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乙烯类树脂组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26387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含有由50~90%的50~100%的丁二烯和/或丙烯酸烷基酯、0~40%的芳香族乙烯单体、0~10%的乙烯单体和0~5重量%的多官能团性单体聚合而成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在0℃以下的橡胶乳(a)的固形成分和10~50%的10~100%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0~90%的芳香族乙烯单体、0~25%的氰化乙烯单体以及0~20%的乙烯单体所得的混合物聚合而成的平均粒径在0.15μm以上的接枝共聚物A、50~90%的上述橡胶乳固形成分和10~50%的上述混合物聚合而成的平均粒径为0.05~0.13μm的接枝共聚物B以及氯乙烯类树脂C的,共聚物A和共聚物B的总量与氯乙烯类树脂C的重量比为1/99~30/70的,耐冲击性优秀的,适合用于管子、窗框等的制造的氯乙烯类树脂组合物。(*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氯乙烯类树脂组合物。更详细地说就是涉及作为延展性破坏评价的代表的落锤冲击强度和作为脆性破坏评价的代表的查拜(シャルピ-)冲击强度两方面平衡良好的、耐冲击性优良的、适合用于例如挤压成形等而成的管子、窗框等的模塑体的制造的氯乙烯类树脂组合物。以前,作为改良氯乙烯类树脂耐冲击性的强化剂,开发出了将丁二烯类橡胶和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等进行接枝共聚的,即所谓MBS树脂等。此外,除了用该MBS树脂的方法外,也对改良氯乙烯类树脂耐冲击性的方法作了种种研究。然而近年来,就氯乙烯类树脂的利用范围来说,在实用强度与其关系的各种评价方法中均要求具有较高的耐冲击强度,例如对于氯乙烯类树脂制造的管子来说,必须在相应于搬运、埋地时打击所生成破损的落锤冲击强度和相应于产生破损、发生冲击时缺口效应所致破损的查拜冲击强度两方面都很优秀。本专利技术借鉴于上述以前技术并进行创新的技术,目的是提供在落锤冲击强度和查拜冲击强度两方面有良好的平衡,具优良耐冲击性的氯乙烯类树脂组合物。本专利技术涉及氯乙烯类树脂组合物,含有接枝共聚物A,由50~90重量%橡胶乳(a)的固形成分由50~100重量%的丁二烯和/或丙烯酸烷基酯(a-1)、0~40重量%的芳香族乙烯单体(a-2)、0~10重量%的可与丁二烯和/或丙烯酸烷基酯(a-1)以及芳香族乙烯单体(a-2)共聚的乙烯单体(a-3)和0~5重量%的多官能团性单体聚合而成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在0℃以下;和10~50重量%(b),由10~100重量%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b-1)、0~90重量%的芳香族乙烯单体(b-2)、0~25重量%的氰化乙烯单体(b-3)以及0~20重量%的可与甲基丙烯酸烷基酯(b-1)、芳香族乙烯单体(b-2)和氰化乙烯单体(b-3)共聚的乙烯单体(b-4)所得的单体混合物;聚合而成,平均粒径在0.15μm以上;接枝共聚物(B),由50~90重量%的橡胶乳(a′)的固形成分50~100重量%的丁二烯和/或丙烯酸烷基酯(a′-1)、0~40重量%的芳香族乙烯单体(a′-2)、0~10重量%的可与丁二烯和/或丙烯酸烷基酯(a′-1)以及芳香族乙烯单体(a′-2)共聚的乙烯单体(a′-3)和0~5重量%的多官能团性单体聚合而成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在0℃以下;和10~50重量%的(b′)由10~100重量%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b′-1)、0~90重量%的芳香族乙烯单体(b′-2)、0~25重量%的氰化乙烯单体(b′-3)以及0~20重量%的可与甲基丙烯酸烷基酯(b′-1)、芳香族乙烯单体(b′-2)和氰化乙烯单体(b′-3)共聚的乙烯单体(b′-4)所得的单体混合物;聚合而成,平均粒径为0.05~0.13μm;以及氯乙烯类树脂(C),上述接枝共聚物(A)和接枝共聚物(B)的比例(接枝共聚物(A)/接枝共聚物(B)(重量比))为50/50~95/5,上述接枝共聚物(A)和接枝共聚物(B)的总量与氯乙烯类树脂(C)的比例(上述接枝共聚物(A)和接枝共聚物(B)的总量/氯乙烯类树脂(C)(重量比))为1/99~30/70。本专利技术的氯乙烯类树脂组合物正如上述所说的,为含有接枝共聚物A,由50~90重量%橡胶乳(a)的固形成分由50~100重量%的丁二烯和/或丙烯酸烷基酯(a-1)、0~40重量%的芳香族乙烯单体(a-2)、0~10重量%的可与丁二烯和/或丙烯酸烷基酯(a-1)以及芳香族乙烯单体(a-2)共聚的乙烯单体(a-3)和0~5重量%的多官能团性单体聚合而成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在0℃以下,和10~50重量%(b),由10~100重量%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b-1)、0~90重量%的芳香族乙烯单体(b-2)、0~25重量%的氰化乙烯单体(b-3)以及0~20重量%的可与甲基丙烯酸烷基酯(b-1)、芳香族乙烯单体(b-2)和氰化乙烯单体(b-3)共聚的乙烯单体(b-4)所得的的单体混合物;聚合而成,平均粒径在0.15μm以上;接枝共聚物(B),由50~90重量%的橡胶乳(a′)的固形成分50~100重量%的丁二烯和/或丙烯酸烷基酯(a′-1)、0~40重量%的芳香族乙烯单体(a′-2)、0~10重量%的可与丁二烯和/或丙烯酸烷基酯(a′-1)以及芳香族乙烯单体(a′-2)共聚的乙烯单体(a′-3)和0~5重量%的多官能团性单体聚合而成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在0℃以下;和10~50重量%的(b′)从10~100重量%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b′-1)、0~90重量%的芳香族乙烯单体(b′-2)、0~25重量%的氰化乙烯单体(b′-3)以及0~20重量%的可能和甲基丙烯酸烷基酯(b′-1)、芳香族乙烯单体(b′-2)和氰化乙烯单体(b′-3)共聚的乙烯单体(b′-4)所得的单体混合物;聚合而成,平均粒径为0.05~0.13μm;以及氯乙烯类树脂(C)的氯乙烯类树脂组合物,上述接枝共聚物(A)和接枝共聚物(B)的比例(接枝共聚物(A)/接枝共聚物(B)(重量比))为50/50~95/5,上述接枝共聚物(A)和接枝共聚物(B)的总量与氯乙烯类树脂(C)的比例(上述接枝共聚物(A)和接枝共聚物(B)的总量/氯乙烯类数脂(C)(重量比))为1/99~30/70。本专利技术的最大特征之一就是用了具有特定不同平均粒径的两种接枝共聚物,充分发挥从吸收能量起了重要作用细裂纹(クレ-ズ)和剪切屈服的方面来看,可以认为是在落锤冲击强度和查拜冲击强度两方面良好平衡的组合物。本专利技术所用的接枝共聚物(A)是由玻璃化转变温度在0℃以下的橡胶乳(a)和单体混合物(b)聚合而成的。上述橡胶乳(a)是将丁二烯和/或丙烯酸烷基酯(a-1)、有时还有芳香族乙烯单体(a-2)、可与丁二烯和/或丙烯酸烷基酯(a-1)以及芳香族乙烯单体(a-2)共聚的乙烯单体(a-3)(下面称为乙烯单体(a-3)),以及多官能团性单体(a-4)通过乳化聚合而成的。作为上述丁二烯,通常用1,3-丁二烯。上述丙烯酸烷基酯为使从本专利技术的氯乙烯类树脂组合物最终所得的模塑体的耐风化性不降低的物质。作为上述丙烯酸烷基酯的代表例,例如有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等的具碳数1~5的烷基的丙烯酸烷基酯,这些物质可以单独也可2种或以上混合使用。为了使最终所的模塑体的耐冲击性充分增加,丁二烯和/或丙烯酸烷基酯(a-1)的用量为得到橡胶乳(a)时的聚合成分总量的50~100重量%。上述芳香族乙烯单体(a-2)是为了调节接枝共聚物的折射率和所用的氯乙烯类树脂(c)的折射率的差,使之变小而用的成分,它也起到使由本专利技术的氯乙烯类树脂组合物最终得到的模塑体的透明性增加的作用。作为上述芳香族乙烯单体(a-2)的代表例,例如有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等,这些物质可以单独或2种或以上混合使用。芳香族乙烯单体(a-2)的用量相对于上述丁二烯和/或丙烯酸烷基酯(a-1)的用量少,为了使所望橡胶乳(a)难于得到的可能性变小,应是得到橡胶乳时聚合成分总量的0~40重量%。上述乙烯单体(a-3)是为了对接枝共聚物(A)和氯乙烯类树脂(C)等进行各种微调节而用的成分。作为上述乙烯单体(a-3)的代表例,例如有丙烯腈、甲基丙烯腈等氰化乙烯单体,这些物质可以单独或2种以上混合使用。乙烯单体(a-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氯乙烯类树脂组合物,含有 接枝共聚物A,由:50~90重量%橡胶乳(a)的固形成分:由50~100重量%的丁二烯和/或丙烯酸烷基酯(a-1)、0~40重量%的芳香族乙烯单体(a-2)、0~10重量%的可与丁二烯和/或丙烯酸烷基酯(a-1)以及芳香族乙烯单体(a-2)共聚的乙烯单体(a-3)和0~5重量%的多官能团性单体聚合而成、玻璃化转变温度在0℃以下;和10~50重量%(b):由10~100重量%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b-1)、0~90重量%的芳香族乙烯单体(b-2)、0~25重量%的氰化乙烯单体(b-3)以及0~20重量%的可与甲基丙烯酸烷基酯(b-1)、芳香族乙烯单体(b-2)和氰化乙烯单体(b-3)共聚的乙烯单体(b-4)所得的单体混合物;聚合而成,平均粒径在0.15μm以上; 接枝共聚物(B),由50~90重量%的橡胶乳(a′)的固形成分:50~100重量%的丁二烯和/或丙烯酸烷基酯(a′-1)、0~40重量%的芳香族乙烯单体(a′-2)、0~10重量%的可与丁二烯和/或丙烯酸烷基酯(a′-1)以及芳香族乙烯单体(a′-2)共聚的乙烯单体(a′-3)和0~5重量%的多官能团性单体聚合而成,玻璃化转变温度在0℃以下;和10~50重量%的(b′):由10~100重量%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b′-1)、0~90重量%的芳香族乙烯单体(b′-2)、0~25重量%的氰化乙烯单体(b′-3)以及0~20重量%的可与甲基丙烯酸烷基酯(b′-1)、芳香族乙烯单体(b′-2)和氰化乙烯单体(b′-3)共聚的乙烯单体(b′-4)所得的单体混合物;聚合而成,平均粒径为0.05~0.13μm; 以及氯乙烯类树脂(C), 上述接枝共聚物(A)和接枝共聚物(B)的比例-接枝共聚物(A)/接枝共聚物(B),重量比-为50/50~95/5,上述接枝共聚物(A)和接枝共聚物(B)的总量与氯乙烯类树脂(C)的比例-接枝共聚物(A)和接枝共聚物(B)的总量/氯乙烯类树脂(C),重量比-为1/99~30/70。...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木彰矢内信一由井孝治西村理一武贞健太郎
申请(专利权)人:钟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