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聚烯烃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26999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与无机填料(如CaCO↓[3])组合的功能聚烯烃(管型)膜,其厚度为5-150μm,以50-3,000W/m↑[2]/min的高电压对其施加电晕放电。该膜的制备方法。由该膜所得产品(包装袋、背涂粘合剂的薄片和粘合带(如用于粘合覆盖用掩蔽膜的粘合带)。(*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技术介绍
专利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功能聚烯烃膜。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聚烯烃膜或适用于在高压电流下电晕放电处理的管型薄膜(现有技术中未提出过)及其制备方法,和由这些膜制造的包装袋、粘合薄片和粘合带。现有技术一般地,纸是不透明和不耐水的,而且机械强度差,但成本相当低,吸温,手感、透气性、透湿性、粘合性能、书写性能和印刷性能等方面好,此外,易手撕、可作为原料回收(以下称为“再生性”)并可被处理(以下称为“可处理性”),因此纸的用量很大。另一方面,聚烯烃膜在透明性、机械强度和耐水性方面较好,成本比较低,所以在各种各样的领域用量也很大,但感觉不软,透气性、透湿性和粘合性能较差,不象纸那样易手撕,且原料再生性和可处理性较差。即,还不存在有耐水性且手感、透气性、透湿性、书写性能和印刷性能好的聚烯烃膜。如果开发出有纸的这些性能的聚烯烃膜,则不仅可代替纸,而且在需要撕裂性能但纸因耐水性差而不适用的应用方面有广泛的新用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功能聚烯烃膜或管型膜、其制备方法和用此种材料制造的产品,此膜在传统中未提出过,在手感、透气性、透湿性、印刷性能、书写性能和粘合性能方面象纸一样好,且易手撕、耐水和耐化学物质,即不被水破坏,与酸或碱接触时不变质,且可处理性好。通过在聚烯烃管型膜的内表面上施加电晕放电作用以制备掩蔽膜,本专利技术人完成了关于制造技术方面的专利技术,提出了专利申请而得到JP2,514,899。另一方面,当开发此专利技术时,为解决上述传统的问题,在施加电晕放电的特殊条件下,发现了引人注意的结果,并继续研究而完成了本专利技术。专利技术概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由与无机填料组合的聚烯烃组合物组成的功能聚烯烃管型膜,其厚度为5-150μm,在其内或外表面、或两面以50-3,000W/m2/min的作用功率施加电晕放电。此外,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由与无机填料组合的聚烯烃树脂组合物组成的功能聚烯烃管型膜,在其内或外表面、或两面施加电晕放电,特征在于施加电晕放电后撕裂强度、断裂强度、断裂伸长度和抗冲强度中至少一种物理性能值,与取电晕放电处理之前相应的物性值为100相比,相对值小于70。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由与无机填料组合的聚烯烃树脂组合物组成的功能聚烯烃管型膜,在其内或外表面、或两面施加电晕放电处理,特征在于施加电晕放电后透气性和透湿性的物理性能值之一或二者,与取施加电晕放电之前相应的物理性能值为100相比,相对值大于300。下面将更详细地解释本专利技术。如果施加电晕放电前管型膜的物性值(原始值)设为100,则施加电晕放电后的物性值小于70,更优选小于60,最优选小于50,所述物性值为撕裂强度、断裂强度、断裂伸长或抗冲强度,其中至少之一,优选多个值。这些物性值的下限未特别地确定,只要获得目的管型膜,它可以较低,但通常下限为约10。此外,在透气性和透湿性的情况下,如果其中至少之一、优选两者的原始值设为100,则它可以大于300,优选大于400,最优选大于500。关于施加电晕放电后这些物性值的上限,只要得到目的管型膜,它可以是较高的值,但通常为约2,000。为得到本专利技术目的的管型膜,产生电晕放电处理后管型膜的这些物性值是必需的。作为参考,每种物性值的测量方法如下。撕裂强度JIS K7128,方法B(Elmendorf方法)断裂强度JIS K7127断裂伸长JIS K7127抗冲强度ASTM D1709透气性JIS P 8117透湿性JIS Z 0208在本专利技术功能聚烯烃管型膜的优选方式中,使用含最多30份(重量)含65-85wt%苯乙烯的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的聚烯烃树脂组合物。在本专利技术功能聚烯烃管型膜的优选方式中,用含有最多30wt%聚丙烯树脂的聚乙烯树脂作为聚烯烃树脂。在功能聚烯烃管型膜的另一优选方式中,将其制成卷筒的形式,以使产品致密和改善适用性。当制备卷筒形式的管型膜时,通过以纵向平直的形式缠绕在芯轴上而进行。芯轴材料可使用管型体例如纸管、塑料管、金属管或木管等,或由上述材料制成的圆形棒(例如象实心圆柱一样的棒)。考虑到成本和功能,优选纸管。此外,如果不考虑制造或使用,则不用芯轴制备卷筒,也可缠绕上述管型膜。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功能聚烯烃管型膜也可制成平的并可折叠以使膜致密而改善适用性。而且,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功能聚烯烃管型膜的制造方法,特征在于在与无机填料组合的聚烯烃管型膜组合物的内或外或两个表面上以50-3,000W/m2/min的作用功率施加电晕放电。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管型膜通常由膨胀法制备,可在空气冷却或水冷却中进行。上述膨胀法所得的管型膜的厚度优选在5-150μm的范围内,特别优选在10-80μm的范围内。这是因为,如果厚度小于5μm,则太易弯曲,而难以制造;如果厚度大于150μm,则膜厚度方向的中心部分几乎不受高压电流的作用,而难以获得本专利技术要得到的功能膜。特别地,当膜的厚度较薄在约10-30μm内时,可以相对低的处理功率并方便于低成本制造功能膜,所述膜有本专利技术所要得到的优越物性如手感、透气性、透湿性、印刷性能、书写性能和粘合性能,且更易撕裂、耐水性和耐化学物质方面较好。本专利技术中,在管型膜的内或外表面、或两面上,在特定范围内,通过施加50-3,000W/m2/min的高处理功率进行电晕放电。如果处理功率低于50W/m2/min,则不能得到有本专利技术想要的特殊性能的功能膜,如果处理功率大于3,000W/m2/min,则电极辊和处理辊的寿命变短,膜将产生许多大孔,而不能得到均质的膜。而且,用瓦数表示的电功率除以被处理膜的宽度(m)和膜的速率(m/min)所得值表示处理功率,单位为W/m2/min。本专利技术中通过根据膜的宽度适当地调整功率和/或膜速给出施加功率。例如,与常规的电晕放电相比,如果采用以下的如约2-100倍的功率、或约0.01-0.5倍的膜速,则施加本专利技术的大量处理功率。此外,不必说,如果能得到想要的膜,则通过使除上述之外的电功率与膜速结合,处理功率可以是50-3,000W/m2/min。在管型膜的内表面上施加电晕放电作用可这样进行在密封气如空气、氮气、氩气、氙气或二氧化碳存在下,移动的膜的内表面保持1-7mm间隙的状态下,使至少一对施加高压电流的电极与膜的外表面接触,在管型膜的外表面上施加50-3,000W/m2/min的处理功率。虽然在已知的电晕放电处理中,仅施加30-40W/m2/min的高压电流,而在本专利技术中,施加的作用功率根据聚烯烃膜的厚度而改变,在类似厚度的情况下施加常规电晕放电的至少2倍的处理功率,但如此强大的处理功率还从未报道过,本专利技术人第一次试验和报道。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如此强大的作用功率的效果完全不能预料。在管型膜外表面上的电晕放电作用这样进行使移动状态的管型膜的内表面与刚在吹胀法中塑模后、或施加电晕放电作用后的内表面紧密接触,和在与至少一对施加高压电流的电极间保持1-3mm间隙的外表面上施加50-3,000W/m2/min的处理功率。在本专利技术中,在管型膜的两面施加电晕放电的情况下,电晕放电的处理功率可相同或不同,如果相同,在平面膜的形式中其两面均表现出均相性,相反,如果使用不同的处理功率,在平面膜的形式中,膜两面的湿润张力等性质可不同。在后一情况下,在需要正反面不同的场合应用时,正反面不同是有利的。此外,进行电晕放电处理时,先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功能聚烯烃管型膜,特征在于所述管型膜由与无机填料组合的聚烯烃树脂组合物组成,其厚度为5-150μm,在其内或外表面、或两面以50-3,000W/m↑[2]/min的处理功率施加电晕放电。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野孝
申请(专利权)人:吉野化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