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69124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1 22:02
技术问题:在充气轮胎中,在胎侧部有效地获得牵引力。解决手段:轮胎(1)具备以从胎面肩部(2a)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方式设置于胎侧部(3)的第一胎侧块(5)和第二胎侧块(6)。第一胎侧块(5)和第二胎侧块(6)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第一胎侧块(5)在轮胎径向外侧具备相对于胎侧面凹陷的凹部(5b)。第一区域(A1)中,第二胎侧块(6)比第一胎侧块(5)更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在相较于第一区域(A1)处于轮胎径向内侧的第二区域(A2)中,第一胎侧块(5)比第二胎侧块(6)更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在相较于第二区域(A2)处于轮胎径向内侧的第三区域(A3)中,第二胎侧块(6)比第一胎侧块(5)更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

Pneumatic tire

Technical problem: in the pneumatic tire, the traction force is effectively obtained at the sidewall. Solution means: the tire (1) has a first sidewall block (5) and a second child side block (6) disposed in the radial side of the tire () from the tread shoulder (2a) to the sidewall side (3). The first tire side block (5) and the second child side block (6) are alternately configured on the circumference of the tire. The first tire side block (5) has a recessed portion (5b) that is concave relative to the tread side of the tire radially outside. In the first zone (A1), the second child side block (6) is more prominent than the first tire side block (5) to the outside of the tire width direction. In comparison with the second region (A2) in the radial inboard of the tire in the first region (A1), the first tire side block (5) is more prominent than the second child side block (6) to the outside of the tire width direction. In contrast to the third region (A3) in the radial inboard of the tire in the second region (A2), the second child side block (6) is more prominent than the first tire side block (5) to the outside of the tire width dire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气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考虑恶劣路况越野性能的充气轮胎。这种充气轮胎在胎侧部具备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重复的两种胎块。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10-26496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包括专利文献1公开的充气轮胎在内的以往的充气轮胎中,关于在胎侧部有效地获得牵引力,并没有进行过充分的研究。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在充气轮胎中,在胎侧部有效地获得牵引力力。(二)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具备:以从胎面肩部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方式分别设置于胎侧部的多个第一胎侧块和多个第二胎侧块,所述第一胎侧块和所述第二胎侧块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所述第一胎侧块在轮胎径向外侧具备相对于胎侧面凹陷的凹部,在包括所述第一胎侧块的所述凹部的轮胎周向上的第一区域中,所述第二胎侧块比所述第一胎侧块更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在相较于所述第一区域更靠轮胎径向内侧,设置有所述第一胎侧块比所述第二胎侧块更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第二区域,在相较于所述第二区域更靠轮胎径向内侧,设置有所述第二胎侧块比所述第一胎侧块更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第三区域。在第一区域中,第二胎侧块比第一胎侧块更向轮胎径向朝外侧突出。在相较于第一区域设置于轮胎径向内侧的第二区域中,第一胎侧块比第二胎侧块更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在相较于第二区域设置于轮胎径向内侧的第三区域中,第二胎侧块比第一胎侧块更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也就是说,第一胎侧块和第二胎侧块中某一方比另一方突出的区域设置有三处。而且在这些区域中,第一胎侧块和第二胎侧块中的哪一个更向轮胎宽度方向突出,是从轮胎径向外侧向内侧交替轮换的。换句话说,在轮胎周向上观测时,第一胎侧块和第二胎侧块中某一方比另一方突出的区域在轮胎径向上交替重复三次。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中,通过第一胎侧块和第二胎侧块中的某一个在轮胎径向上突出来形成胎缘,因此能够获得牵引力效果。另外,由于第一胎侧块和第二胎侧块中的哪一个更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是从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交替轮换的,因此通过这些区域中的任何一个区域的胎缘,能够切实地获得牵引力效果。其结果是,能够在胎侧部有效地获得牵引力。也可以是,所述第二胎侧块具备主体及辅助部,所述辅助部以在所述主体的轮胎周向上邻接且在轮胎径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在所述主体与辅助部之间形成有辅助台阶。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二胎侧块形成有在轮胎径向上延伸的辅助胎缘。通过这些结构,能够更有效地在胎侧部获得牵引力。也可以是,在轮胎周向上邻接配置的两个所述第二胎侧块以在轮胎径向上具有对称性的方式设置。通过这些结构,轮胎相对于车体的安装姿势不受限制。(三)有益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能够在胎侧部有效地获得牵引力。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示意性的局部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侧部的局部展开图。图3是图2的轮胎径向的局部截面图。图4是图2的IV-IV线的局部截面图。图5是图2的V-V线的局部截面图。图6是图2的VI-VI线的局部截面图。图7是比较例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径向的局部截面图。图8是另一比较例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径向的局部截面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径向的局部截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充气轮胎;2-胎面部;2a-胎面肩部;3-胎侧部;4-胎圈部;5-第一胎侧块;5a-凸部;5b-凹部;5c-凸部;5d、5e-交界;6-第二胎侧块;6A、6B-胎侧块;7-主体;7a-凸部;7b-凹部;7c-凸部;7d-凸部;7e-凸部;7f~7k-交界;8-辅助部;9-辅助台阶;11a-轮胎表面;11b-胎侧面;A1、A2、A3、A4-区域;B-交界;Ce-中心线;L-距离。具体实施方式接着,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1,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橡胶制充气轮胎(以下称为轮胎)1具备:从形成有胎面花纹的胎面部2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胎面肩部2a、2a)向轮胎径向内侧在内侧延伸的一对胎侧部3、3。每个胎侧部3的轮胎径向最内侧部都设置有胎圈部4。一并参照图2和图3,多个第一胎侧块5以从胎面肩部2a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方式设置于胎侧部3。同样地,多个第二胎侧块6以从胎面肩部2a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方式设置于胎侧部3。第一胎侧块5和第二胎侧块6在轮胎径向上空开间隔地交替设置。在图2中,附图标记Ce表示胎面部2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参照图2至图4,沿轮胎宽度方向观察时,第一胎侧块5大致呈在轮胎径向上延伸的比较短的带状。第一胎侧块5具备从最靠胎面肩部2a侧向轮胎径向内侧依次配置的凸部5a、凹部5b以及凸部5c。在图3和图4中,附图标记11a表示从胎面部2到胎侧部3的轮胎表面(胎面和胎侧面的一部分),附图标记11b表示胎侧面。凹部5b相对于胎侧面11b是凹陷的。如图2所示,第一胎侧块5的凸部5a整体配置于比胎面肩部2a与胎侧部3的交界B更靠胎面肩部2a侧。第一胎侧块5的凹部5b的一部分配置于胎面肩部2a侧,剩余一部分配置于胎侧部3侧。换句话说,第一胎侧块5的凹部5b是以跨越交界B的方式配置的。第一胎侧块5的凸部5c整体配置于比交界B更靠胎侧部3侧。在第一胎侧块5中,凸部5a与凹部5b的交界5d以大致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方式设定。另外,在第一胎侧块5中,凹部5b与凸部5c的交界5e也以大致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方式设定。参照图2、图3以及图5,沿轮胎宽度方向观察时,第二胎侧块6大致呈在轮胎径向上延伸的比较长的带状。如图2所示,第二胎侧块6具备主体7及以与主体7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邻接的方式配置的辅助部8。第二胎侧块6的主体7具备从最靠胎面肩部2a侧向轮胎径向内侧依次配置的凸部7a、凹部7b、凸部7c、凸部7d和凸部7e。如图2所示,主体7的凸部7a整体配置于比胎面肩部2a与胎侧部3的交界B更靠胎面肩部2a侧。主体7的凸部7b的一部分配置于胎面肩部2a侧,剩余的一部分配置于胎侧部3侧。主体7的凸部7c的一部分配置于胎面胎肩2a侧,剩余的大部分配置于胎侧部3侧。主体7的凸部7d、7e整体配置于比交界B更靠胎侧部3侧。凸部7d比凸部7c进一步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凸部7e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突出量随着趋向主体7的轮胎径向最内侧而递减。在第二胎侧块6的主体7中,凸部7a与凹部7b的交界7f以大致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方式设定。在主体7中,凸部7b与凸部7c的交界由以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方式设定的交界7g、7h、以及以连结该等交界7g、7h的方式在轮胎径向上延伸的交界7i(辅助胎缘)构成。在主体7中,凸部7c与凸部7d的交界7j、以及凸部7d与凸部7e的交界7k以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设定。参照图2,沿轮胎宽度方向观察时,第二胎侧块6的辅助部8呈比较短的带状。辅助部8沿着从主体7的凸部7c的轮胎径向内侧部分到凸部7e的轮胎径向外侧部分配置。如图3及图6所示,辅助部8的从胎侧面11b的轮胎宽度方向突出量设定得比主体7的凸部7c、7d、7e小。因此辅助部8与主体7的凸部7c~7e之间形成有在轮胎径向上延伸的辅助台阶9。在图2和图3中,附图标记A1表示包含第一胎侧块5的凹部5b的轮胎径向的区域(第一区域)。在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充气轮胎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其具备:以从胎面肩部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方式分别设置于胎侧部的多个第一胎侧块和多个第二胎侧块,所述第一胎侧块和所述第二胎侧块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所述第一胎侧块在轮胎径向外侧具备相对于胎侧面凹陷的凹部,在包括所述第一胎侧块的所述凹部的轮胎周向上的第一区域中,所述第二胎侧块比所述第一胎侧块更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在相较于所述第一区域更靠轮胎径向内侧,设置有所述第一胎侧块比所述第二胎侧块更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第二区域,在相较于所述第二区域更靠轮胎径向内侧,设置有所述第二胎侧块比所述第一胎侧块更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第三区域。

【技术特征摘要】
2015.12.22 JP 2015-2497911.一种充气轮胎,其具备:以从胎面肩部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方式分别设置于胎侧部的多个第一胎侧块和多个第二胎侧块,所述第一胎侧块和所述第二胎侧块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所述第一胎侧块在轮胎径向外侧具备相对于胎侧面凹陷的凹部,在包括所述第一胎侧块的所述凹部的轮胎周向上的第一区域中,所述第二胎侧块比所述第一胎侧块更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在相较于所述第一区域更靠轮胎径向内侧,设置有所述第一胎侧块比所述第二胎侧块更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桒野慎吾
申请(专利权)人: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