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13462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即使耐冲击性改良剂的混合量少,耐候性也不降低、且具有高的耐冲击性的新型热塑性树脂组合物。该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含有100重量份(a)热塑性树脂、0.5~20重量份的(b)耐冲击性改良剂,该耐冲击性改良剂(b)含有(b-1)至少1种以上的(甲基)丙烯酸酯系软质聚合物相和在最外部具有硬质聚合物相的接枝共聚物、(b-2)具有形成物理凝胶的性质的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和(b-3)凝胶化剂,其中,(b-2)具有形成物理凝胶性质的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的含量相对于100重量份接枝共聚物(b-1)为0.01~3.0重量份,接枝共聚物(b-1)中最外部的硬质聚合物相的比例为0.5~10重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耐候性、耐冲击性优良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技术介绍
为了改善热塑性树脂的耐冲击性,目前广泛利用添加由乳液聚合法或悬浊聚合法获得的接枝共聚物。例如在氯乙烯系树脂的情况下,公知的有配合二烯系或丙烯酸酯系的接枝共聚物(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但是,在热塑性树脂中配合使用二烯系接枝共聚物时,可以改善耐冲击性,但是因为耐候性差,制造的成形制品在室外使用时,有耐冲击性显著降低的缺点。因此,作为屋外用耐冲击性改良剂,为了改善二烯系的耐候性并且赋予耐冲击性,提出了以(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作主体的接枝共聚物(例如,参见专利文献2)。一般的,因为(甲基)丙烯酸酯系的橡胶与二烯系橡胶相比的耐冲击性改善效果小,因此在热塑性树脂中的混合量必须多。但是,在改善热塑性树脂的耐冲击性的领域,作为耐冲击性改良剂的接枝共聚物的配合量要尽可能地少,但是从期望品质方面或成本方面,为了对其进行改善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在进行(例如,参见专利文献3~5)。通过接枝共聚物改善热塑性树脂的耐冲击性效果的方法公知的有各种方法,但是其中降低接枝共聚物中软质聚合物相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或者提高接枝共聚物中的软质聚合物相的重量比等,提高接枝共聚物中软质成分的质和量的方法其目的效果都是公知的。特别的,接枝共聚物中软质成分的重量比在90重量%以上,认为是能赋予高度耐冲击性的有效方法。但是,使用上述方法时因为粒子本身有粘性,在从乳液聚合胶乳或悬浊聚合浆料中回收接枝共聚物的粒子时引起粗大化或块状化。在热塑性树脂中配合这样的树脂,得不到充分的耐冲击性改良效果,进而是成形制品的外观不良的原因。这认为是因为容易粗大化或块状化的耐冲击性改良剂在配合到热塑性树脂中的混合时不能均匀混合,进而在热塑性树脂中配合加工粗大化或块状化的耐冲击性改良剂时不能充分分散,这种分散不良的现象可以通过电子显微镜来观察成形制品来确认。因此,例如,一般在氯乙烯系树脂时在配合耐冲击性改良剂加工前通过筛子等实施除去粗大化或块状化的粒子的步骤。因此,产业上利用预先除去粗大粒子的耐冲击性改良剂制品,在耐冲击性改良剂制造时尽可能减少粗大粒子的量从成本方面考虑也是有利的,因此必须限制接枝共聚物中软质聚合物相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或接枝共聚物中软质聚合物相的重量比。另一方面,作为以粘性小的树脂粉末回收粘性橡胶状高分子胶乳的方法,公知的有在橡胶胶乳中添加分子中具有羧基和/或羟基的高分子量聚阴离子,在含有至少一种碱土类金属的水溶液中滴下该混合胶乳的方法(例如,参见专利文献6)。但是该方法中,记载了相对于100重量份橡胶胶乳中的橡胶固体成分,必须添加至少2~8重量份高分子量的聚阴离子,优选添加4~6重量份的高分子量的聚阴离子,才能抑制回收的树脂粉末的粘性。通常相对于高分子胶乳添加4重量份以上的异物(即此时为高分子量聚阴离子)时,容易设想会降低出于各种目的使用的回收聚合物组合物本身具有的品质。特别是,在要赋予热塑性树脂等耐冲击性的目的下,在期望尽可能削减配合量的接枝共聚物的场合,难以避免耐冲击性赋予效果等品质降低,因此难以称为满足要求的方法。并且,作为从胶乳中回收维卡软化温度低的柔性树脂的方法,公开的有添加表面活性剂抑制粗大化的技术(例如参见专利文献7)。但是该方法中因为能回收的树脂的最外部硬质聚合物相的比例限制在10重量%以上,耐冲击性改良的效果有限。进而,为了获得软质聚合物相重量比高、粉末流动性好的耐冲击性改良剂,公开了控制最内层聚合物特定的单体组成,和限制耐冲击性改良剂的粒径在特定范围的技术(例如参见专利文献8)。但是该方法中,虽然能提高软质聚合物相的重量比,但软质聚合物相的组成有限制,不能期待显著的耐冲击性改良效果,还有耐冲击性改良剂的粒径有限制,不能避免耐冲击性以外的品质降低等问题。例如,接枝聚合物的粒径大,公知的会引起成形体表面光泽为代表的物性降低。并且,热塑性树脂中耐冲击性改良剂的粒径大时虽然有应力集中度的增大效果,但同时由于粒子间距离变长,会引起应力集中度的降低,特别是,在耐冲击性改良剂的配合份数少时,粒子间距离变长的影响变大,会有得不到充分的耐冲击性改良效果的问题。换句话说,目前的现状是还期待继续开发一种高水平满足耐冲击性提高和因耐冲击性改良剂的添加不会引起品质降低或成本上升这两个相反物性要求的热塑性树脂。专利文献1特公昭39-19035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公昭51-28117号公报专利文献3特公昭42-22541号公报专利文献4特开平2-1763号公报专利文献5特开平8-100095号公报专利文献6特开昭52-37987号公报专利文献7特开平8-217817号公报专利文献8韩国专利公开公报第2004-6276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在耐冲击性改良剂的配合量少时也会有耐候性不降低,且能显示高的耐冲击性。解决课题的手段鉴于上述现状,本专利技术人为了获得维持耐冲击性以外的品质,并且显著高的改善耐冲击性效果,经过反复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中配合含有特定的接枝共聚物(b-1)、具有形成物理凝胶性质的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b-2)和凝胶化剂(b-3)的耐冲击性改良剂时,即使耐冲击性改良剂的配合量少,也不会降低耐候性,且能显示高的耐冲击性,从而完成了本专利技术。即,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含有100重量份(a)热塑性树脂、0.5~20重量份的(b)耐冲击性改良剂,所述耐冲击性改良剂(b)含有(b-1)具有至少1种以上的(甲基)丙烯酸酯系软质聚合物相和在最外部具有硬质聚合物相的接枝共聚物、(b-2)具有形成物理凝胶性质的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和(b-3)凝胶化剂,其特征在于,(b-2)具有形成物理凝胶性质的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的含量相对于100重量份接枝共聚物(b-1)为0.01~3.0重量份,接枝共聚物(b-1)中最外部的硬质聚合物相的比例为0.5~10重量%。另外,本专利技术中的(甲基)丙烯酸类,没有特别说明,是指丙烯酸类和/或甲基丙烯酸类。优选的实施方式涉及上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上述接枝共聚物(b-1)在内层具有(甲基)丙烯酸酯系软质聚合物相,在外层具有硬质聚合物相。优选的实施方式涉及上述任一项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上述接枝共聚物(b-1)在最内层具有硬质聚合物相,在中间层具有(甲基)丙烯酸酯系软质聚合物相,在最外层具有硬质聚合物相。优选的实施方式涉及上述任一项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上述接枝共聚物(b-1)中软质聚合物相,是50~100重量%的(甲基)丙烯酸酯,0~40重量%的芳香族乙烯基单体,0~10重量%的能与(甲基)丙烯酸酯和芳香族乙烯基单体共聚合的乙烯基单体,0.2~5重量%多官能性单体进行聚合形成的体积平均粒径为0.01~1.0μm、玻璃化转变温度低于20℃的软质聚合物相。优选的实施方式涉及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上述接枝共聚物(b-1)中的软质聚合物相是将50~100重量%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0~40重量%的芳香族乙烯基单体、0~10重量%的能和(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和芳香族乙烯基单体共聚的乙烯基单体和0.2~5重量%的多官能性单体进行聚合形成的体积平均粒径为0.0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含有100重量份的(a)热塑性树脂、0.5~20重量份的(b)耐冲击性改良剂,所述耐冲击性改良剂(b)含有(b-1)具有至少1种以上的(甲基)丙烯酸酯系软质聚合物相和在最外部具有硬质聚合物相的接枝共聚物、(b-2)具有形成物理凝胶性质的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和(b-3)凝胶化剂,其中,(b-2)具有形成物理凝胶性质的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的含量相对于100重量份接枝共聚物(b-1)为0.01~3.0重量份,接枝共聚物(b-1)中的最外部的硬质聚合物相的比例为0.5~10重量%。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寺田彻本乡伸也山田浩嗣植田贵志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钟化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