轴连接,第三传动机构12与第一传动机构21传动连接。具体地,当驱动电机11工作时,驱动轴112开始高速转动,驱动轴112带动第三传动机构12转动,第三传动机构12与第一传动机构21传动配合以使第一传动机构21能够在平行于底座1的平面内在垂直于底座1的对称轴线方向上移动,最终带动行走轮转动。上述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三传动机构12为直齿轮,第一传动机构21为与第三传动机构12相配合的齿条。具体地,当驱动电机11工作时,驱动轴112开始高速转动,驱动轴112带动直齿轮转动,直齿轮的轮齿与齿条的尺啮合配合以使齿条能够沿垂直于底座1对称轴线的直线方向移动。上述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和装配。而且利用齿轮齿条配合的结构更加稳定,提高了转向机构工作时的稳定性。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三传动机构12还可以为蜗轮,第一传动机构21为与第三传动机构12相配合的蜗杆。具体地,当驱动电机11工作时,驱动轴112开始高速转动,驱动轴112带动蜗轮转动,蜗轮与蜗杆配合以使蜗杆能够沿垂直于底座1对称轴线的直线方向移动。上述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和装配。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传动机构包括两个旋转结构22,两个旋转结构22分别枢接在第一传动机构21的相对两端,行走轮包括分别与两个旋转结构22固定连接的第一行走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转向机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具有对称轴线;驱动部(10),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驱动部(10)在平行于所述对称轴线方向上设有驱动轴(112);第一传动机构(21),与所述驱动轴(112)传动连接,在所述驱动轴(112)的驱动下所述第一传动机构(21)在垂直于所述对称轴线的方向上水平移动;第二传动机构,与所述第一传动机构(21)枢接,所述第二传动机构与所述第一传动机构(21)的连接处形成枢接端,所述第二传动机构的与所述枢接端相对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底座(1)上,且转动轴与所述枢接端的枢轴平行;行走轮,与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固定连接,以使所述行走轮转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具有对称轴线;驱动部(10),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驱动部(10)在平行于所述对称轴线方向上设有驱动轴(112);第一传动机构(21),与所述驱动轴(112)传动连接,在所述驱动轴(112)的驱动下所述第一传动机构(21)在垂直于所述对称轴线的方向上水平移动;第二传动机构,与所述第一传动机构(21)枢接,所述第二传动机构与所述第一传动机构(21)的连接处形成枢接端,所述第二传动机构的与所述枢接端相对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底座(1)上,且转动轴与所述枢接端的枢轴平行;行走轮,与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固定连接,以使所述行走轮转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10)包括驱动电机(11)以及第三传动机构(12),所述驱动轴(112)一端与所述驱动电机(11)驱动连接,所述驱动轴(112)相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传动机构(12)同轴连接,所述第三传动机构(12)与所述第一传动机构(21)传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传动机构(12)为直齿轮,所述第一传动机构(21)为与所述第三传动机构(12)相配合的齿条。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传动机构(12)为蜗轮,所述第一传动机构(21)为与所述第三传动机构(12)相配合的蜗杆。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两个旋转结构(22),两个所述旋转结构(22)分别枢接在所述第一传动机构(21)的相对两端,所述行走轮包括分别与两个所述旋转结构(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光启合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