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齿啮合活塞运动的精压机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300053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26 18: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内齿啮合活塞运动的精压机械,通过轴Ⅰ转动后带动转架后偏心带动齿轮Ⅰ,后齿轮Ⅰ在内齿圈内粘合偏心带动齿条Ⅰ往返形成活塞性运动,齿条Ⅰ往返运动与齿轮Ⅱ相啮合同轴带动齿轮Ⅲ,后齿轮Ⅲ与齿条Ⅱ相啮合带动转轮往返运动而经杆件运动而呈摇杆下压,最终形成反复高效精压的机械运动。通过齿轮间的相互传动可以提高传动效率;根据齿间的相互啮合及偏心轮间的规律性运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次数及精压效果的稳定,采用常规件的生产可知其造价低廉,原理结构简单,对环境要求低,精压效果好的优点,为相应的精压夯实工程机械设计领域提供重要的新途径。

Precision press machine based on internal gear engagement piston movement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method based on the internal meshing movement of the piston pressure precision machinery, drives the rotating frame after eccentric drive gear 1 through shaft I is rotated, the inner ring gear in gear 1 after bonding eccentric driven rack form the piston movement from 1, 1 rack reciprocating motion and gear shaft drives the gear meshing phase III. After the gear and rack meshing II III reciprocating movement and drives the wheel by a rocker bar movement under pressure, eventually forming mechanical movement repeated high precision pressure. Through the mutual transmission between the gears can improve the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according to the teeth meshing and eccentric between regular exercis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work frequency and fine effect of pressure stability, the conventional production of the low cost principle, simple structure, low requirement to the environment, the advantages of coining good effect. Provide an important new approach to precision of corresponding pressure field of mechanical design engineering reinfor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内齿啮合活塞运动的精压机械
本专利技术属于精压机械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内齿啮合活塞运动的精压机械。
技术介绍
目前对于工程精压机械装置领域存在精压效果差,或者对于一些夯土精压要求较高的机械应用领域,现存的相关机械精压夯实效果差,一般的精压利用高点势能进行相关的下压运动形成下压运动不均匀而导致精压效果差等缺点。对于现存的一些精压夯实设备,存在复杂且对于材料的要求较高,价格昂贵,加工易损耗失效,较为耗能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内齿啮合活塞运动的精压机械。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基于内齿啮合活塞运动的精压机械,包括内齿架、定位架、行星轮、行星架、转架、轴Ⅰ、齿轮Ⅰ、齿条Ⅰ、齿轮Ⅱ、轴Ⅲ、齿轮Ⅲ、转轮、齿条Ⅱ、连杆Ⅰ、连杆Ⅱ、铰支和压锤;其中,内齿架与定位架相连接;内齿架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支脚Ⅰ、内齿圈和托架,支脚Ⅰ和托架焊接于内齿圈的外边沿处;定位架包括支脚Ⅱ、内槽圈和脚架;支脚Ⅱ和脚架焊接于内槽圈外边沿处,内齿架的支脚Ⅰ通孔与定位架的支脚Ⅱ的通孔相对;行星轮滑动于内槽圈的内槽与转架的外槽间;行星轮等间通过行星架的分支中穿行星轮轮芯中轴线进行定位;转架一侧设有通孔安装有轴Ⅳ并与齿轮Ⅰ间为轴毂连接;轴Ⅰ中轴线穿过转架和行星架,其中与转架间为轴毂连接;齿轮Ⅰ一侧设有通孔安装有轴Ⅱ与齿条Ⅰ末端连接;齿条Ⅰ无齿长端往返滑行于托架上平端;齿条Ⅰ齿端与齿轮Ⅱ相啮合;齿轮Ⅱ和齿轮Ⅲ连接于轴Ⅲ;齿轮Ⅲ与齿条Ⅱ相啮合;齿条Ⅱ侧端焊接于转轮的侧端;转轮的近外边沿处设有通孔安装有轴Ⅳ并与连杆Ⅰ一端连接;连杆Ⅰ另一端设有通孔安装有轴Ⅴ并与连杆Ⅱ连接;连杆Ⅱ另一端设有通孔安装有轴并与铰支连接;铰支焊接于压锤平面端;工作时,通过轴Ⅰ转动后带动转架后偏心带动齿轮Ⅰ,后齿轮Ⅰ在内齿圈内粘合偏心带动齿条Ⅰ往返形成活塞性运动,齿条Ⅰ往返运动与齿轮Ⅱ相啮合同轴带动齿轮Ⅲ,后齿轮Ⅲ与齿条Ⅱ相啮合带动转轮往返运动而经杆件运动而呈摇杆下压,最终形成反复精压的机械运动。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定位架中内槽圈的内槽呈半圆内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转架的外槽呈半圆内凹,内槽圈的内槽与转架的外槽的中轴线相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行星轮关于轴Ⅰ呈四均等份分布。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内齿架与定位架通过螺栓组相连接。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齿轮Ⅱ和齿轮Ⅲ通过轴毂连接于轴Ⅲ。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的优点:本专利技术采用通过基于内齿啮合活塞运动的精压机械,包括有内齿架,内齿架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支脚Ⅰ、内齿圈和托架。行星轮滑动于内槽圈的内槽与转架的外槽间,通过圆形行星轮的滑动可使齿轮Ⅰ在内齿圈内啮合更加可靠与稳定流畅;转架一侧设有通孔安装有轴Ⅳ与齿轮Ⅰ间为轴毂连接;轴Ⅰ中轴线穿过转架和行星架,其中与转架间为轴毂连接;内齿架与定位架通过螺栓组相连接;齿轮Ⅰ一侧设有通孔安装有轴Ⅲ与齿条Ⅰ末端连接形成偏心轮结构进行机构的往复运动;齿条Ⅰ无齿长端往返滑行于托架上平端,使用托架可以使齿条的旺夫运动更加平稳;齿条Ⅰ齿端与齿轮Ⅱ相啮合;齿轮Ⅱ和齿轮Ⅲ通过轴毂连接于轴Ⅲ;齿轮Ⅲ与齿条Ⅱ相啮合;齿条Ⅱ侧端焊接于转轮的侧端;转轮的近外边沿处设有通孔安装有轴Ⅳ与连杆Ⅰ连接;连杆Ⅰ另一端设有通孔安装有轴Ⅴ与连杆Ⅱ连接;连杆Ⅱ另一端设有通孔安装有轴与铰支连接;铰支焊接于压锤平面端。高效的精压方法为通过轴Ⅰ转动后带动转架后偏心带动齿轮Ⅰ,后齿轮Ⅰ在内齿圈内粘合偏心带动齿条Ⅰ往返形成活塞性运动,齿条Ⅰ往返运动与齿轮Ⅱ相啮合同轴带动齿轮Ⅲ,后齿轮Ⅲ与齿条Ⅱ相啮合带动转轮往返运动而经杆件运动而呈摇杆下压,最终形成反复高效精压的机械运动。通过齿轮间的相互传动可以提高传动效率;根据齿间的相互啮合及偏心轮间的规律性运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次数及精压效果的稳定,采用常规件的生产可知其造价低廉,原理结构简单,对环境要求低,精压效果好的优点,为相应的精压夯实工程机械设计领域提供重要的新途径。进一步,定位架中内槽圈的内槽呈半圆内凹有利于行星轮的轨迹运动,对于行星轮的运动起到规范作用的优点。进一步,行星轮关于轴Ⅰ呈四均等份分布使转速均匀且受力较为稳定,通过上述步骤可对于该机械进行稳定的后续作业。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三维立体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局部放大透视图Ⅰ。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局部放大透视图Ⅱ。图中:1、内齿架,1-1、支脚Ⅰ,1-2、内齿圈,1-3、托架;2、定位架,2-1、支脚Ⅱ,2-2、内槽圈,2-3、脚架;3、行星轮,4、行星架,5、转架,6、轴Ⅰ,7、轴Ⅱ,8、齿轮Ⅰ,9、齿条Ⅰ,10、螺栓组,11、齿轮Ⅱ,12、轴Ⅲ,13、齿轮Ⅲ,14、转轮,15、齿条Ⅱ,16、轴Ⅳ,17、连杆Ⅰ,18、轴Ⅴ,19、连杆Ⅱ,20、铰支,21、压锤,22、轴Ⅳ。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出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基于内齿啮合活塞运动的精压机械,包括有内齿架1,内齿架1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支脚Ⅰ1-1、内齿圈1-2和托架1-3。支脚Ⅰ1-1和托架1-3焊接于内齿圈1-2的外边沿处;定位架2包括支脚Ⅱ2-1、内槽圈2-2和脚架2-3;支脚Ⅱ2-1和脚架2-3焊接于内槽圈2-2外边沿处,内齿架1的支脚Ⅰ1-1通孔与定位架2的支脚Ⅱ2-1的通孔相对。行星轮3滑动于内槽圈2-2的内槽与转架5的外槽间;行星轮3等间通过行星架4的分支中穿行星轮3轮芯中轴线进行定位;转架5一侧设有通孔安装有轴Ⅳ22与齿轮Ⅰ8间为轴毂连接;轴Ⅰ6中轴线穿过转架5和行星架4,其中与转架5间为轴毂连接;内齿架1与定位架2通过螺栓组10连接;齿轮Ⅰ8一侧设有通孔安装有轴Ⅱ7与齿条Ⅰ9末端连接;齿条Ⅰ9无齿长端往返滑行于托架1-3上平端;齿条Ⅰ9齿端与齿轮Ⅱ11相啮合;齿轮Ⅱ11和齿轮Ⅲ13通过轴毂连接于轴Ⅲ12;齿轮Ⅲ13与齿条Ⅱ15相啮合;齿条Ⅱ15侧端焊接于转轮14的侧端;转轮14的近外边沿处设有通孔安装有轴Ⅳ16与连杆Ⅰ17连接;连杆Ⅰ17另一端设有通孔安装有轴Ⅴ18与连杆Ⅱ19连接;连杆Ⅱ19另一端设有通孔安装有轴与铰支20连接;铰支20焊接于压锤21平面端。高效的精压方法为通过轴Ⅰ6转动后带动转架5后偏心带动齿轮Ⅰ8,后齿轮Ⅰ8在内齿圈1-2内粘合偏心带动齿条Ⅰ9往返形成活塞性运动,齿条Ⅰ9往返运动与齿轮Ⅱ11相啮合同轴带动齿轮Ⅲ13,后齿轮Ⅲ13与齿条Ⅱ15相啮合带动转轮14往返运动而经杆件运动而呈摇杆下压,最终形成反复高效精压的机械运动。所述定位架2中内槽圈2-2的内槽呈半圆内凹,转架5的外槽呈半圆内凹,内槽圈2-2的内槽与转架5的外槽的中轴线相对。行星轮3关于轴Ⅰ6呈四均等份分布。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本专利技术通过轴Ⅰ6转动后带动转架5后偏心带动齿轮Ⅰ8,后齿轮Ⅰ8在内齿圈1-2内粘合偏心带动齿条Ⅰ9往返形成活塞性运动,齿条Ⅰ9往返运动与齿轮Ⅱ11相啮合同轴带动齿轮Ⅲ13,后齿轮Ⅲ13与齿条Ⅱ15相啮合带动转轮14往返运动而经杆件运动而呈摇杆下压,最终形成反复高效精压的机械运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基于内齿啮合活塞运动的精压机械

【技术保护点】
基于内齿啮合活塞运动的精压机械,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齿架(1)、定位架(2)、行星轮(3)、行星架(4)、转架(5)、轴Ⅰ(6)、齿轮Ⅰ(8)、齿条Ⅰ(9)、齿轮Ⅱ(11)、轴Ⅲ(12)、齿轮Ⅲ(13)、转轮(14)、齿条Ⅱ(15)、连杆Ⅰ(17)、连杆Ⅱ(19)、铰支(20)和压锤(21);其中,内齿架(1)与定位架(2)相连接;内齿架(1)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支脚Ⅰ(1‑1)、内齿圈(1‑2)和托架(1‑3),支脚Ⅰ(1‑1)和托架(1‑3)焊接于内齿圈(1‑2)的外边沿处;定位架(2)包括支脚Ⅱ(2‑1)、内槽圈(2‑2)和脚架(2‑3);支脚Ⅱ(2‑1)和脚架(2‑3)焊接于内槽圈(2‑2)外边沿处,内齿架(1)的支脚Ⅰ(1‑1)通孔与定位架(2)的支脚Ⅱ(2‑1)的通孔相对;行星轮(3)滑动于内槽圈(2‑2)的内槽与转架(5)的外槽间;行星轮(3)等间通过行星架(4)的分支中穿行星轮(3)轮芯中轴线进行定位;转架(5)一侧设有通孔安装有轴Ⅳ(22)并与齿轮Ⅰ(8)间为轴毂连接;轴Ⅰ(6)中轴线穿过转架(5)和行星架(4),其中与转架(5)间为轴毂连接;齿轮Ⅰ(8)一侧设有通孔安装有轴Ⅱ(7)与齿条Ⅰ(9)末端连接;齿条Ⅰ(9)无齿长端往返滑行于托架(1‑3)上平端;齿条Ⅰ(9)齿端与齿轮Ⅱ(11)相啮合;齿轮Ⅱ(11)和齿轮Ⅲ(13)连接于轴Ⅲ(12);齿轮Ⅲ(13)与齿条Ⅱ(15)相啮合;齿条Ⅱ(15)侧端焊接于转轮(14)的侧端;转轮(14)的近外边沿处设有通孔安装有轴Ⅳ(16)并与连杆Ⅰ(17)一端连接;连杆Ⅰ(17)另一端设有通孔安装有轴Ⅴ(18)并与连杆Ⅱ(19)连接;连杆Ⅱ(19)另一端设有通孔安装有轴并与铰支(20)连接;铰支(20)焊接于压锤(21)平面端;工作时,通过轴Ⅰ(6)转动后带动转架(5)后偏心带动齿轮Ⅰ(8),后齿轮Ⅰ(8)在内齿圈(1‑2)内粘合偏心带动齿条Ⅰ(9)往返形成活塞性运动,齿条Ⅰ(9)往返运动与齿轮Ⅱ(11)相啮合同轴带动齿轮Ⅲ(13),后齿轮Ⅲ(13)与齿条Ⅱ(15)相啮合带动转轮(14)往返运动而经杆件运动而呈摇杆下压,最终形成反复精压的机械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内齿啮合活塞运动的精压机械,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齿架(1)、定位架(2)、行星轮(3)、行星架(4)、转架(5)、轴Ⅰ(6)、齿轮Ⅰ(8)、齿条Ⅰ(9)、齿轮Ⅱ(11)、轴Ⅲ(12)、齿轮Ⅲ(13)、转轮(14)、齿条Ⅱ(15)、连杆Ⅰ(17)、连杆Ⅱ(19)、铰支(20)和压锤(21);其中,内齿架(1)与定位架(2)相连接;内齿架(1)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支脚Ⅰ(1-1)、内齿圈(1-2)和托架(1-3),支脚Ⅰ(1-1)和托架(1-3)焊接于内齿圈(1-2)的外边沿处;定位架(2)包括支脚Ⅱ(2-1)、内槽圈(2-2)和脚架(2-3);支脚Ⅱ(2-1)和脚架(2-3)焊接于内槽圈(2-2)外边沿处,内齿架(1)的支脚Ⅰ(1-1)通孔与定位架(2)的支脚Ⅱ(2-1)的通孔相对;行星轮(3)滑动于内槽圈(2-2)的内槽与转架(5)的外槽间;行星轮(3)等间通过行星架(4)的分支中穿行星轮(3)轮芯中轴线进行定位;转架(5)一侧设有通孔安装有轴Ⅳ(22)并与齿轮Ⅰ(8)间为轴毂连接;轴Ⅰ(6)中轴线穿过转架(5)和行星架(4),其中与转架(5)间为轴毂连接;齿轮Ⅰ(8)一侧设有通孔安装有轴Ⅱ(7)与齿条Ⅰ(9)末端连接;齿条Ⅰ(9)无齿长端往返滑行于托架(1-3)上平端;齿条Ⅰ(9)齿端与齿轮Ⅱ(11)相啮合;齿轮Ⅱ(11)和齿轮Ⅲ(13)连接于轴Ⅲ(12);齿轮Ⅲ(13)与齿条Ⅱ(15)相啮合;齿条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功学陈宁叶东郭珊珊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