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69122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1 22:02
技术问题:提高凸部的爆裂耐久性,提高充气轮胎的设计性。解决手段:充气轮胎(10)在胎侧部(14)的轮胎径向外端侧的胎肩加强部(28)具备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第一凸部(30)。第一凸部(30)具备:从胎肩加强部(28)的表面(28a)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凸部本体(32);在凸部本体(32)的轮胎周向上邻接配置的第一侧部(40);在第一侧部(40)的轮胎周向上邻接配置的第二侧部(45)。凸部本体(32)具有沿着胎肩加强部(28)的表面(28a)延伸的主面(33),第一侧部(40)具有相对于主面(33)空开第一间隔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第一台阶面(41),第二侧部(45)具有相对于主面(33)空开与第一间隔不同的第二间隔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第二台阶面(46)。

Pneumatic tire

Technical problems: to improve bursting durability of convex parts and to improve the design of pneumatic tyres. Solution means: the pneumatic tire (10); the tire reinforcement portion (28) at the outer end of the tire path at the sidewall (14) has a first protrusion (30) projecting to the outside of the tire width direction. The first convex portion (30) with: to strengthen the portion from the shoulder (28) surface (28a) to the tire width direction outside the convex part (32); the main body in the convex portion (32) of the tire circumferential first side adjacent configuration (40); the first side (40) the tire circumferential side of second adjacent configuration (45). The convex part of the body (32) is along the shoulder strengthening part (28) surface (28a) extending the main surface (33), a first side portion (40) with respect to the main surface (33) the first step air inside the first interval width direction of the tire surface (41), second (45) with side the main surface (33) of second and the first step surface air interval second different interval in the inner width direction of the tire (46).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气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充气轮胎,其在胎侧部(Sidewall)的胎面部侧即胎肩加强部上形成有凸部。凸部从胎面部侧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并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在轮胎周向上空开间隔设置有多个。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37436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胎肩加强部的形成有凸部的部分由于橡胶体积大,会在轮胎的使用中由于反复发生压缩、变形而积存热,有时会在凸部发生热损坏(龟裂、破裂)。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对胎肩加强部的表面与凸部的位于轮胎周向的面的倾斜角度进行调整,提高了凸部的散热性(爆裂耐久性(ブロー耐久性))。但是,专利文献1的凸部由于设计的自由度低,难以形成设计性良好的充气轮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问题在于:提高凸部的爆裂耐久性、提高充气轮胎的设计性。(二)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具备:胎侧部,其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端,在轮胎径向上延伸;第一凸部,其设置于所述胎侧部的所述轮胎径向外端侧的胎肩加强部,向所述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所述第一凸部具备:本体,其从所述胎肩加强部的表面向所述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具有沿着所述胎肩加强部的所述表面延伸的主面;第一侧部,其在所述本体的轮胎周向上邻接配置,具有相对于所述主面空开第一间隔位于所述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第一台阶面;第二侧部,其在所述第一侧部的所述轮胎周向上邻接配置,具有相对于所述主面空开与所述第一间隔不同的第二间隔位于所述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第二台阶面。在该充气轮胎的第一凸部形成有突出量不同的三个部分。因此,能够确保第一凸部的总高度,并减小第一凸部整体的橡胶体积,从而在使用时能够抑制在第一凸部积存热的情况。另外,能够扩展第一凸部的表面积,因此能够提高第一凸部的散热性。因此,能够提高第一凸部的爆裂耐久性。而且,由于光的照射,会在第一凸部的周围产生阴影,该阴影产生于第一凸部的全部各部分的边界。因此,能够在第一凸部产生与比实际的总高度更高的凸部同样的阴影的浓淡,因此能够提高充气轮胎的设计性。以使所述第二台阶面位于所述主面与所述第一台阶面之间的方式,设定所述第一间隔及所述第二间隔。根据该方式,总高度最低的第一侧部位于总高度最高的本体的旁边,总高度比第一侧部更高的第二侧部位于该第一侧部的旁边。因此,能够使形成于本体旁边的台阶增大,能够产生浓的阴影。另外,第一侧部成为被总高度较高的本体和第二侧部夹持的所谓槽状。因此,能够利用产生于第一侧部的阴影,使本体的总高度看起来比实际高,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充气轮胎的设计性。所述本体的至少一部分被所述第一侧部包围。另外,在所述本体的所述轮胎周向两侧,依次配置有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另外,所述第一台阶面和所述第二台阶面相对于所述胎肩加强部的表面,位于所述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根据这些方式,能够切实地提高充气轮胎的设计性。在所述主面的外周部,形成有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框缘部。根据该方式,能够进一步扩展第一凸部的表面积,因此能够提高第一凸部的散热性。另外,能够利用框缘部使本体的形状明显,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充气轮胎的设计性。在所述胎肩加强部上,以相对于所述第一凸部空开间隔位于所述轮胎周向上的方式形成有第二凸部,该第二凸部的所述轮胎周向的尺寸即宽度及所述轮胎径向的尺寸即高度中的至少一方与所述第一凸部不同。根据该方式,在胎肩加强部形成两种不同的凸部,因此能够提高充气轮胎的设计性。在此情况下,所述第二凸部与所述第一凸部相比,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即突出量小。根据该方式,由于存在突出量小的第二凸部,能够使突出量大的第一凸部明显,因此能够切实地提高充气轮胎的设计性。(三)有益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在形成于胎肩加强部的第一凸部形成有突出量不同的三个部分,因此能够抑制在第一凸部积存热的情况,并且提高第一凸部的散热性。因此,能够提高第一凸部的爆裂耐久性。另外,由于在第一凸部的各部分的边界产生阴影,因此能够提高充气轮胎的设计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立体图。图2是充气轮胎的截面图。图3是充气轮胎的侧视图。图4是第一凸部的截面图。图5是第二凸部的截面图。图6是图2的局部放大截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0…轮胎;12…胎面部;14…胎侧部;16…胎圈部;18…环状肋条;20…主槽;22…横槽;24…胎块;24A…胎肩块;26…刀槽花纹;28…胎肩加强部;28a…表面;30…第一凸部;32…凸部本体;33…主面;34…头部;35…延伸部;36…框缘部;37…外侧壁;40…第一侧部;41…第一台阶面;42…连接部;45…第二侧部;46…第二台阶面;47…内侧壁;50…第二凸部;51…侧缘部;52…顶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至图5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以下简称为“轮胎”)10。如图1及图2所示,轮胎10具备已设定的胎面花纹的胎面部12。在胎面部12的轮胎宽度方向两外端形成有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胎侧部14、14。在胎侧部14的轮胎径向内端形成有配置于胎轮(tirewheel)的胎圈部16。在胎面部12和胎侧部14的边界部分形成有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环状肋条18。在构成轮胎10的橡胶的内部分别配置有未图示的带束(belt)、胎体及胎圈钢丝。在胎面部12形成有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多个主槽20、以及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个横槽22。在胎面部12上,通过主槽20和横槽22形成了多个胎块24。在这些胎块24上设置有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刀槽花纹26(参照图3)。在下面的说明中,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端的胎块24A称为胎肩块。另外,将胎侧部14的轮胎径向外端侧、具体而言是从胎肩块24A的接地端A起到胎侧部14的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大宽度的位置B的区域称为胎肩加强部28。一并参照图3可见,在胎肩加强部28上沿轮胎周向空开间隔、交替地形成有从表面(基准面)28a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两种凸部30、50。这些凸部30、50以从胎肩块24A的外侧端面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方式形成。凸部30、50具备:对胎肩块24A和胎侧部14的刚性进行补充的作用,以及在车辆越野行驶时与岩石等障碍物接触而产生牵引力的作用。第一凸部30和第二凸部50以轮胎周向的尺寸即宽度W1、W2不同的方式形成。另外,第一凸部30和第二凸部50以轮胎径向的尺寸即高度T1、T2也不同的方式形成。此外,参照图4及图5可见,第一凸部30和第二凸部50以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即突出量P1、P2也不同的方式形成。(第一凸部的具体情况)如图3及图4所示,第一凸部30以大致呈T字形状的凸部本体32为中心,在该凸部本体32的轮胎周向两侧,依次邻接配置有第一侧部40和第二侧部45。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包围凸部本体32的轮胎径向内侧的方式配置有第一侧部40、40,在这些第一侧部40、40的轮胎周向外侧分别配置有第二侧部45、45。凸部本体32具备相对于胎肩加强部28的表面28a空开间隔P1a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主面33。第一侧部40具备相对于胎肩加强部28的表面28a空开间隔P1b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第一台阶面41。第二侧部45具备相对于胎肩加强部28的表面28a空开与第一台阶面41不同的间隔P1c位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充气轮胎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其具备:胎侧部,其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端,在轮胎径向上延伸;第一凸部,其设置于所述胎侧部的所述轮胎径向外端侧的胎肩加强部,向所述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所述第一凸部具备:本体,其从所述胎肩加强部的表面向所述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具有沿着所述胎肩加强部的所述表面延伸的主面;第一侧部,其在所述本体的轮胎周向上邻接配置,具有相对于所述主面空开第一间隔位于所述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第一台阶面;第二侧部,其在所述第一侧部的所述轮胎周向上邻接配置,具有相对于所述主面空开与所述第一间隔不同的第二间隔位于所述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第二台阶面。

【技术特征摘要】
2015.12.15 JP 2015-2439311.一种充气轮胎,其具备:胎侧部,其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端,在轮胎径向上延伸;第一凸部,其设置于所述胎侧部的所述轮胎径向外端侧的胎肩加强部,向所述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所述第一凸部具备:本体,其从所述胎肩加强部的表面向所述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具有沿着所述胎肩加强部的所述表面延伸的主面;第一侧部,其在所述本体的轮胎周向上邻接配置,具有相对于所述主面空开第一间隔位于所述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第一台阶面;第二侧部,其在所述第一侧部的所述轮胎周向上邻接配置,具有相对于所述主面空开与所述第一间隔不同的第二间隔位于所述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第二台阶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以使所述第二台阶面位于所述主面与所述第一台阶面之间的方式,设定所述第一间隔及所述第二间隔。3.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桒野慎吾
申请(专利权)人: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