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半导体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装置。
技术介绍
在功率电子领域中使用的半导体装置中,可以举出作为金属、绝缘体、及半导体结合的场效应型晶体管的MOSFET(Metal-OxideSemiconductorFieldEffectTransis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IGBT(InsulatedGateBipolar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等,而对于半导体装置,根据向功率电子的应用的观点,要求高可靠性化。例如,在将MOSFET应用于逆变器电路等而使感应性负载、电阻性负载动作时,如果产生分支短路等负载短路,而对导通状态的MOSFET的漏电极施加作为电源电压的高电压,则成为在该MOSFET中流过大电流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在MOSFET中引起额定电流的几倍至几十倍的漏极电流,如果未具有适合的保护功能,则导致MOSFET元件的破坏。为了提前防止该问题,有在发生元件破坏之前探测过剩的漏极电流(过电流)并与其对应地输入向栅电极的截止信号来切断漏极电流的方法。在该情况下,对于MOSFET元件,要求从负载短路等的发生至探测过电流并向栅电极输入截止信号为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半导体基板;第1导电类型的漂移层,形成于所述半导体基板上;第2导电类型的阱区域,在所述漂移层的表层部选择性地形成;第1导电类型的源极区域,形成于所述阱区域内的表层部;作为所述漂移层的部分的JFET区域,与所述阱区域邻接;作为所述阱区域的部分的沟道区域,被所述源极区域和所述JFET区域夹住;栅电极,在所述漂移层上隔着栅极绝缘膜配设,跨越所述源极区域、所述沟道区域及所述JFET区域而延伸;源电极,与所述源极区域连接;以及漏电极,形成于所述半导体基板的背面,所述源极区域包括:源极接触区域,形成于所述阱区域内的表层部,与所述源电极连接;源极伸展区域 ...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10.20 JP 2014-2134081.一种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半导体基板;第1导电类型的漂移层,形成于所述半导体基板上;第2导电类型的阱区域,在所述漂移层的表层部选择性地形成;第1导电类型的源极区域,形成于所述阱区域内的表层部;作为所述漂移层的部分的JFET区域,与所述阱区域邻接;作为所述阱区域的部分的沟道区域,被所述源极区域和所述JFET区域夹住;栅电极,在所述漂移层上隔着栅极绝缘膜配设,跨越所述源极区域、所述沟道区域及所述JFET区域而延伸;源电极,与所述源极区域连接;以及漏电极,形成于所述半导体基板的背面,所述源极区域包括:源极接触区域,形成于所述阱区域内的表层部,与所述源电极连接;源极伸展区域,形成于所述阱区域内的表层部,与所述沟道区域邻接;以及源极电阻控制区域,配设于所述源极伸展区域与所述源极接触区域之间,所述源极电阻控制区域包括:低浓度源极电阻控制区域,第1导电类型的杂质浓度低于所述源极伸展区域或者所述源极接触区域;以及高浓度源极电阻控制区域,形成于所述阱区域与所述低浓度源极电阻控制区域之间,第1导电类型的杂质浓度高于所述低浓度源极电阻控制区域。2.一种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半导体基板;第1导电类型的漂移层,形成于所述半导体基板上;第2导电类型的阱区域,在所述漂移层的表层部选择性地形成;沟槽,形成为贯通所述阱区域而到达所述漂移层;第1导电类型的源极区域,形成于所述阱区域内的表层部,到达所述沟槽的侧壁;作为所述阱区域的部分的沟道区域,被所述源极区域和所述阱区域的下方的所述漂移层夹住,并且与所述沟槽邻接;栅电极,隔着栅极绝缘膜配设于所述沟槽内,跨越所述源极区域、所述沟道区域及所述阱区域的下方的所述漂移层而延伸;源电极,与所述源极区域连接;以及漏电极,形成于所述半导体基板的背面,所述源极区域包括:源极接触区域,形成于所述阱区域内的表层部,与所述源电极连接;源极伸展区域,与所述沟道区域邻接;以及源极电阻控制区域,配设于所述源极伸展区域与所述源极接触区域之间,所述源极电阻控制区域包括:低浓度源极电阻控制区域,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八田英之,三浦成久,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