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取式上料装置及应用该装置的分条裁板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059568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2 14: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吸取式上料装置及应用该装置的分条裁板机,包括支架、输送带、连接于支架的放料平台和吸取机构,所述放料平台位于吸取机构正下方,所述放料平台沿竖直方向与支架呈滑移配合,所述支架设有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包括转动连接于支架的驱动轴、由驱动轴带动升降且连接于放料平台实现放料平台朝向或远离吸取机构运动的提升链。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能够对一摞产品逐张持续吸取的一种吸取式上料装置及应用该装置的分条裁板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吸取式上料装置及应用该装置的分条裁板机
本技术涉及分条裁板机零配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吸取式上料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分条裁板机被广泛的应用于硬纸板、铝材和铜材等厚度不大的片材的剪切分割加工过程中,利用分条裁板机能够方便的根据客户需求的幅宽对各类片材进行分切;一般在分条裁板机最开始的位置会设置有上料装置来将堆叠在一起的板材逐张传递到后续的输送装置上,应用最广泛的上料装置一般都是采用吸盘来对片材实现单张吸取。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4999350U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薄片零件防粘连取料装置,包括储料盒、吸盘,所述储料盒底部支撑在凸轮上,所述凸轮轴连接电机轴,所述储料盒侧壁支撑在四面设置的滑轨上。上述技术方案中依靠吸盘来对薄片产品进行逐张吸取,因为在实际生产情况中,先将待裁切产品堆叠成一摞置于吸盘的下方,但是随着产品逐渐减少,最靠近吸盘的产品与吸盘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而会导致吸盘难以对产品进行吸取,需要工作人员不断添加产品,而在添加产品时必然要停止设备,进而导致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吸取式上料装置,通过提升链来带动放料平台朝向吸取机构运动,从而在生产过程中能够逐步减小放料平台与吸取机构之间的间距,使吸取机构能够对一摞产品逐张持续吸取。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吸取式上料装置,包括支架、输送带、连接于支架的放料平台和吸取机构,所述放料平台位于吸取机构正下方,所述放料平台沿竖直方向与支架呈滑移配合,所述支架设有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包括转动连接于支架的驱动轴、由驱动轴带动升降且连接于放料平台实现放料平台朝向或远离吸取机构运动的提升链。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吸取机构将放料平台上的片材产品逐张进行吸取后,最上端的片材与吸取机构之间的间距也逐渐增大,当两者之间的间距导致吸取机构无法顺利对片材产品进行吸取时,利用驱动轴来通过提升链对放料平台进行拉动,使放料平台朝向吸取机构运动,进而减小两者之间的距离,使吸取机构依然能够对最上端的片材产品进行吸取,避免需要工作人员间隔地向放料平台添加片材产品,不用停止设备来加料,可以一次性将堆叠的一摞产品全部进行吸取输送。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架转动连接有蜗杆,所述蜗杆啮合有转动连接于支架的蜗轮,所述驱动轴与蜗轮呈同轴设置,所述驱动轴轴向呈水平;所述驱动轴同轴连接有啮合于提升链的链轮,所述提升链一端连接于放料平台且另一端连接有重物。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提升放料平台时,利用驱动轴上的链轮来带动提升链运动,使提升链连接放料平台的一端向上运动,并且另一端由于是连接重物的自由端,由重物对提升链起到一个张紧作用,从而在驱动轴转动时,链轮能够顺利地带动提升链运动;而同时,驱动轴由蜗轮蜗杆进行驱动,蜗轮蜗杆之间具有自锁作用,则连接驱动轴的蜗轮不会反向驱动蜗杆转动,从而在蜗杆不转动时,能够利用提升链来对放料平台保持一个拉力作用,使放料平台保持在一个高度不会因为其自身重力原因而发生掉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吸取机构包括转动连接于支架的转动杆、连接于转动杆且朝向放料平台的吸盘、驱动转动杆往复转动并实现吸盘朝向或远离输送带运动的传递组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上料时,由传递组件先通过转动杆来带动吸盘朝向放料平台一侧运动,从而使吸盘运动到最低点,并且依靠吸盘的吸力作用吸取放料平台上的最上端的一张片材产品,在吸取产品后,再由传递组件通过驱动转动杆来带动吸盘朝向输送带方向运动,从而将吸取的片材产品传递至输送带的上方,与此同时,吸盘失去吸力而使片材产品能够顺利地由输送带将其往前输送。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传递组件包括转动连接于支架的传递轴、径向固定于传递轴的第一凸轮、滑移连接于传递轴且受力于第一凸轮并带动转动杆转动的拉动杆、连接于支架和转动杆之间的回复弹簧;所述拉动杆远离传递轴一端与转动杆呈铰接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传递轴作持续转动时会带动第一凸轮作持续转动,依靠第一凸轮外形的不规则性,当第一凸轮较大直径处的外壁抵触拉动杆时,拉动杆将会通过传递轴把吸盘往输送带的方向运动,而当第一凸轮较大直径的外壁脱离于拉动杆时,回复弹簧将会带动转动杆回位,同时也将拉动杆进行复位,使拉动杆保持和第一凸轮外壁呈抵触,从而可以进行下一次的吸取传送动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拉动杆设有滑移槽,所述传递轴穿设于滑移槽;所述拉动杆转动连接有抵触轮,所述抵触轮与第一凸轮外壁呈抵触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移动槽能够对拉动杆在传递轴上的移动起到限位导向作用,并且使拉动杆能够受力在传递轴上移动进而来对转动杆实现拉动旋转,也避免传递轴带动拉动杆一起作旋转运动;同时,依靠抵触轮和第一凸轮的抵触作用而减小两者之间的摩擦力,又因为拉动杆和第一凸轮保持时刻抵触,所以利用转动的抵触轮而使第一凸轮能够保持顺畅转动,而避免第一凸轮在转动过程中会和拉动杆发生卡死。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架位于输送带和放料平台之间设有带动机构,所述带动机构包括转动连接于支架且用于抵触产品底壁的带动轴、铰接于支架且可抵触于带动轴的压紧轮,所述压紧轮受力于传递轴实现朝向或远离带动轴运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吸取机构吸取片材产品朝向输送带运动时,压紧轮远离带动轴运动,使两者之间形成一个间隙,当吸取机构失去吸力而使片材产品掉落至带动轴外壁时,传递轴将压紧轮朝向带动轴运动,使压紧轮抵触于带动轴,从而利用压紧轮将片材产品抵触在带动轴上,而由带动轴的转动而利用摩擦力将片材产品往输送带方向输送,从而可以由输送带将其进一步往前输送。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架转动连接有压紧杆,所述压紧杆同轴连接有安装杆,所述压紧轮转动连接于安装杆,所述传递轴同轴连接有第二凸轮,所述压紧杆同轴连接有抵触于第二凸轮外壁的联动杆,所述联动杆与支架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二凸轮较大直径的外壁抵触于联动杆时,联动杆将会带动压紧杆转动,从而安装杆在压紧杆的带动下而背离带动轴运动,进而也就使压紧轮脱离于带动轴,使两者之间产生一定的间隙从而使片材产品能够进入于两者之间,而当第二凸轮和联动杆抵触的位置从其较大直径往较小直径处转动时,复位弹簧将会拉动联动杆使压紧杆复位,并且使安装杆上的压紧轮重新抵触至带动轴,从而对片材产品起到夹紧输送作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架设有主电机,所述主电机驱动带动轴转动,所述带动轴同轴连接有小轮,所述传递轴同轴连接有大轮,所述小轮驱动大轮转动且小轮直径小于大轮直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传递轴和带动轴实现联动,并且通过小轮带动大轮的传动方式而使传递轴的转速小于带动轴,进而能够配合传递轴上的第一凸轮、第二凸轮,使吸取机构可以将片材产品从放料平台上逐张通过带动轴和压紧轮的摩擦传动作用输送至输送带上,实现对片材产品的连续上料输送。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分条裁板机,通过提升链来带动放料平台朝向吸取机构运动,从而在生产过程中能够逐步减小放料平台与吸取机构之间的间距,使吸取机构能够对一摞产品逐张持续吸取。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包括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一种吸取式上料装置,还包括设置于输送带远离吸取机构一侧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吸取式上料装置及应用该装置的分条裁板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吸取式上料装置,包括支架(1)、输送带(2)、连接于支架(1)的放料平台(3)和吸取机构(4),所述放料平台(3)位于吸取机构(4)正下方,其特征是:所述放料平台(3)沿竖直方向与支架(1)呈滑移配合,所述支架(1)设有升降组件(5),所述升降组件(5)包括转动连接于支架(1)的驱动轴(51)、由驱动轴(51)带动升降且连接于放料平台(3)实现放料平台(3)朝向或远离吸取机构(4)运动的提升链(5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取式上料装置,包括支架(1)、输送带(2)、连接于支架(1)的放料平台(3)和吸取机构(4),所述放料平台(3)位于吸取机构(4)正下方,其特征是:所述放料平台(3)沿竖直方向与支架(1)呈滑移配合,所述支架(1)设有升降组件(5),所述升降组件(5)包括转动连接于支架(1)的驱动轴(51)、由驱动轴(51)带动升降且连接于放料平台(3)实现放料平台(3)朝向或远离吸取机构(4)运动的提升链(5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取式上料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支架(1)转动连接有蜗杆(6),所述蜗杆(6)啮合有转动连接于支架(1)的蜗轮(7),所述驱动轴(51)与蜗轮(7)呈同轴设置,所述驱动轴(51)轴向呈水平;所述驱动轴(51)同轴连接有啮合于提升链(52)的链轮(8),所述提升链(52)一端连接于放料平台(3)且另一端连接有重物(9)。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取式上料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吸取机构(4)包括转动连接于支架(1)的转动杆(41)、连接于转动杆(41)且朝向放料平台(3)的吸盘(42)、驱动转动杆(41)往复转动并实现吸盘(42)朝向或远离输送带(2)运动的传递组件(4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吸取式上料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传递组件(43)包括转动连接于支架(1)的传递轴(431)、径向固定于传递轴(431)的第一凸轮(432)、滑移连接于传递轴(431)且受力于第一凸轮(432)并带动转动杆(41)转动的拉动杆(433)、连接于支架(1)和转动杆(41)之间的回复弹簧(434);所述拉动杆(433)远离传递轴(431)一端与转动杆(41)呈铰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卫平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新平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