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液冷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85921 阅读:3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2 06: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液冷板,其包括冷却板上板、冷却板下板、第一进水口和出水口;当所述冷却板上板和冷却板下板通过钎焊连接在一起时,第一冷却流道与冷却板上板形成第一进水管;第二冷却流道与冷却板上板形成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相连通,且相互之间具有相同的间隔;所述第一进水管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出水管与出水口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动力电池液冷板通过上述结构,使得其制备工艺简单,冷却板上板和冷却板下板通过模具冲压即可实现,第一进水口和出水口为普通铝合金管接头,三者通过隧道炉钎焊即可一次成型,导热垫和隔热垫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动力电池液冷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动力电池液冷板
本专利技术涉及动力电池的零部件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动力电池液冷板。
技术介绍
目前,新能源汽车对动力电池的能量和功率需求越来越高,相应动力电池总成的发热量随之增大,传统的风冷技术已经无法满足高度集成化的动力电池总成需求,液冷方案已经逐渐占据主流。传统的动力电池冷却板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为上部平面下部焊接散热扁管或上下平面中间焊接散热扁管的结构,该结构总成生产简便,但成本较高,传热效果一般,且需要设计加强结构保证液冷板总成的结构强度;一种为流道式结构,但是流道设计存在或设计简单,温度一致性不易保证,或流道设计对流场分析的依赖性较高、总成生产工艺要求较高,或与电池模块的接触面不能保证等缺点。以往的专利中,专利CN103066342A公开了一种有多个冷却板的冷却系统,其冷却板保护点为冷却板内流道,并且只适用于电池单体之间,但是其流道结构不合理,而且不适用于电池模块。专利CN102623771A公开了一种电池冷却板结构,包括上板和下板,所述上板和下板焊接形成一整体,构成冷却板,但是,其上板和下板分别朝相反的方向有突起,与电池的接触面积比较小;并且分为主通道及与主通道连通的多个分支通道,冷却能力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动力电池液冷板,其工艺要求低,制造成本低,传热效果好,而且温度一致性高,能够满足动力电池的热管理需求。本专利技术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动力电池液冷板,其包括冷却板上板、冷却板下板、第一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冷却板上板和冷却板下板相连接,且所述第一进水口和第二进水口固定于所述冷却板上板上;所述冷却板下板形成第一冷却流道和第二冷却流道,当所述冷却板上板和冷却板下板通过钎焊连接在一起时,所述第一冷却流道与冷却板上板形成第一进水管;所述第二冷却流道与冷却板上板形成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相连通,且相互之间具有相同的间隔;所述第一进水管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出水管与出水口连通。可选的,所述冷却板上板和冷却板下板之间还形成第二进水管和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二进水管与第一进水管的结构相同,且关于所述冷却板上板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冷却板上板上固定有第二进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与所述第二进水管连通;所述第二出水管与所述第一出水管的结构相同,且关于所述冷却板上板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二出水管与第二进水管连通,所述第一出水管和第二出水管位于所述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之间。可选的,所述第二出水管与第一出水管在所述冷却板上板的中部相互连通。可选的,所述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在对应于所述动力电池的位置呈多次折弯状;所述第一出水管与所述第一进水管的形状相对应,所述第二出水管与所述第二进水管的形状相对应。可选的,所述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在对应于所述动力电池的位置呈几字行。可选的,,所述冷却板下板的第一冷却流道和第二冷却流道的截面形成为各个角均为圆角的梯形结构,而且所述第一冷却流道和第二冷却流道的底面与侧面之间的角度α为钝角。可选的,所述第一出水管与第二出水管的连通处设置有扰流板。可选的,所述动力电池液冷板还包括导热垫和隔热垫,所述导热垫粘贴于冷却板上板的平面上,所述隔热垫粘贴于所述冷却板下板上。可选的,所述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在起始段形成之字形结构。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动力电池液冷板通过上述结构,使得其制备工艺简单,冷却板上板和冷却板下板通过模具冲压即可实现,第一进水口和出水口为普通铝合金管接头,三者通过隧道炉钎焊即可一次成型,导热垫和隔热垫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动力电池液冷板。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动力电池液冷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动力电池液冷板的冷却流道的截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动力电池液冷板与电池模块的装配爆炸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动力电池液冷板的冷却流道走向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动力电池液冷板的冷却流道内的冷却液温度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动力电池液冷板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动力电池液冷板的比较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示意为:1-冷却板上板;2-冷却板下板;3-第一进水口;4-出水口;5-导热垫;6-第二进水口;7-隔热垫;8-动力电池模块;9-第一进水管;10-第一出水管;11-第二进水管;12-第二出水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阐述。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液冷板,其包括冷却板上板1、冷却板下板2、第一进水口3和出水口4。所述冷却板上板1、冷却板下板2、第一进水口3和出水口4通过钎焊工艺形成为一个整体,且与电池接触的部位粘贴导热垫5,另一侧粘贴隔热垫7。具体地,所述冷却板上板1为单面复合的铝合金钎焊板,并且呈平板状;所述冷却板下板2为铝合金板,并通过冲压工艺形成第一冷却流道和第二冷却流道,当所述冷却板上板和冷却板下板通过钎焊连接在一起时,所述第一冷却流道与冷却板上板形成第一进水管;所述第二冷却流道与冷却板上板形成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相连通,且相互之间具有相同的间隔,即所述第一进水管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出水管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相同。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水管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出水管与出水口连通,从使得冷却液可以从第一进水口进入所述第一进水管,并通过第一出水管从出水口排出。而且,由于所述冷却板上板为平板状结构,动力电池被放置于所述冷却板上板上,因此,所述导热垫5粘贴于冷却板上板的平面上,从而使得本动力电池液冷板能够与动力电池良好的接触。优选地,所述冷却板上板和冷却板下板之间还形成第二进水管和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二进水管与第一进水管的结构相同,且关于所述冷却板上板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设置,同时,所述冷却板上板上固定有第二进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与所述第二进水管连通,所述第二出水管与所述第一出水管的结构相同,且关于所述冷却板上板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设置。而且,所述第一出水管和第二出水管位于所述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之间,所述第二出水管可以具备独立的出水口,或者,所述第二出水管与第一出水管在所述冷却板上板的中部相互连通,从而使得所有相邻的流道内水流方向相反,有效的降低了动力电池单体间的温差。也就是说,所述动力电池液冷板的流道数目在每个动力电池模块下部均为偶数,每一条进水管(入水流道)匹配一条出水管(出水流道),进水管和出水管两两相邻且平行分布。本实施例中,为减缓冷却液的流速,以及提高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与动力电池之间的接触面积,所述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在对应于所述动力电池的位置呈多次折弯状,例如几字形或者之字形,同时,第一出水管和第二出水管与所述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的形状相对应。本实施例中,所述动力电池液冷板的冷却板下板的第一冷却流道和第二冷却流道的截面形成为利于冲压的结构,例如所述截面可以为各个角均为圆角的几字形结构(梯形结构),而且所述第一冷却流道和第二冷却流道的底面与侧面之间的角度α为钝角。所述第一出水管与第二出水管的连通处设置有扰流板,并且通过该扰流板也可以对所述第一冷却流道和第二冷却流道进行加强,通过所述扰流板可以使冷却液分叉或形成涡流,增加冷却液与冷却板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同时在冷却板流道过宽或冷却板强度不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动力电池液冷板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动力电池液冷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板上板、冷却板下板、第一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冷却板上板和冷却板下板相连接,且所述第一进水口和第二进水口固定于所述冷却板上板上;所述冷却板下板形成第一冷却流道和第二冷却流道,当所述冷却板上板和冷却板下板通过钎焊连接在一起时,所述第一冷却流道与冷却板上板形成第一进水管;所述第二冷却流道与冷却板上板形成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相连通,且相互之间具有相同的间隔;所述第一进水管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出水管与出水口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电池液冷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板上板、冷却板下板、第一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冷却板上板和冷却板下板相连接,且所述第一进水口和第二进水口固定于所述冷却板上板上;所述冷却板下板形成第一冷却流道和第二冷却流道,当所述冷却板上板和冷却板下板通过钎焊连接在一起时,所述第一冷却流道与冷却板上板形成第一进水管;所述第二冷却流道与冷却板上板形成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相连通,且相互之间具有相同的间隔;所述第一进水管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出水管与出水口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板上板和冷却板下板之间还形成第二进水管和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二进水管与第一进水管的结构相同,且关于所述冷却板上板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冷却板上板上固定有第二进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与所述第二进水管连通;所述第二出水管与所述第一出水管的结构相同,且关于所述冷却板上板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二出水管与第二进水管连通,所述第一出水管和第二出水管位于所述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海滨刘安龙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