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极薄带束层结构的子午线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401145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17 21: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特别用于私人客运车辆或厢式货车的子午线轮胎,所述子午线轮胎具有极薄带束层结构(10),所述带束层结构(10)包括具有特定结构的多层复合层压件(10a、10b、10c),所述多层复合层压件(10a、10b、10c)包括:橡胶(C1)的第一层(10a),所述第一层(10a)被单丝或单丝组件形式的优选具有低热收缩能力的周向织物增强体(110)(例如尼龙或聚酯)增强,所述第一层沿径向(在方向Z上)安装在用高强度钢制单丝(120、130)增强的橡胶(分别为C2、C3)的另外两个层(10b、10c)上。分离第一增强体(110)和最靠近其的第二增强体(120)的橡胶的在径向方向(Z)上测得的平均厚度和分离第二增强体(120)和最靠近其的第三增强体(130)的橡胶的平均厚度均小于或至多等于0.35mm。

Radial tire with extremely thin band structure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special radial tyre for private passenger vehicles or vans, the radial tire has a thin belt structure (10), the belt structure (10) comprises a multilayer composite laminate with special structure (10a, 10b, 10c), the multilayer composite laminate (10a 10B, 10c) include: Rubber (C1) of the first layer (10a), the first layer (10a) is the preferred form of monofilament or monofilament components with low thermal shrinkage ability of circumferential fabric reinforcement (110) (such as nylon or polyester) increased, the first layer along the radial direction (in Z on) installed on the system of single high strength steel (120, 130) reinforced rubber (C2, C3) and the other two layers (10b, 10c). Separating the first reinforcement (110) and the most close to the second reinforcements (120) of the rubber in the radial direction (Z) and the average thickness of separation of the second measured on the reinforced body (120) and the most close to the third reinforcements (130) the average thickness of the rubber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0.35mm at mo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具有极薄带束层结构的子午线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轮胎及其胎冠增强件或带束层。本专利技术更具体地涉及用在特别是客运车辆或厢式货车的所述轮胎的带束层中的多层复合层压件。
技术介绍
正如已知的,用于客运车辆或厢式货车的具有径向胎体增强件的轮胎包括胎面、两个不可伸展的胎圈、将胎圈连接至胎面的两个柔性胎侧,和沿周向设置在胎体增强件和胎面之间的刚性胎冠增强件或“带束层”。轮胎带束层通常由至少两个被称为“工作帘布层”、“三角帘布层”或“工作增强件”的橡胶帘布层组成,所述橡胶帘布层重叠并且交叉,通常用金属帘线增强,所述金属帘线基本上彼此平行并且相对于周向正中平面倾斜地设置,这些工作帘布层有可能与其它帘布层和/或橡胶织物相联或不相联。这些工作帘布层的主要功能是赋予轮胎高的漂移推力或侧偏刚度,以已知的方式需要高的漂移推力或侧偏刚度从而实现机动车辆的良好的抓地性(“操纵”)。上述带束层(并且对于倾向于以持久高速运转的轮胎来说特别如此)可以在工作帘布层的上方(在胎面侧)进一步包括被称为“环箍帘布层”或“环箍增强件”的额外橡胶帘布层,所述额外橡胶帘布层通常用被称为“周向”的增强丝线增强,亦即这些增强丝线几乎彼此平行地设置并且围绕外胎基本上沿周向延伸从而与周向正中平面形成优选在-5°至+5°范围内的角度。应当记住的是,这些周向增强丝线的主要作用是承受胎冠在高速下的离心作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所述带束层结构从根本上由包括至少一个通常为织物的环箍帘布层和两个通常为金属的工作帘布层的多层复合层压件组成,因此在本文中无需更详细地描述。描述所述帘布层结构的一般现有技术特别参见专利文献US4371025、FR2504067或US4819705、EP738615、EP795426或US5858137、EP1162086或US2002/0011296、EP1184203或US2002/0055583。强度和耐久性越来越大的钢的可用性意味着轮胎制造商目前倾向于尽可能地在轮胎带束层中使用结构非常简单,特别是仅具有两根丝线或甚至是独立长丝的帘线,从而一方面简化制造并且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减小增强帘布层的厚度并且因此减小轮胎的滞后性,并且最终降低装配所述轮胎的车辆的能耗。然而,特别通过减小轮胎带束层和组成带束层的橡胶层的厚度从而旨在降低轮胎质量的努力自然遭受可能造成各种困难的物理限制。特别地,有时出现的情况是由环箍增强件提供的环箍功能和由工作增强件提供的硬化功能不再足以彼此区分并且可能彼此干扰。当然,这都不利于轮胎胎冠的正确操作,并且不利于轮胎的性能和整体耐久性。因此,由本申请人公司提交的专利申请WO2013/117476和WO2013/117477已经提出一种具有特定结构的多层复合层压件,所述多层复合层压件允许轮胎带束层明显变轻,因此降低其滚动阻力,同时避免上述缺陷。这些申请公开了一种子午线轮胎,所述子午线轮胎限定了周向、轴向和径向三个主要方向,包括被胎面覆盖的胎冠、两个胎侧、两个胎圈、胎体增强件、胎冠增强件或带束层,每个胎侧将每个胎圈连接至胎冠,所述胎体增强件锚固在每个胎圈中并且在胎侧中延伸进入胎冠,所述胎冠增强件或带束层在胎冠中在周向方向上延伸并且沿径向位于胎体增强件和胎面之间,所述帘布层包括多层复合层压件,所述多层复合层压件包括增强体的至少三个重叠的层,所述增强体在每个层中为单向的并且嵌入一定厚度的橡胶,特别地:○在胎面侧上的是第一橡胶层,所述第一橡胶层包括第一排增强体,所述第一排增强体相对于周向方向以-5至+5度的角度α定向,这些增强体被称为第一增强体并且由热收缩性织物材料制成;○与第一层接触并且设置在第一层下方的是第二橡胶层,所述第二橡胶层包括第二排增强体,所述第二排增强体相对于周向方向以10和30度之间的具有正值或负值的给定角度β定向,这些增强体被称为第二增强体并且为金属增强体;○与第二层接触并且设置在第二层下方的是第三橡胶层,所述第三橡胶层包括第三排增强体,所述第三排增强体相对于周向方向以10和30度之间的与角度β相反的角度γ定向,这些增强体被称为第三增强体并且为金属增强体。优选由聚酰胺或聚酯制成的第一增强体由复丝纤维组成,所述复丝纤维包括极大量(通常数百)的具有极小直径的基本长丝,所述基本长丝以常规织物帘线的形式捻合在一起。第二增强体和第三增强体本身由独立的钢制单丝组成,所述钢制单丝特别由极高强度的碳钢制成。上述专利申请已经证实能够通过多层复合层压件的特定构造,特别是通过使用热收缩性可控的织物周向增强体和小直径独立单丝形式的金属增强体,从而实现轮胎带束层的整体厚度的明显减小,而不会有损正确操作以及一方面由第一层的周向增强体提供的环箍功能和另一方面由另外两个层的金属增强体提供的硬化功能的区分。因此,轮胎的重量及其滚动阻力可能减小,归因于使用不需要任何预先组装操作的钢制单丝而降低成本,而不会不利于行驶中的侧偏刚度或整体耐久性。从上述两个申请中描述的多层层压件出发,轮胎制造商进一步减小(第一、第二和第三)橡胶层的厚度的目的目前面临着如下风险:在径向方向(Z)上的轮胎顶点处或这儿或那儿在这些不同层的增强体之间产生直接接触,所述直接接触不利于层压件的正确操作和耐久性。特别地,周向织物增强体(已知所述周向织物增强体当然包含并且有可能输送根据热收缩性织物材料的性质而变化的一定量的水)和钢制单丝之间直接接触可能最终造成钢制单丝的表面腐蚀,因此造成抵抗力损失,更不用说与周围橡胶的粘合变差的风险,在轮胎持续行驶之后最终造成工作增强件的整体耐久性降低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人公司在持续研究中开发了一种具有新颖结构的改进的多层复合层压件,所述多层复合层压件克服了上述问题,因此当希望进一步减小橡胶层的厚度并由此减小轮胎的滚动阻力时,所述多层复合层压件可以构成上述两个申请中描述的层压件的有利替代形式。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主题涉及(根据附图1和2中给出的附图标记)子午线轮胎(1),所述子午线轮胎(1)限定了周向(X)、轴向(Y)和径向(Z)三个主要方向,包括被胎面(3)覆盖的胎冠(2)、两个胎侧(4)、两个胎圈(5)、胎体增强件(7)、胎冠增强件或带束层(10),每个胎侧(4)将每个胎圈(5)连接至胎冠(2),所述胎体增强件(7)锚固在每个胎圈(5)中并且在胎侧(4)中延伸直至胎冠(2),所述胎冠增强件或带束层(10)在胎冠(2)中在周向方向(X)上延伸并且沿径向位于胎体增强件(7)和胎面(3)之间,所述带束层(10)包括多层复合层压件(10a、10b、10c),所述多层复合层压件(10a、10b、10c)包括增强体(110、120、130)的至少三个重叠的层,所述增强体在每个层中为单向的并且嵌入一定厚度的橡胶(分别为C1、C2、C3),其中:○在胎面侧上的是橡胶(C1)的第一层(10a),所述第一层(10a)包括第一排增强体(110),所述第一排增强体(110)相对于周向方向(X)以-5至+5度的角度α定向,这些增强体(110)被称为第一增强体并且由热收缩性织物材料制成;○与第一层(10b)接触并且设置在第一层(10b)下方的是橡胶(C2)的第二层(10b),所述第二层(10b)包括第二排增强体(120),所述第二排增强体(120)相对于周向方向(X)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具有极薄带束层结构的子午线轮胎

【技术保护点】
子午线轮胎(1),所述子午线轮胎(1)限定了周向(X)、轴向(Y)和径向(Z)三个主要方向,包括被胎面(3)覆盖的胎冠(2)、两个胎侧(4)、两个胎圈(5)、胎体增强件(7)、胎冠增强件或带束层(10),每个胎侧(4)将每个胎圈(5)连接至胎冠(2),所述胎体增强件(7)锚固在每个胎圈(5)中并且在胎侧(4)中延伸直至胎冠(2),所述胎冠增强件或带束层(10)在胎冠(2)中在周向方向(X)上延伸并且沿径向位于胎体增强件(7)和胎面(3)之间,所述带束层(10)包括多层复合层压件(10a、10b、10c),所述多层复合层压件(10a、10b、10c)包括增强体(110、120、130)的至少三个重叠的层,所述增强体在每个层中为单向的并且嵌入一定厚度的橡胶(分别为C1、C2、C3)中,其中:○在胎面侧上的是橡胶(C1)的第一层(10a),所述第一层(10a)包括第一排增强体(110),所述第一排增强体(110)相对于周向方向(X)以‑5至+5度的角度α定向,这些增强体(110)被称为第一增强体并且由热收缩性织物材料制成;○与第一层(10b)接触并且设置在第一层(10b)下方的是橡胶(C2)的第二层(10b),所述第二层(10b)包括第二排增强体(120),所述第二排增强体(120)相对于周向方向(X)以10和30度之间的具有正值或负值的给定角度β定向,这些增强体(120)被称为第二增强体并且为金属增强体;○与第二层(10b)接触并且设置在第二层(10b)下方的是橡胶(C3)的第三层(10c),所述第三层(10c)包括第三排增强体(130),所述第三排增强体(130)相对于周向方向(X)以10和30度之间的与角度β相反的角度γ定向,这些增强体(130)被称为第三增强体并且为金属增强体,其特征在于:○由热收缩性织物材料制成的第一增强体(110)为直径或厚度...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2.03 FR 15508141.子午线轮胎(1),所述子午线轮胎(1)限定了周向(X)、轴向(Y)和径向(Z)三个主要方向,包括被胎面(3)覆盖的胎冠(2)、两个胎侧(4)、两个胎圈(5)、胎体增强件(7)、胎冠增强件或带束层(10),每个胎侧(4)将每个胎圈(5)连接至胎冠(2),所述胎体增强件(7)锚固在每个胎圈(5)中并且在胎侧(4)中延伸直至胎冠(2),所述胎冠增强件或带束层(10)在胎冠(2)中在周向方向(X)上延伸并且沿径向位于胎体增强件(7)和胎面(3)之间,所述带束层(10)包括多层复合层压件(10a、10b、10c),所述多层复合层压件(10a、10b、10c)包括增强体(110、120、130)的至少三个重叠的层,所述增强体在每个层中为单向的并且嵌入一定厚度的橡胶(分别为C1、C2、C3)中,其中:○在胎面侧上的是橡胶(C1)的第一层(10a),所述第一层(10a)包括第一排增强体(110),所述第一排增强体(110)相对于周向方向(X)以-5至+5度的角度α定向,这些增强体(110)被称为第一增强体并且由热收缩性织物材料制成;○与第一层(10b)接触并且设置在第一层(10b)下方的是橡胶(C2)的第二层(10b),所述第二层(10b)包括第二排增强体(120),所述第二排增强体(120)相对于周向方向(X)以10和30度之间的具有正值或负值的给定角度β定向,这些增强体(120)被称为第二增强体并且为金属增强体;○与第二层(10b)接触并且设置在第二层(10b)下方的是橡胶(C3)的第三层(10c),所述第三层(10c)包括第三排增强体(130),所述第三排增强体(130)相对于周向方向(X)以10和30度之间的与角度β相反的角度γ定向,这些增强体(130)被称为第三增强体并且为金属增强体,其特征在于:○由热收缩性织物材料制成的第一增强体(110)为直径或厚度大于0.10mm的单丝,或所述单丝的组件;○第一增强体(110)的用D1表示的包络线直径在0.20mm和1.20mm之间;○第二增强体(120)和第三增强体(130)为钢制单丝,所述钢制单丝的分别用D2和D3表示的直径或厚度在0.20mm和0.50mm之间;-满足如下特征,所述特征在硫化状态下在轮胎的带束层的中央部分在正中平面(M)的任一侧上在10cm的总轴向宽度上测得:-分离第一增强体(110)和最靠近其的第二增强体(120)的橡胶的在径向方向(Z)上测得的平均厚度Ez1小于或等于0.35mm;-分离第二增强体(120)和最靠近其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C·阿施塔克斯A·拉德简
申请(专利权)人:米其林集团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法国,F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