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57921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08 09: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继电器,该继电器能够防止颤振现象,并且能够解决当触头彼此接触时发生的不平衡接触状态。继电器包括:固定触头,其具有第一固定触头与第二固定触头;可移动触头,其能够移动到与第一固定触头接触的第一位置以及与第一固定触头分离的第二位置;传导连接件,其构造为使可移动触头与第二固定触头总是电连接;以及驱动机构,其构造为将驱动力提供到可移动触头以使得可移动触头能够移动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继电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继电器,并且更具体地说,涉及相对于两个固定电极具有单个可移动触头的继电器。
技术介绍
在电动车辆中,利用电池断接单元将来自电池的直流电供给到反相器或者来中断电力供给。电池断接单元包括用于正负直流电供给路径的两个主继电器,以及用于保护主继电器免受浪涌电流的一个预充电继电器。预充电继电器用于临时打开以保护主继电器免受当电动车辆启动时所产生的浪涌电流。当前专利技术可以适用于此预充电继电器,但不限于此。即,当前专利技术可以适用于多种类型的继电器。将参照图1-图9说明根据传统技术的继电器100。参照图1,传统继电器100具有矩形平行六面体形状,并且包括形成在其上部处的主电路端子1以及在其下部处形成的控制信号接收端子2。主电路端子1以突出的方式暴露于前侧,并且连接到用于供给直流电的主电路。并且控制信号接收端子2以突出的方式暴露于前侧,并且构造为接收用于打开或关闭继电器100的控制信号(所谓的磁化控制信号)。用于打开或关闭继电器100的控制信号可以设置为DC12V的电压信号。参照图1,附图标记50指示用于将传统继电器100的部件容纳在其中的外壳。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继电器可以具有如与在图1中示出的传统继电器相同或类似的外观,并且由此将要省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继电器的外观的示出。将参照图2至图6说明传统继电器100的内部构造。参照图6,传统继电器100包括上机构组件20、可移动部组件30、电磁线圈组件40、外壳50、以及下覆盖件60。如图3中所示,上机构组件20包括主电路端子1、固定触头3、铁磁体12、复位弹簧13、上覆盖件21、绝缘支撑部分等。图3示出了上机构组件20的构造,其示出了倒置的上机构组件20。上机构组件20以图6中示出的姿态与其它部件装配在一起。主电路端子1具有薄杆状的导体部分。尽管由于绝缘支撑部分的原因未在图3中示出,导体部分通过上覆盖件21延伸到继电器100的内部。在图3中,在固定触头下方可见的接触部分是导体部分的局部区域。固定触头包括连接到正侧主电路端子1的一个固定触头以及连接到负侧主电路端子1的另一固定触头。并且此对固定触头分别焊接在主电路端子1的接触部分上。铁磁体12构造有带铁磁性的永磁体。并且两个铁磁体形成在每个固定触头3的右侧与左侧上。通过由附近产生的磁通量将电弧感生到固定触头3与可移动触头4的侧面,铁磁体12使当可移动触头4与固定触头分离时所产生的电弧熄灭。复位弹簧13具有由位于此对固定触头3之间的绝缘支撑部分支撑的一端,以及由形成在可移动部组件30的上端处的凹入部分支撑的另一端。并且复位弹簧13沿使可移动部组件30偏置远离固定触头3的方向将弹性力提供到可移动部组件30。由此,一旦电磁线圈组件40的线圈(参照图2或图5中的附图标记6)去磁,则可移动部组件30就返回到与固定触头3分隔开的初始位置。构造为使继电器100的内部部件与外部屏蔽的上覆盖件21,使布置在预充电继电器100的上部与中部处的上机构组件20和可移动部组件30与外部屏蔽。上覆盖件21不同于下覆盖件60,其中下覆盖件60构造为使布置在继电器100的下部处的电磁线圈组件40与外部屏蔽。构造为电绝缘及支撑继电器的主电路端子1的内延伸部分、铁磁体12、复位弹簧13等的绝缘支撑部分,可以由具有电绝缘特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如图4中所示,可移动部组件30包括轴5、可移动接触臂4a、接触弹簧7、与可移动芯件10。包括具有大直径的上部与具有小直径的下部的圆柱形构件的轴5可以由电绝缘材料形成。轴5的具有大直径的上部包括:支撑复位弹簧13的下端的凹入部分;中空部分,其布置在凹入部分下方以将接触弹簧7容纳在其中;以及开口,其沿前后方向形成以允许将可移动接触臂4a插入其中,并且沿竖直方向打开预定长度。轴5的具有小直径的下部,具有可以强力地插入到可移动芯件10的内径部分中的预定外径。由于轴5的具有小直径的下部用力地插入到可移动芯件10的内径部分中,因此轴5与可移动芯件10可以彼此联接。在联接状态中,轴5与可移动芯件10能够一起向相同方向移动。可移动接触臂4a以由诸如铜的导电材料形成的金属板构造。如图4中所示,可移动接触臂4a贯穿地插入到轴5的开口中。并且可移动接触臂4a安装为使得其中间部分沿纵长方向接收来自布置在其下面的接触弹簧7沿向上方向的弹性压力,以便与开口的上部接触。可移动触头4沿纵长方向通过焊接安装在可移动接触臂4a的两端的上表面上。接触弹簧(换句话说“接触压力弹簧”)7,作为压缩弹簧安装在轴5的中空部分中。接触弹簧7的上端沿纵长方向支撑可移动接触臂4a的中间部分,并且接触弹簧7的下端由轴5的中空部分的底面来支撑。由此,在轴5的中控部分中,接触弹簧7可以被压缩或延伸到初始状态。可移动芯件10可以由圆柱形中空铁芯形成。如图2或图7中所示,橡胶垫11可以被强力地插入到可移动芯件10的下端中,以便与可移动芯件10联接。橡胶垫11可以设置为当电磁线圈组件40去磁时,减弱在可移动芯件10通过复位弹簧13返回到下部初始位置时可移动芯件10与外壳50的内部底面碰撞时所产生的撞击噪音与冲击。当轴5的具有小直径的下部强力地插入到可移动芯件10的中空部分中时,轴5和可移动芯件10彼此联接。可移动芯件10通过从电磁线圈组件40施加的磁场被磁化,并且通过从电磁线圈组件40施加的竖直方向的磁场以排斥方式向上移动,或当电磁线圈组件40被去磁时与电磁线圈组件40一起被去磁。然后,可移动芯件10通过施加到轴5的上端的复位弹簧13的弹性力向下移动。如图5中所示,电磁线圈组件40包括绕线筒8、线圈6、支架9以及控制信号接收端子2。绕线筒8包括具有中空圆柱形形状以使得可移动芯件10插入在其中或从其分离的的本体部,以及形成在本体部的上端与下端处且构造为确定线圈6的绕组极限的凸缘部。线圈6缠绕在本体部上。线圈6缠绕在绕线筒8的本体部上,并且根据控制信号是否施加到控制信号接收端子2而被磁化或被去磁。如图2中所示,支架9形成为封装绕线筒8,并且当线圈6被磁化时提供从线圈6产生的磁通量的循环路径。参照图2和图5,控制信号接收端子2被安装为通过缠绕的线圈6。当通过控制信号接收端子2接收控制信号时,线圈6通过控制信号而被磁化。并且当停止控制信号的接收时线圈6被去磁。参照图1、图2或图6,外壳50提供了用于将预充电继电器100的部件容纳在其中的装置,并且可以由具有电绝缘特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如图6中所示,外壳50可以形成为具有一个打开表面与五个闭合表面且具有空的内部空间的矩形平行六面体构件,以用于将继电器100的部件容纳在其中。参照图6,用于使继电器100的内部部件与外部屏蔽的覆盖件的下覆盖件60使定位在继电器100的下部处的电磁线圈组件40与外部屏蔽。下覆盖件60与使得布置在继电器100的上部与中部的上机构组件20与可移动部组件30与外部屏蔽的上覆盖件21不同。下覆盖件60具有形成为与控制信号接收端子2对应的两个开口,使得控制信号接收端子2通过此开口暴露到外部。将简要地说明根据传统技术的继电器100的操作。参照图2,在继电器100的“关闭(off)”状态中,一旦通过控制信号接收端子2施加控制信号,则线圈6被磁化。在此情形中,可移动芯件10也通过从线圈6施加的竖直磁场被磁化,从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包括:固定触头,其具有第一固定触头和第二固定触头;可移动触头,其能够移动到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接触的第一位置以及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分离的第二位置;传导连接件,其构造为使所述可移动触头与所述第二固定触头总是电连接;以及驱动机构,其构造为将驱动力提供到所述可移动触头以使得所述可移动触头能够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2.02 KR 10-2016-00130841.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包括:固定触头,其具有第一固定触头和第二固定触头;可移动触头,其能够移动到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接触的第一位置以及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分离的第二位置;传导连接件,其构造为使所述可移动触头与所述第二固定触头总是电连接;以及驱动机构,其构造为将驱动力提供到所述可移动触头以使得所述可移动触头能够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中,所述可移动触头构造为单个触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中,所述传导连接件构造为柔性铜导线,其具有连接到所述可移动触头的一端以及连接到所述第二固定触头的另一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还包括仅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触头周围而非安装在所述第二固定触头周围的永磁体,该永磁体构造为保护所述触头免受电弧损坏。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中所述驱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朴相熙
申请(专利权)人:LS产电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