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尼装置和转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092450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9 18: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阻尼装置和转向装置。阻尼装置包括轴、大直径部壳体和冲击吸收构件。当大直径部不对凸缘部施加冲击力时,弹性体设置成在壳体的内周表面和筒形部的外周表面中的一者处具有间隙,并且当大直径部对凸缘部施加冲击力时,弹性体沿轴向方向变形并且变形成与壳体的内周表面、限制表面、筒形部的外周表面以及凸缘部都接触。冲击接受构件相对于壳体的相对运动通过变形的弹性体被限制并且冲击接受构件保持与壳体的非接触状态。

Damping device and steering device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damping device and a steering device. The damping device includes a shaft, a large diameter portion, a housing, and an impact absorbing member. When the large diameter portion of the flange portion not exert impulse force, the elastic body is arranged in a shell and an inner peripheral surface of the cylindrical portion of the outer peripheral surface of the office with a gap, and when the large diameter portion of the applied impact force on the flange part, the elastic body along the axial direction and the deformation of the shell formation and change within the limits of peripheral surface, surface, cylindrical portion of the outer peripheral surface of the flange part and contact. The relative motion of the impact receiving member relative to the housing is limited by the deformed elastomer and the shock receiving member remains in a non contact state with the hous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阻尼装置和转向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阻尼装置和使用该阻尼装置的转向装置。
技术介绍
车辆用的转向装置通过使经由拉杆连接至车轮的齿条轴在轴向方向上的往复移动而改变转向轮(轮胎)的方向。齿条轴以可滑动的方式容置在壳体中。齿条轴构造成使得齿条轴的往复运动范围在达到往复运动范围的极限时通过在齿条轴的端部处形成的大直径部与壳体的碰撞而在物理上被限制。更详细地,伴随着车辆的驾驶员对方向盘的操作,输入了使齿条轴在轴向方向上移动的力(正向力)。反之亦然,例如由于转向轮的行驶到路边石上的操作,输入了从转向轮朝向齿条轴的过大力。这样的过大的力使齿条轴沿轴向方向移动(反向力)。伴随着正向力或反向力的输入,当齿条轴在轴向方向上移动直到其与壳体碰撞为止时,发生所谓的“端部抵接”。在转向装置中,阻尼装置设置在端部抵接部处以吸收或抑制在端部抵接操作时产生的冲击。作为阻尼装置的已知装置包括具有大直径部的齿条轴、壳体和冲击吸收构件,齿条轴插入穿过壳体并且能够沿轴向方向以相对可滑动的方式移动但壳体限制齿条轴的大直径部的轴向运动,冲击吸收构件插入齿条轴的轴部中并且在轴线方向上设置在大直径部的端面与壳体之间。根据专利文献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阻尼装置和转向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阻尼装置,包括:轴,所述轴具有轴部和大直径部;壳体,所述壳体形成为筒形并且所述轴插入穿过所述壳体以能够在轴向方向上以相对可滑动的方式移动,所述壳体设置有在所述轴向方向上面向所述大直径部的端面的限制表面;以及冲击吸收构件,所述冲击吸收构件插在所述轴部上并且在所述轴向方向上设置在所述大直径部的端面与所述限制表面之间,其中,所述冲击吸收构件包括:冲击接受构件,所述冲击接受构件包括筒形部和凸缘部,所述筒形部面向所述壳体的内周表面,所述凸缘部从所述筒形部沿径向方向向外延伸并且面向所述限制表面,并且所述凸缘部能够与所述大直径部相接触;以及弹性体,所述弹性体设置在由所述壳体的内周表面、所述限制表面、所述...

【技术特征摘要】
2015.10.22 JP 2015-208058;2015.10.22 JP 2015-208051.一种阻尼装置,包括:轴,所述轴具有轴部和大直径部;壳体,所述壳体形成为筒形并且所述轴插入穿过所述壳体以能够在轴向方向上以相对可滑动的方式移动,所述壳体设置有在所述轴向方向上面向所述大直径部的端面的限制表面;以及冲击吸收构件,所述冲击吸收构件插在所述轴部上并且在所述轴向方向上设置在所述大直径部的端面与所述限制表面之间,其中,所述冲击吸收构件包括:冲击接受构件,所述冲击接受构件包括筒形部和凸缘部,所述筒形部面向所述壳体的内周表面,所述凸缘部从所述筒形部沿径向方向向外延伸并且面向所述限制表面,并且所述凸缘部能够与所述大直径部相接触;以及弹性体,所述弹性体设置在由所述壳体的内周表面、所述限制表面、所述筒形部的外周表面以及所述凸缘部形成的空间中,并且所述弹性体由橡胶材料或具有类似橡胶的弹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其中,当所述大直径部不对所述凸缘部施加冲击力时,所述弹性体设置成至少在所述壳体的内周表面和所述筒形部的外周表面中的一者处具有间隙;当所述大直径部对所述凸缘部施加冲击力时,所述弹性体通过所述限制表面和所述凸缘部在所述轴向方向上被压缩并且变形成与所述壳体的内周表面、所述限制表面、所述筒形部的外周表面以及所述凸缘部都接触使得所述弹性体填充所述间隙;其中,所述冲击接受构件相对于所述壳体的相对运动在所述冲击接受构件相对于所述限制表面保持为非接触状态下通过变形的弹性体被限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装置,其中,直径朝向所述限制表面扩大的扩大直径部设置在所述弹性体的内周表面的位于所述壳体的限制表面侧的拐角部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装置,其中,当所述弹性体处于未变形状态下和处于所述弹性体保持与所述限制表面和所述凸缘部接触的状态下时,扩大直径部以从所述筒形部的朝向所述限制表面的端部倾斜的方式形成,或者所述扩大直径部以从相对于所述筒形部的朝向所述限制表面的端部更凸缘部侧的位置倾斜的方式形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装置,其中,所述弹性体在粘附至所述凸缘部的状态下并且在非粘附至所述筒形部、所述壳体的限制表面和内周表面的状态下提供。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装置,其中,所述壳体设置有形成在所述内周表面处的凹槽;所述弹性体设置有筒形主体部和突出部,所述筒形主体部设置在所述限制表面与所述凸缘部之间,所述突出部从所述筒形主体部沿所述径向方向向外突出并且容置在所述凹槽中;所述冲击吸收构件设置有嵌在所述筒形主体部中的环形突出保护板并且相对于所述突出部布置在所述径向方向上的内侧;所述筒形主体部设置在由所述壳体的内周表面、所述突出保护板、所述筒形部的外周表面以及所述凸缘部形成的空间中,其中,所述筒形主体部的面向所述凸缘部的端面粘附至所述凸缘部并且所述筒形主体部的面向所述筒形部的外周表面的内周表面不粘附至所述筒形部的外周表面;当所述大直径部不对所述凸缘部施加冲击力时,所述筒形主体部设置成至少在所述壳体的内周表面和所述筒形部的外周表面中的一者处具有间隙。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阻尼装置,其中,当所述大直径部不对所述凸缘部施加冲击力时,所述筒形部和所述突出保护板在所述轴向方向上彼此重叠。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装置,其中,所述凸缘部包括内周侧区域和外周侧区域,当所述大直径部对所述凸缘部施加冲击力时,在所述内周侧区域中,所述凸缘部与所述大直径部相接触,所述外周侧区域相对于所述内周侧区域定位在所述径向方向上的更外侧并且在所述外周侧区域中,所述凸缘部不与所述大直径部相接触,并且其中,所述外周侧区域的厚度形成为比所述内周侧区域和所述外周侧区域的边界位置的厚度薄。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阻尼装置,其中,所述大直径部和所述凸缘部在所述轴向方向上彼此同轴地布置;所述大直径部的与所述凸缘部接触的外周边缘部的形状形成为非正圆并且所述凸缘部的内周侧区域和外周侧区域的边界位置的形状形成为与所述大直径部的外周边缘部的非正圆形状相对应的非正圆形状;并且其中,所述边界位置的厚度设定为使得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桥达也花田祐树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捷太格特NOK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