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罩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2777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04 16:17
在本发明专利技术中,提供一种车轮罩结构,具备:车轮罩前壁,其构成配置有前轮的车轮罩的前侧的壁;空气排出部,其被构成为,包括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而被形成在所述车轮罩前壁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的一个或多个贯穿孔,并且所述空气排出部使与所述车轮罩前壁相比靠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的空气穿过所述贯穿孔而朝向作为车辆前后方向后方且车辆宽度方向外方的斜后方排出。

Wheel housing structure

In the invention, provided with a cover structure, wheel: wheel cover front wall, which equipped with front wheel cover on the front side of the wall; the air discharging section, which is formed by including along the vehicle under the direction and is formed of one or more cover through the front wall of th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the lateral position on the wheel of the perforation, and the air discharging section to the wheel and the cover front wall by rear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in front of the air passes through the through hole toward the front and rear of the vehicle as the rear ramp rear direction and th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by dischar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轮罩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轮罩结构。
技术介绍
在日本特开2009-1045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车轮罩结构,所述车轮罩结构具备以挡泥为目的、以覆盖轮胎的上部的方式而形成的翼子板衬套。但是,在应用了上述车轮罩结构的车辆中,会产生从车轮罩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方向喷出的空气的流动,其结果为,存在轮胎侧方的空气的流动发生紊乱的可能性。当轮胎侧方的空气的流动发生紊乱时,对于车辆的空气阻力会增加,此外操控稳定性会恶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考虑到上述事实,提供一种车轮罩结构,该车轮罩结构能够使轮胎的侧方的空气的流动稳定,进而减小对于车辆的空气阻力并且提高操控稳定性。第一方式所述的车轮罩结构具备,车轮罩前壁,其构成配置有前轮的车轮罩的前侧的壁;空气排出部,其被构成为,包括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而被形成在所述车轮罩前壁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的一个或多个贯穿孔,并且所述空气排出部使与所述车轮罩前壁相比靠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的空气穿过所述贯穿孔而朝向作为车辆前后方向后方且车辆宽度方向外方的斜后方排出。第一方式所述的车轮罩结构具备,构成配置有前轮的车轮罩的前侧的壁的车轮罩前壁。此外,该车轮罩结构具备空气排出部。空气排出部被构成为,包括被形成在车轮罩前壁上的一个或多个贯穿孔。一个或多个贯穿孔被形成在车轮罩前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而且,通过空气排出部而使与车轮罩前壁相比靠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的空气穿过贯穿孔而朝向作为车辆前后方向后方且车辆宽度方向外方的斜后方排出。因此,从贯穿孔被排出的空气与前轮碰撞或进入车轮罩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的情况被抑制,而会向前轮的侧方流动。除此之外,一个或多个贯穿孔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而被形成。因此,例如与形成一个大致正方形形状的贯穿孔的情况相比,能够在于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较广的范围内产生朝向前轮的侧方空气的流动。其结果为,从车轮罩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方向喷出的空气的流动被抑制,从而使前轮的侧方的空气的流动稳定。第二方式所述的车轮罩结构为,在第一方式所述的车轮罩结构中,所述贯穿孔被形成在包括所述车轮罩前壁的车辆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在内的高度位置处。根据实验结果可判断出,在贯穿孔被形成在车轮罩前壁的车辆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处的情况下,与所述贯穿孔被形成在大致中央部以外的部分处的情况相比,使相对于车辆的空气阻力减小的效果较高。在此,在第二方式所述的车轮罩结构中,贯穿孔被形成在包括车轮罩前壁的车辆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在内的高度位置处。因此,根据第二方式所述的车轮罩结构,能够更加有效地减小相对于车辆的空气阻力。第三方式所述的车轮罩结构为,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所述的车轮罩结构中,所述贯穿孔被形成有多个。在第三方式所述的车轮罩结构中,贯穿孔被形成有多个。因此,与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而形成有一个贯穿孔的情况相比,易于确保车轮罩前壁的强度。第四方式所述的车轮罩结构为,在第一方式至第三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述的车轮罩结构中,所述车轮罩前壁中的形成有所述贯穿孔的贯穿孔基部的板厚方向朝向作为车辆前后方向后方且车辆宽度方向外方的斜后方。在第四方式所述的车轮罩结构中,车轮罩前壁中的形成有贯穿孔的贯穿孔基部的板厚方向朝向作为车辆前后方向后方且车辆宽度方向外方的斜后方。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而使从贯穿孔排出的空气的方向朝向作为车辆前后方向后方且车辆宽度方向外方的斜后方。第五方式所述的车轮罩结构为,在第四方式所述的车轮罩结构中,与所述贯穿孔基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邻接的内侧邻接部随着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而向车辆前方位移,与所述贯穿孔基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邻接的外侧邻接部随着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向车辆后方位移。在第五方式所述的车轮罩结构中,与贯穿孔基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邻接的内侧邻接部随着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而向车辆前方位移。此外,与贯穿孔基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邻接的外侧邻接部随着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向车辆后方位移。因此,能够使穿过贯穿孔而向作为车辆前后方向后方且车辆宽度方向外方的斜后方被排出的空气的流动沿着内侧邻接部以及外侧邻接部。其结果为,能够形成更为稳定的前轮的侧方的空气的流动。第六方式所述的车轮罩结构为,在第一方式至第三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述的车轮罩结构中,在所述车轮罩前壁的形成有所述贯穿孔的贯穿孔基部上,且在所述贯穿孔的车辆前方侧,设置有将空气向斜后方引导的肋材。在第六方式所述的车轮罩结构中,能够使从贯穿孔排出的空气的方向朝向作为车辆前后方向后方且车辆宽度方向外方的斜后方。第七方式所述的车轮罩结构为,在第一方式至第三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述的车轮罩结构中,所述贯穿孔贯穿所述车轮罩前壁的贯穿孔基部的方向朝向作为车辆前后方向后方且车辆宽度方向外方的斜后方。在第七方式所述的车轮罩结构中,能够使从贯穿孔排出的空气的方向朝向作为车辆前后方向后方且车辆宽度方向外方的斜后方。而且,本公开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轮罩结构能够使轮胎的侧方的空气的流动稳定,从而使对于车辆的空气阻力减小并且提高操纵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以对保险杠罩实施了局部剖切的状态来表示应用了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轮罩结构的车辆的前轮周边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为对图1的保险杠罩以及前翼子板衬套进行局部剖切而表示的侧视图。图3为将保险杠罩、车轮罩前壁以及前轮放大而进行表示的图1的3-3线剖视图。图4为表示图3所示的贯穿孔基部的板厚方向(例如,箭头标记N)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角度θ与空气阻力减小效果的关系的坐标图。图5为表示图3所示的贯穿孔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即距车轮罩前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的距离W与空气阻力减小效果的关系的坐标图。图6为表示图2所示的贯穿孔的高度方向上的位置与空气阻力减小效果的关系的坐标图。图7A为表示改变例所涉及的空气排出部的放大剖视图,且为具备肋材的改变例。图7B为表示改变例所涉及的空气排出部的放大剖视图,且为使贯穿孔的贯穿方向朝向斜后方的改变例。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使用附图来对应用了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轮罩结构S的车辆10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所适当表示的箭头标记FR、箭头标记UP、箭头标记OUT分别表示车辆的前方(即,前进方向)、上方、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方向。以下,在仅使用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来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如没有特别预先进行说明,则设其表示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的左右方向(即,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整体结构)在图1中,图示了车辆10的前轮12周边的结构。如图1所示,车辆10具备:前轮12、构成车辆10的前部的外饰部件并且形成有车轮拱罩14的保险杠罩16以及前翼子板18、以与车轮拱罩14匹配的方式而安装的前翼子板衬套20。前翼子板衬套20具备:从车辆上方覆盖前轮12的上部的衬套主体22、从衬套主体22的前端向车辆前方延伸的衬套前侧延伸部24。如图2所示,衬套主体22在车辆侧面观察时被设为圆弧形状且被设为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形状。由此,衬套主体22成为作为配置有前轮12的空间的车轮罩26的车辆前方、车辆上方以及车辆后方的壁。在图2的实施方式中,衬套主体22的车辆上下方向下端位于与前轮12的中心C相比稍靠下方处。衬套前侧延伸部24以其板厚方向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方式而被配置在与车轮罩26相比靠车辆前方侧处。由此,衬套前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轮罩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轮罩结构(S),具备:车轮罩前壁(22、46),其构成配置有前轮(12)的车轮罩(26)的前侧的壁;空气排出部(52),其被构成为,包括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而被形成在所述车轮罩前壁(22、46)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的一个或多个贯穿孔(50),并且所述空气排出部(52)使与所述车轮罩前壁(22、46)相比靠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的空气穿过所述贯穿孔(50)而朝向作为车辆前后方向后方且车辆宽度方向外方的斜后方排出。

【技术特征摘要】
2015.11.13 JP 2015-2230951.一种车轮罩结构(S),具备:车轮罩前壁(22、46),其构成配置有前轮(12)的车轮罩(26)的前侧的壁;空气排出部(52),其被构成为,包括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而被形成在所述车轮罩前壁(22、46)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的一个或多个贯穿孔(50),并且所述空气排出部(52)使与所述车轮罩前壁(22、46)相比靠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的空气穿过所述贯穿孔(50)而朝向作为车辆前后方向后方且车辆宽度方向外方的斜后方排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罩结构(S),其中,所述贯穿孔(50)被形成在包括所述车轮罩前壁(22、46)的车辆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在内的高度位置处。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轮罩结构(S),其中,所述贯穿孔(50)被形成有多个。4.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轮罩结构(S),其中,所述车轮罩前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浦正昭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