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震自动限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096980 阅读:2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9 20: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隔震自动限位系统,包括:安装于隔震层楼板下端面、用于形成磁场的永磁装置,以及安装于隔震层底板上端面、用于产生感应磁场的生磁装置,且所述永磁装置与生磁装置相对设置,此外,还进一步设置供电装置,为生磁装置提供电能,以增强生磁装置所产生的感应磁场的强度。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隔震自动限位系统,利用磁场特性以实现减震限位的目的,且无需外接供电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隔震自动限位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减震技术,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隔震自动限位系统。
技术介绍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对社会生活也会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但是,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准确预测地震的到来,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震也是无法预测的。因此,做好地震的防御工作尤为重要,通过提高人口密集区域建筑,以及核电、水利大坝等重要工程结构的抗震安全性,以尽可能减小地震灾害的影响。目前的减震技术,根据减震的原理,可分为耗能减震、消能减震、冲击减震、吸振减震和主动控制减震。近来,也有在地震恢复的过程中利用磁场的特性以复位的技术。如公开号为CN105821910A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基于电磁感应空间定位的强震可复位隔震垫装置及使用方法。参见图1所示,该装置通过逐次给导电金属棒通直流电产生磁场,利用电磁感应空间定位技术确定感应接收器的位置,依据变形前后位置变化推算出强震可复位隔震垫的具体变形情况。但是,利用磁场特性以达到减震限位的研究还较少,而通常的减震技术都涉及到直接或通过其他有形介质的碰撞以达到限制隔震层相对位移的目的。尤其是在水平方向上,地震的破坏作用尤为明显,直接碰撞会造成实体结构的损伤,同时,减震时作用力的大小的调节范围较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隔震自动限位系统,以解决减震过程的直接限位过程中结构损伤、作用力调节范围窄的技术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隔震自动限位系统,包括:安装于隔震层楼板下端面、用于形成磁场的永磁装置,以及安装于隔震层底板上端面、用于产生感应磁场的生磁装置,且所述永磁装置与生磁装置相对设置。进一步地,所述永磁装置包括:一端开口的第一防护装置,所述开口朝向所述生磁装置,所述第一防护装置具有中空内腔,所述中空内腔内的底部螺接有第一U型磁铁,所述第一U型磁铁的磁极朝向所述生磁装置。进一步地,所述生磁装置包括:具空腔的第二防护装置,所述空腔内设置缠绕有第一线圈的U型铁块,所述U型铁块的端部与所述第一U型磁铁的磁极相对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生磁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空腔外侧的切割装置,所述切割装置包括垂直螺接于所述第二防护装置外端面的两根保护管,所述保护管内设置第一导线;所述两根保护管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且长度相同,且其另一端通过切割线相连,所述切割线用于切割所述第一U型磁铁的磁场以产生感应电流,所述切割线通过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一线圈相连。进一步地,所述切割线包括:外管,所述外管内设置至少一个网格,所述网格内放置导电线圈,所述导电线圈沿所述外管的长度方向设置。进一步地,还设置有为所述生磁装置提供电能的供电装置,所述供电装置包括具有内腔的第三防护装置,所述第三防护装置的下端安装于所述隔震层底板上,所述内腔内相对设置有间隔一定距离的第二U型磁铁和第三U型磁铁,所述第二U型磁铁和第三U型磁铁的磁极的极性相反,且所述第二U型磁铁平行于所述U型铁块。进一步地,所述第二U型磁铁和第三U型磁铁之间水平设置有用于切割所述第二U型磁铁和第三U型磁铁的磁场以产生第二感应电流的双向切割装置,所述双向切割装置上设置有两根连杆,所述连杆向上穿过所述第三防护装置并铰接于所述隔震层楼板上。进一步地,所述双向切割装置包括:呈环形的线圈保护管,所述两根连杆分别设置于所述线圈保护管的两侧,且所述连杆位于所述第二U型磁铁和第三U型磁铁之间,所述线圈保护管内相对设置有第二线圈和第三线圈,所述第二线圈和第三线圈分别通过设置于所述连杆内的第二导线与所述生磁装置相连。进一步地,至少对应设置一组所述永磁装置和生磁装置;或者,至少对应设置一组所述永磁装置、生磁装置和供电装置。进一步地,所述隔震层楼板与所述隔震层底板之间至少设置一个隔震橡胶支座。本申请提出的一种隔震自动限位系统,其有益效果主要如下:(1)与永磁装置对应设置的生磁装置,通过地震过程中二者水平方向的相互位移产生感应电流,进而产生感应磁场,以与永磁装置的磁场相互作用而达到限位目的;在限位过程中,不必由外界额外提供电能、不会发生实体结构的直接碰撞过程;更进一步,在限位过程中,感应磁场强度随地震强度和限位过程的变化而自动调节,能够更好的达到限位目的;(2)供电装置的设置,进一步增强生磁装置所产生的感应磁场的强度,同时,供电装置的电源供应也是基于地震过程中相对位移而产生的,而无需外接电源供应。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基于电磁感应空间定位的强震可复位隔震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隔震自动限位系统的永磁装置和生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隔震自动限位系统的支撑柱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隔震自动限位系统的切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隔震自动限位系统的切割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隔震自动限位系统的供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隔震自动限位系统的双向切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隔震自动限位系统的永磁装置、生磁装置、挡土墙体和隔震层边缘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隔震自动限位系统的平面布置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参见图2所示,一种隔震自动限位系统,包括永磁装置和生磁装置,永磁装置和生磁装置均安装在隔震层。隔震层包括隔震层底板15和隔震层楼板14,隔震层底板15位于下方位置,隔震层楼板14与隔震层底板15正相对,且位于隔震层底板15的正上方。永磁装置和生磁装置即安装在隔震层底板15和隔震层楼板14之间,永磁装置安装于隔震层楼板14的下端面,能够形成持续存在的磁场,当发生地震,隔震层楼板14产生水平移动时,永磁装置能够随隔震层楼板14一起在水平方向移动;生磁装置安装于隔震层底板15的上端面,用于产生感应磁场,在地震中,生磁装置固定于隔震层底板15上,位置会相对稳定。永磁装置和生磁装置相对设置,以使永磁装置的磁极与生磁装置的磁极相对设置。在地震中,当永磁装置随隔震层楼板14在水平方向产生位移时,能够使生磁装置产生感应磁场。生磁装置所产生的感应磁场,与永磁装置形成的磁场,二者相互作用,以形成限制隔震层楼板14位移的作用。地震中,当永磁装置随隔震层楼板14向靠近生磁装置的方向发生位移时,生磁装置产生一个感应磁场,该感应磁场的磁极的极性与相对应的永磁装置的磁极的极性相同。由于磁场的特性,生磁装置所产生的感应磁场与永磁装置形成的磁场之间会发生相互排斥作用,以阻碍永磁装置继续向生磁装置的方向移动位置,以达到限位的目的。地震中,当永磁装置随隔震层楼板14向远离生磁装置的方向发生位移时,生磁装置也会产生一个感应磁场,该感应磁场的磁极的极性与相对的永磁装置的磁极的极性相反。由于磁场的特性,此时,生磁装置所产生的感应磁场与永磁装置形成的磁场之间会发生相互吸引的作用,以阻碍永磁装置继续向远离生磁装置的方向移动位置,以达到限位的目的。采用一个能够持续形成磁场的永磁装置和与该永磁装置对应的生磁装置,并且,在地震中,随着永磁装置发生位移方向的不同,生磁装置对应的产生相应的感应磁场,以使永磁装置与生磁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隔震自动限位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隔震自动限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于隔震层楼板(14)下端面、用于形成磁场的永磁装置,以及安装于隔震层底板(15)上端面、用于产生感应磁场的生磁装置,且所述永磁装置与生磁装置相对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隔震自动限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于隔震层楼板(14)下端面、用于形成磁场的永磁装置,以及安装于隔震层底板(15)上端面、用于产生感应磁场的生磁装置,且所述永磁装置与生磁装置相对设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隔震自动限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装置包括:一端开口的第一防护装置(2),所述开口朝向所述生磁装置,所述第一防护装置(2)具有中空内腔,所述中空内腔内的底部螺接有第一U型磁铁(1),所述第一U型磁铁(1)的磁极朝向所述生磁装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隔震自动限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磁装置包括:具空腔的第二防护装置(8),所述空腔内设置缠绕有第一线圈(7)的U型铁块(6),所述U型铁块(6)的端部与所述第一U型磁铁(1)的磁极相对设置。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隔震自动限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磁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空腔外侧的切割装置(10),所述切割装置(10)包括垂直螺接于所述第二防护装置(8)外端面的两根保护管(10c),所述保护管(10c)内设置第一导线(10d);所述两根保护管(10c)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且长度相同,且其另一端通过切割线(10e)相连,所述切割线(10e)用于切割所述第一U型磁铁(1)的磁场以产生感应电流,所述切割线(10e)通过所述第一导线(10d)与所述第一线圈(7)相连。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隔震自动限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线(10e)包括:外管(10b),所述外管(10b)内设置至少一个网格,所述网格内放置导电线圈(10a),所述导电线圈(10a)沿所述外管(10b)的长度方向设置。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隔震自动限位系统,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红凯韩淼陈璠蒋金卫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建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