铰接式自卸车驾驶室用安全骨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22066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19 06: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铰接式自卸车驾驶室用安全骨架结构,其特征是,包括顶部前横梁、A柱、顶部纵梁、顶部中横梁、B柱、C柱、底部纵梁、底部后横梁、底部中横梁、底部前横梁和顶部后横梁;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的驾驶室安全骨架结构具备更高的强度和刚度,同时兼具变形吸能作用,可更好地防止车辆在意外滚翻过程中,骨架钢梁断裂或变形过大侵入DLV区域对驾乘人员带来的致命性伤害;顶部的高强钢板以及所构建的顶部圈梁结构可起到落物防护作用,可有效避免土石方物料侵入DLV区域对驾乘人员带来的致命性伤害,起到落物防护作用。翻转支座的设计安装可实现驾驶室的翻转,提升了整机维修便捷性。

Safety skeleton structure for driving cab of articulated dumper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articulated dump truck cab safety frame structur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in that the top of the front beam, including the A column, the top beam, the top beam, B column, C column, bottom beam, bottom beam, bottom beam, bottom beam and the top beam; beneficial effect according to the invention: the cockpit security framework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structure with higher strength and stiffness, both deformation and energy absorption effect, can better prevent the vehicle accident in the rollover process, the steel skeleton fracture or deformation of intrusive DLV region brings to the occupants of the fatal injuries at the top of the high strength steel plate; and at the top of the ring beam structure can play a falling object protective effect,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invasion of DLV region of earthwork material drivers brought fatal injury to falling object protective effect. The design and installation of the overturn support can realize the turning of the cab and improve the convenience of the whole machine maintena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铰接式自卸车驾驶室用安全骨架结构,属于矿山机械设备

技术介绍
铰接式矿用自卸车具有载重量大、工作效率高、环境适应性强的优点,广泛应用于矿山、水利、港口等重大基建项目。由于铰接式自卸车经常工作在极其恶劣的工况下,导致翻车事故时有发生,这就要求司机室在车辆意外滚翻状况下,能够对驾乘人员提供足够的防护,保障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目前市场上运行的铰接式矿用自卸车基本被国外企业所垄断,国内铰接式自卸车产品尚处于研发试验阶段,唯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才能立足于市场,与国外垄断企业同台竞技。FOPS/ROPS驾驶室作为整机安全性能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着驾乘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有鉴于此,开发出一种抗冲击性强、安全性好的铰接式矿用自卸车驾驶室骨架成为一种必然。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铰接式自卸车驾驶室用安全骨架结构,提供一种结构稳固的驾驶室骨架。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铰接式自卸车铰接式自卸车驾驶室用安全骨架结构结构,其特征是,包括顶部前横梁、A柱、顶部纵梁、顶部中横梁、B柱、C柱、底部纵梁、底部后横梁、底部中横梁、底部前横梁和顶部后横梁;所述顶部前横梁、A柱和底部前横梁形成前圈梁部;所述A柱的两端分别连接顶部前横梁和底部前横梁;所述顶部中横梁、B柱和底部中横梁形成中圈梁部;所述B柱的两端分别连接顶部中横梁和底部中横梁;所述顶部后横梁、C柱和底部后横梁形成后圈梁部;所述C柱的两端分别连接顶部后横梁和底部后横梁;所述顶部前横梁、顶部纵梁、顶部中横梁和顶部后横梁形成顶部圈梁部;所述顶部圈梁部上设置有顶板;所述底部前横梁、底部纵梁、底部中横梁和底部后横梁形成底部圈梁部;所述底部圈梁部上设置有底板;所述前圈梁部、中圈梁部和后圈梁部、底部圈梁部和顶部圈梁部组成箱型骨架结构,前圈梁部所在面记为箱型骨架结构的前面,顶部圈梁部所在面记为箱型骨架结构的顶面;所述箱型骨架结构的两个侧面上、背面和顶面上均设置有蒙皮;所述箱型骨架结构中焊接处均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两端设置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的外沿均与箱型骨架结构焊接。进一步地,所述前圈梁部还包括前横梁;所述前横梁的两端分别与A柱的中部连接。进一步地,位于同侧的所述A柱和B柱之间还设置有侧前纵梁。进一步地,位于同侧的所述C柱和B柱之间还设置有侧后纵梁。进一步地,所述后圈梁部还包括后横梁;所述后横梁的两端分别与C柱的中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后横梁与底部后横梁之间还设置有后立柱。进一步地,所述顶部圈梁部还包括顶部中前横梁和顶部中后横梁;所述顶部中前横梁位于顶部前横梁和顶部中横梁之间;所述顶部中后横梁位于顶部后横梁和顶部中横梁之间。进一步地,所述顶部中前横梁和顶部中后横梁均与顶部中横梁平行。进一步地,所述底板的一侧上设置有安装座,另一侧设置有翻转支座。进一步地,所述加强筋上还设置有小孔;所述小孔至少有一个。本专利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涉及的驾驶室安全骨架结构具备更高的强度和刚度,同时兼具变形吸能作用,可更好地防止车辆在意外滚翻过程中,骨架钢梁断裂或变形过大侵入DLV区域对驾乘人员带来的致命性伤害;顶部的高强钢板以及所构建的顶部圈梁结构可起到落物防护作用,可有效避免土石方物料侵入DLV区域对驾乘人员带来的致命性伤害,起到落物防护作用。翻转支座的设计安装可实现驾驶室的翻转,提升了整机维修便捷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装置的骨架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另一角度示意图;图3是本装置的外观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加强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1-顶部前横梁,2-A柱,3-顶部纵梁,4-顶部中前横梁,5-顶部中横梁,6-B柱,7、16、17、21、22、24、26、27-加强筋,8-顶部中后横梁,9-C柱,10、19-侧后纵梁,11、13-底部纵梁,12-底部后横梁,14-底部中横梁,15-底部前横梁,18-前横梁,20-侧前纵梁,23-后立柱,25-后横梁,28-顶部后横梁,29、33、35-蒙皮,30-安装座,31-底板,32-顶板,34-翻转支座,35-折弯部,36-小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铰接式自卸车铰接式自卸车驾驶室用安全骨架结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顶部前横梁1、A柱2、顶部纵梁3、顶部中横梁5、B柱6、C柱9、底部纵梁、底部后横梁12、底部中横梁14、底部前横梁15和顶部后横梁28。为了便于对本结构的理解,对结构进行区域划分:顶部前横梁1、A柱2和底部前横梁15形成前圈梁部,A柱2的两端分别连接顶部前横梁1和底部前横梁15。前圈梁部还包括前横梁,前横梁的两端分别与A柱2的中部连接。顶部中横梁5、B柱6和底部中横梁14形成中圈梁部,B柱6的两端分别连接顶部中横梁5和底部中横梁14。顶部后横梁28、C柱9和底部后横梁12形成后圈梁部,C柱9的两端分别连接顶部后横梁28和底部后横梁12。后圈梁部还包括后横梁,后横梁的两端分别与C柱9的中部连接。后横梁与底部后横梁12之间还设置有后立柱23。顶部前横梁1、顶部纵梁3、顶部中横梁5和顶部后横梁28形成顶部圈梁部,顶部圈梁部上设置有顶板。顶部圈梁部还包括顶部中前横梁4和顶部中后横梁8。顶部中前横梁4位于顶部前横梁1和顶部中横梁5之间,顶部中后横梁8位于顶部后横梁28和顶部中横梁5之间。顶部中前横梁4和顶部中后横梁8均与顶部中横梁5平行。底部前横梁15、底部纵梁、底部中横梁14和底部后横梁12形成底部圈梁部,底部圈梁部上设置有底板。前圈梁部、中圈梁部和后圈梁部、底部圈梁部和顶部圈梁部组成箱型骨架结构,前圈梁部所在面记为箱型骨架结构的前面,顶部圈梁部所在面记为箱型骨架结构的顶面。箱型骨架结构的两个侧面上、背面和顶面上均设置有蒙皮。箱型骨架结构中焊接处均设置有加强筋。为了进一步稳固本结构,位于同侧的所述A柱2和B柱6之间还设置有侧前纵梁20,位于同侧的所述C柱9和B柱6之间还设置有侧后纵梁。底板的一侧上设置有安装座30,另一侧设置有翻转支座34,共同构建了驾驶室骨架的安装结构,可实现驾驶室的侧向翻转。本实施例中,加强筋的两端设置有折弯部,如图5所示,折弯部的外沿均与箱型骨架结构焊接,相当于将折弯部周圈三面与骨架均焊接,这样的结构,增加了焊缝长度,现有技术中,是没有折弯部这个部位的,仅仅是将加强筋的两端与骨架焊接,焊接处为加强筋端部与骨架的交接处,不仅焊缝长度小,而且由于焊缝位于加强筋端部与骨架的交接处,处于一个结构突然变化的位置,随着时间的增长,焊缝氧化后,容易脱落,而采用本结构除了焊缝长度提高之外,也避免了焊缝位于结构突变处,有效地提高了结构的强度,提升可靠性。此外,加强筋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小孔,小孔作为变形吸能孔,在意外翻滚状况下,能够用助于加强筋的变形。加强筋采用高韧性的吸能板材折弯成型,加强筋的特殊折边大大增加了焊缝的长度,同时将结构突变处与板材折弯处错开,最大限度的保证了焊缝的可靠性。骨架采用2个垂直固定支座和2个侧向翻转支座34布置形式,在保障连接强度的同时可实现驾驶室的翻转,便于日常维护与保养。A柱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铰接式自卸车驾驶室用安全骨架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铰接式自卸车驾驶室用安全骨架结构,其特征是,包括顶部前横梁、A柱、顶部纵梁、顶部中横梁、B柱、C柱、底部纵梁、底部后横梁、底部中横梁、底部前横梁和顶部后横梁;所述顶部前横梁、A柱和底部前横梁形成前圈梁部;所述A柱的两端分别连接顶部前横梁和底部前横梁;所述顶部中横梁、B柱和底部中横梁形成中圈梁部;所述B柱的两端分别连接顶部中横梁和底部中横梁;所述顶部后横梁、C柱和底部后横梁形成后圈梁部;所述C柱的两端分别连接顶部后横梁和底部后横梁;所述顶部前横梁、顶部纵梁、顶部中横梁和顶部后横梁形成顶部圈梁部;所述顶部圈梁部上设置有顶板;所述底部前横梁、底部纵梁、底部中横梁和底部后横梁形成底部圈梁部;所述底部圈梁部上设置有底板;所述前圈梁部、中圈梁部和后圈梁部、底部圈梁部和顶部圈梁部组成箱型骨架结构,前圈梁部所在面记为箱型骨架结构的前面,顶部圈梁部所在面记为箱型骨架结构的顶面;所述箱型骨架结构的两个侧面上、背面和顶面上均设置有蒙皮;所述箱型骨架结构中焊接处均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两端设置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的外沿均与箱型骨架结构焊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铰接式自卸车驾驶室用安全骨架结构,其特征是,包括顶部前横梁、A柱、顶部纵梁、顶部中横梁、B柱、C柱、底部纵梁、底部后横梁、底部中横梁、底部前横梁和顶部后横梁;所述顶部前横梁、A柱和底部前横梁形成前圈梁部;所述A柱的两端分别连接顶部前横梁和底部前横梁;所述顶部中横梁、B柱和底部中横梁形成中圈梁部;所述B柱的两端分别连接顶部中横梁和底部中横梁;所述顶部后横梁、C柱和底部后横梁形成后圈梁部;所述C柱的两端分别连接顶部后横梁和底部后横梁;所述顶部前横梁、顶部纵梁、顶部中横梁和顶部后横梁形成顶部圈梁部;所述顶部圈梁部上设置有顶板;所述底部前横梁、底部纵梁、底部中横梁和底部后横梁形成底部圈梁部;所述底部圈梁部上设置有底板;所述前圈梁部、中圈梁部和后圈梁部、底部圈梁部和顶部圈梁部组成箱型骨架结构,前圈梁部所在面记为箱型骨架结构的前面,顶部圈梁部所在面记为箱型骨架结构的顶面;所述箱型骨架结构的两个侧面上、背面和顶面上均设置有蒙皮;所述箱型骨架结构中焊接处均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两端设置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的外沿均与箱型骨架结构焊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铰接式自卸车驾驶室用安全骨架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前圈梁部还包括前横梁;所述前横梁的两端分别与A柱的中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道明张杰山董磊孟庆勇秦红义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徐工矿山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