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的油压碟煞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927835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04 16: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行车的油压碟煞装置,其设置于自行车的车身管体上,其包含壳体、油压单元、油管及碟煞单元。壳体具有容置空间、油路、近端、远端、长度及渐缩的高度,近端可拆卸地设置于车身管体。高度由近端至远端递减,且长度小于近端的高度。远端朝向自行车的行进方向。活塞控制油路的压力。带动件连接带动活塞。油管衔接油路。碟煞单元连接油管且受控于油管的压力。借此,透过结构简化以及机械直接推动油压缸,可达到轻量化且维修方便。此外,油压碟煞装置是整合在车把手前端或车首竖杆前端,配合流线外型可降低风阻。

Hydraulic disc brake device for bicycl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n oil pressure disc brake device of a bicycle, which is arranged on a bicycle body pipe body of a bicycle, comprising a shell, an oil pressure unit, an oil pipe and a disc brake unit. The shell is provided with a holding space, an oil path, a proximal end, a distal end, a length and a shrinking height, and the proximal end is detachably arranged on the body tube body. The height decreases from proximal to distal, and the length is smaller than the height near the proximal end. The direction of travel of the far end toward the bicycle. The pressure of the piston control circuit. The driving piece is connected with the piston. Tubing connection circuit. The disc brake unit connects the tubing and is controlled by the pressure of the tubing. Therefore, the hydraulic cylinder can be easily quantified and maintained conveniently through the structure simplification and the mechanical direct drive of the oil pressure cylinder. In addition, the hydraulic disc brake device is integrated at the front end of the vehicle handle or the front end of the vertical rod of the vehicle head, and the streamline appearance can be used to reduce the wind resista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行车的油压碟煞装置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自行车的油压碟煞装置(hydraulicbrakedevice),特别是关于一种可降低风阻、方便维修且煞车线走线较顺的自行车的油压碟煞装置。
技术介绍
现今自行车产品已经形成全世界推广的环保产品,无论其运动兼具节能的特色或都市代步的功能,都令自行车市场不断拓展。在此种风气之下,市场上出现具备较佳煞车效果的自行车油压碟煞,油压碟煞相较于传统机械碟煞,更具有煞车力稳定、力量传输效率高等优点。因此,自行车油压碟煞已经逐渐变成自行车高品质车辆的代表性配件之一。目前自行车油压碟煞有两种方式,第一种为全油压碟煞,另一种为半油压式碟煞。前述全油压式自行车油压碟煞大部分都使用在平把自行车上,若是厂商意图在弯把公路车上加装自行车油压碟煞,将遭遇现有全油压式变速把手价格昂贵且选择不多的困境;因此,大部分变速把手都是使用机械式碟煞夹器。若是要采用自行车油压碟煞时,必须将内含活塞的油压机构单独装置在竖管下方,这样的做法会产生更大的风阻。另外的半油压式在自行车上装配时,除了须安装于自行车上与轮子对应的碟盘与油压夹器之外,尚须装设一组由把手带动煞车线转换油压的油压机构。其中,煞车线会连接到油压机构中的油压活塞,再经由油管将压力传递至油压夹器进行煞车。此种已知自行车油压碟煞的油压机构大多是凸出装置车身上,然而此种做法会有风阻大、重量重且影响整体外观的问题。另外,半油压式碟煞虽可安装于车手竖杆内,但此种做法的安装程序复杂,且更换困难。由此可知,目前市场上缺乏一种可降低风阻、方便维修且煞车线走线较顺的自行车的油压碟煞装置,故相关业者正在寻求其解决之道。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行车的油压碟煞装置,其透过结构简化以及机械式带动油压缸,可达到轻量化的效果。再者,带动件可顺着车身管体与油压碟煞装置连接,且油压碟煞装置整合在车把手前端或车首竖杆前端,配合流线外型可大幅地降低风阻。此外,油盖设于壳体的远端且油盖孔朝上,其结合油压缸设于车身管体前端的结构,不但维修方便且走线较顺。另外,长度小于高度的壳体可以缩小体积并减轻重量,而且还能降低制造的成本。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自行车的油压碟煞装置,其设置于自行车的一车身管体上。此自行车的油压碟煞装置包含壳体、油压单元、油管以及碟煞单元,其中壳体具有至少一容置空间、至少一油路、一近端、一远端、一长度及一高度。近端可拆卸地设置于车身管体上,且高度由近端至远端递减,远端朝向自行车的行进方向。长度小于高度。再者,油压单元包含油压缸、活塞及带动件。油压缸设于容置空间中。活塞设于油压缸中,且活塞用以控制油路的压力。带动件连接带动活塞以供煞车操作。油管衔接油路。碟煞单元连接油管,且碟煞单元受控于油管的压力。借此,本专利技术的自行车的油压碟煞装置透过结构简化以及机械直接推动油压缸,可达到轻量化的效果。再者,带动件可顺着车身管体与油压碟煞装置连接,而油压碟煞装置整合在车把手前端,且油压碟煞装置与车身管体沿迎风方向彼此平行重叠设置,不但没有增加迎风面的面积,同时制造出流线的低风阻外型来大幅地降低自行车行进时的风阻。此外,长度小于高度的壳体可以缩小体积并减轻重量,亦可降低制造的成本。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例如下:前述车身管体可为把手管,而壳体可呈流线型,带动件可为煞车线。前述壳体可包含至少一枢耳,此枢耳环绕锁接车身管体。枢耳可呈环状,车身管体可呈圆管状,且枢耳的形状对应车身管体的形状。此外,前述油管可朝向地面,车身管体的延伸方向平行带动件的位移方向。自行车的行进方向为Y轴正方向,而车身管体的延伸方向为X轴方向。壳体的近端朝向Y轴负方向,远端朝向Y轴正方向,且油压缸设于近端与远端之间。前述壳体可包含油盖孔与油盖,其中油盖孔位于壳体的远端且朝向远端的上方。油盖可拆卸地盖合油盖孔。前述储油槽可设于远端且对应油盖孔,此储油槽连接油压缸。另外,前述近端的高度可大于等于车身管体的直径。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自行车的油压碟煞装置,其设置于自行车的车身管体上。此自行车的油压碟煞装置包含车首竖杆、壳体、油压单元、油管及碟煞单元,其中壳体具有一近端、一远端、一长度及一高度,且壳体内设有至少一容置空间与至少一油路,容置空间向外开设一开孔,近端配合车首竖杆可拆卸地连接于车身管体上。壳体的高度由近端至远端递减,而远端朝向自行车的行进方向,且长度小于高度。另外,油压单元连接壳体。油压单元包含油压缸、活塞以及带动件。油压缸设于容置空间中。活塞设于油压缸中,且活塞用以控制油路的压力。至于带动件通过开孔而连接带动活塞,且带动件可供煞车操作。此外,油管衔接油路。碟煞单元则连接油管,且碟煞单元受控于油管的压力。借此,本专利技术的自行车的油压碟煞装置透过结构简化以及机械直接推动油压缸,可达到轻量化的效果。再者,带动件可顺着车身管体与油压碟煞装置连接,而油压碟煞装置整合在车首竖杆前端,且油压碟煞装置与车身管体沿迎风方向彼此平行重叠设置,不但没有增加迎风面的面积,同时制造出流线低风阻外型而大幅地降低自行车行进时的风阻。另外,长度小于高度的壳体可以缩小体积、减轻重量以及降低制造的成本。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例如下:前述近端的高度大于等于车身管体的直径。前述车身管体可为把手管,壳体可呈流线型,而带动件可为煞车线。此外,前述壳体可包含至少二定位孔与至少二定位螺丝,而车首竖杆包含至少二锁固孔,二锁固孔分别对齐二定位孔。各定位螺丝可贯穿地位移于其中一定位孔与其中一锁固孔中,壳体与车首竖杆彼此透过二定位螺丝螺锁定位。前述油管可朝向地面,且车身管体的延伸方向平行带动件的位移方向。再者,前述壳体可包含油盖孔与油盖,油盖孔位于壳体的远端且朝向远端的上方。油盖可拆卸地盖合油盖孔。前述自行车的油压碟煞装置可包含储油槽,此储油槽设于远端且对应油盖孔,储油槽连接油压缸。本专利技术的又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自行车的油压碟煞装置,其设置于自行车的车身管体上。此自行车的油压碟煞装置包含一车首竖杆、一壳体、二油压单元、二油管以及二碟煞单元。其中壳体具有一近端、一远端、一长度及一高度,且壳体内设有二容置空间与二油路。壳体配合车首竖杆可拆卸地连接于车身管体上。高度由近端至远端递减,近端的高度大于等于车身管体的直径,而远端朝向自行车的行进方向,且长度小于高度。再者,二油压单元均连接壳体,且各油压单元包含油压缸、活塞以及带动件。油压缸设于容置空间中,活塞设于油压缸中,且活塞用以控制其中一油路的压力。带动件则连接带动活塞以供煞车操作。二油管分别衔接二油路,且二碟煞单元分别连接二油管。各碟煞单元受控于对应的其中一油管的压力。二油压单元的二带动件的位移方向彼此平行且相反。借此,本专利技术的自行车的油压碟煞装置透过平行且相反位移的带动件控制油压单元,并利用机械直接带动油压缸,其结构简单可达到轻量化的效果。此外,双油压单元设置靠近壳体的近端,而且双油压单元上下交错设置,不但有效地利用了壳体近端的空间较大的优势,而且还能缩减壳体沿行进方向的长度,既可缩小体积亦可减轻重量,进而降低制造成本。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例如下:前述各带动件的位移方向为X轴方向,而自行车的行进方向为Y轴方向,各油管的延伸方向为Z轴方向。车身管体的延伸方向为X轴方向,二带动件对应Z轴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自行车的油压碟煞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的油压碟煞装置,设置于该自行车的一车身管体上,其特征在于,该自行车的油压碟煞装置包含:一壳体,具有至少一容置空间、至少一油路、一近端、一远端、一长度及一高度,该近端可拆卸地设置于该车身管体,且该高度由该近端至该远端递减,该远端朝向该自行车的行进方向,该长度小于该高度;一油压单元,包含:一油压缸,设于该容置空间中;一活塞,设于该油压缸中,该活塞用以控制该油路的压力;及一带动件,连接带动该活塞以供煞车操作;一油管,衔接该油路;以及一碟煞单元,连接该油管,且该碟煞单元受控于该油管的压力。

【技术特征摘要】
2015.11.13 TW 1042182831.一种自行车的油压碟煞装置,设置于该自行车的一车身管体上,其特征在于,该自行车的油压碟煞装置包含:一壳体,具有至少一容置空间、至少一油路、一近端、一远端、一长度及一高度,该近端可拆卸地设置于该车身管体,且该高度由该近端至该远端递减,该远端朝向该自行车的行进方向,该长度小于该高度;一油压单元,包含:一油压缸,设于该容置空间中;一活塞,设于该油压缸中,该活塞用以控制该油路的压力;及一带动件,连接带动该活塞以供煞车操作;一油管,衔接该油路;以及一碟煞单元,连接该油管,且该碟煞单元受控于该油管的压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的油压碟煞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车身管体为把手管,该壳体呈流线型,该带动件为煞车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的油压碟煞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壳体还包含:至少一枢耳,环绕锁接该车身管体,该枢耳呈环状,该枢耳的形状对应该车身管体的形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的油压碟煞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油管朝向地面,该车身管体的延伸方向平行该带动件的位移方向,该自行车的行进方向为Y轴正方向,该车身管体的延伸方向为X轴方向,该近端朝向Y轴负方向,该远端朝向Y轴正方向,该油压缸设于该近端与该远端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的油压碟煞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壳体还包含:一油盖孔,位于该壳体的该远端且朝向该远端的上方;以及一油盖,可拆卸地盖合该油盖孔;其中该壳体还包含:一储油槽,设于该远端且对应该油盖孔,该储油槽连接该油压缸。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的油压碟煞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油压缸位于车身管体朝向行进方向的前方。7.一种自行车的油压碟煞装置,设置于该自行车的一车身管体上,其特征在于,该自行车的油压碟煞装置包含:一车首竖杆;一壳体,具有一近端及一远端,且该壳体内设有至少一容置空间与至少一油路,该容置空间向外开设一开孔,该近端配合该车首竖杆可拆卸地连接于该车身管体,该高度由该近端至该远端递减,该远端朝向该自行车的行进方向;一油压单元,连接该壳体,包含:一油压缸,设于该容置空间中;一活塞,设于该油压缸中,该活塞用以控制该油路的压力;及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義德
申请(专利权)人:巨大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