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紫花苜蓿与玉米的混合种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880716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28 11: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紫花苜蓿与玉米的混合种植方法,包括如下操作:翻耕整畦,作垄宽110‑120cm,垄高20‑25cm,畦宽28‑35cm,早春抢墒播种紫花苜蓿,采用条播每垄播种4行,正常养植、刈割至五月下旬或六月上旬,待一轮刈割完成后,将中间两行紫花苜蓿翻耕入土,并在其上撒施复合肥,细耙整平,5‑6天后在两侧行紫花苜蓿间等行距播种两行夏玉米,正常养植、刈割,至九月中下旬,收获玉米后,在原玉米处秋播两行紫花苜蓿,本发明专利技术种植方法将紫花苜蓿和玉米合理混作,有效利用两者间的调济供给,通过不同的生长周期和生存空间相互配合,大大提高了两者的产量和种植效益,对于多年生紫花苜蓿具有良好的再生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紫花苜蓿与玉米的混合种植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作物种植
,具体涉及一种紫花苜蓿与玉米的混合种植方法。
技术介绍
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L.)简称苜蓿,是世界范围内栽培历史最悠久、面积最广泛的豆科牧草。苜蓿属喜温凉和干旱习性作物最适生长温度20~25℃,其耐热性差。在温带地区的夏季苜蓿生长呈现相对“休眠”状态,导致产草量显著下降,第1-2茬草产量占全年产量的60%以上,同时苜蓿田雨季地块潮湿,难以进行机械化收获,而且青贮和晾晒较困难。我国黄淮海地区7-9月为雨季,也是水、肥、光、温、热资源相对较充足时期,而苜蓿却难以有效利用,从而造成资源浪费,土地利用率不高。目前,国内外苜蓿与玉米间作种植研究报道较多,以两种作物条带式相间种植较为常见。间作是苜蓿与其他作物条带相隔种植,分布于不同空间,两种作物分别独立于两个不同空间存在,这种种植方式无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两者间的种植相互配合利用性低,种植效益提升较少。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紫花苜蓿与玉米的混合种植方法,将紫花苜蓿和玉米合理混作,有效利用两者间的调济供给,通过不同的生长周期和生存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紫花苜蓿与玉米的混合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操作:翻耕整畦,作垄宽110‑120cm,垄高20‑25cm,畦宽28‑35cm,早春抢墒播种紫花苜蓿,采用条播每垄播种4行,正常养植、刈割至五月下旬或六月上旬,待一轮刈割完成后,将中间两行紫花苜蓿翻耕入土,并在其上撒施复合肥,细耙整平,5‑6天后在两侧行紫花苜蓿间等行距播种两行夏玉米,正常养植、刈割,至九月中下旬,收获玉米后,在原玉米处秋播两行紫花苜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紫花苜蓿与玉米的混合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操作:翻耕整畦,作垄宽110-120cm,垄高20-25cm,畦宽28-35cm,早春抢墒播种紫花苜蓿,采用条播每垄播种4行,正常养植、刈割至五月下旬或六月上旬,待一轮刈割完成后,将中间两行紫花苜蓿翻耕入土,并在其上撒施复合肥,细耙整平,5-6天后在两侧行紫花苜蓿间等行距播种两行夏玉米,正常养植、刈割,至九月中下旬,收获玉米后,在原玉米处秋播两行紫花苜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紫花苜蓿与玉米的混合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翻耕整畦在播种前15-20天进行,翻耕深度为20-25cm,翻耕后喷洒10g/L的石灰水和25%波尔多液800倍液。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紫花苜蓿与玉米的混合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播种紫花苜蓿前5-7天垄上施加底肥,包括800-1000kg/亩腐熟农家肥、草木灰35-45kg/亩、磷酸二铵18-20kg/亩、过磷酸钙10-12kg/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瑞琼申世祥鲁清和
申请(专利权)人:和县瑞祥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