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塑模具组件、吹塑成形机及吹塑模具组件的固定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85295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22 06:23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吹塑模具组件以及吹塑成形机,其能够使底模的合模动作稳定,减轻作用于底模的驱动机构和模具的负载。吹塑模具组件(10)具有下述构造:在固定于第1、第2固定板(40、50)的第1、第2吹塑腔半模(12、14)和固定于底模固定板(10)的底模(100)合模时,使固定于第1、第2固定板(40、50)的承压部件(60)卡合于底模固定板(110)。底模固定板(110)上固定有导向板(120),第1、第2承压板(20、30)上支承有能够和导向板(120)抵接的被导向部件(70)。

Blow molding die assembly, blow molding machine and method for fixing blow molding die assembly

One of the purposes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is to provide a blow molding die assembly and a blow molding machine capable of stabilizing the die action of the bottom die, and reducing the load of the driving mechanism and the die acting on the bottom die. Blow mold assembly (10) has the following structure: in first, second is fixed on the fixed plate (40, 50) first, second blow molding cavity half moulds (12, 14) and fixed on the bottom die fixed plate (10) of the bottom die (100) mold, which are fixed on the fixed plate first, second (40, 50) of the pressure component (60) is clamped in the bottom die fixed plate (110). A guide plate (120) is fixed on the bottom die fixing plate (110), and the first () and second pressure bearing plates (20, 30) are supported with a guiding member (70) that can be abutted with the guide plate (12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吹塑模具组件、吹塑成形机及吹塑模具组件的固定方法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3年8月9日、申请号为201380043526.1、专利技术名称为“吹塑模具组件、吹塑成形机及吹塑模具组件的固定方法”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吹塑模具组件、吹塑成形机及吹塑模具组件的固定方法。
技术介绍
在吹塑成形装置中,在成形带有自立的腿部的容器或具有内凸底的容器等的情况下,将底模装配于吹塑腔模的底部,借助液压缸等驱动装置使该底模闭模,在容器底部形成自立的腿部或内凸底等底部形状。在使吹塑腔模和底模合模并向预塑形坯内导入吹塑气体进行吹塑成形时,被固定于吹塑腔模的承压部件与底模或底模固定板卡合,防止底模由于吹塑压力而后退(专利文献1)。在此,为了使底模合模于吹塑腔模,有必要在底模的闭模位置上使底模或底模固定板与承压部件卡合。若只用驱动装置的上限和下限的驱动位置进行对底模的闭模状态下的定位,则在承压部件与底模(底模固定板)卡合时对底模的定位精度缺乏可靠性。因此,专利文献1中,在底模或安装底模的底模固定板上,设置有限制底模相对于吹塑腔模的位置的止动部件。根据此构造,在吹塑腔模处于开模状态时,底模被降下而被闭模,所述吹塑腔模为在例如预塑形坯的颈部朝下的倒立状态下吹塑成形的腔模。止动部件是比底模的宽度更宽的板状部件。其后当吹塑腔模被闭模时,吹塑腔模的上端面与止动部件抵接,限制底模相对于吹塑腔模的位置。由此,底模在闭模状态下被定位。此外,通过调整止动部件的厚度或平行度,调整底模的闭模位置、吹塑腔模的型腔面和底模的型腔面的位置关系。另外,优选的是吹塑腔模和底模被同步地开闭驱动。例如,基于单一驱动源即马达的输出,能够同步驱动吹塑腔模和底模。(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230027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26129号公报。根据专利文献1的构造,在构成吹塑腔模的一对吹塑腔半模被闭模时,一对吹塑腔半模的上端面在与固定于底模侧的止动部件接触的同时被闭模。在此,被固定于底模侧的止动部件被设定成下述长度,该长度使得在吹塑腔模开模的状态下,止动部件跨过一对吹塑腔半模的上端面进行抵接。因此,一对吹塑腔半模在从开模状态向闭模状态转换的过程中,止动部件一直持续接触一对吹塑腔半模的上端面。为了提高止动部件的耐磨性,对其进行氮化处理。但是,止动部件的时效性磨损不可避免。当在止动部件和吹塑腔模的滑动面发生咬合(啮合)时,有模具或底模驱动部件(导向杆或轴承等)寿命缩短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几个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吹塑模具组件以及吹塑成形机,其能够使底模的合模动作稳定,减轻作用于底模的驱动机构和模具的负载。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几个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吹塑模具组件的固定方法,能够高精度且迅速地将吹塑模具固定于合模座。(1)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涉及一种吹塑模具组件,一种吹塑模具组件,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第2吹塑腔半模、多个底模、第1承压板、第2承压板、第1固定板、第2固定板、底模固定板、承压部件、导向板、被导向部件;所述第1、第2吹塑腔半模的分型面彼此抵接而合模;所述多个底模在多个型腔中限定多个底部形状,所述多个型腔由所述第1、第2吹塑腔半模限定;所述第1承压板分别固定于所述第1吹塑腔半模的位于第1方向的两端的两侧面上,所述第1方向沿着所述多个型腔排列的方向;所述第2承压板分别固定于所述第2吹塑腔半模的两侧面,合模时与所述第1承压板抵接;所述第1固定板固定所述第1吹塑腔半模以及所述第1承压板;所述第2固定板固定所述第2吹塑腔半模以及所述第2承压板;所述底模固定板固定所述多个底模;所述承压部件分别被固定于所述第1、第2固定板,所述第1、第2吹塑腔半模合模时,所述承压部件与所述底模固定板卡合,承受对所述底模作用的吹塑压力;在所述第1方向的两端部的每一端部,所述底模固定板上固定所述导向板;在所述第1方向的两端部的每一端部,所述第1、第2承压板上分别支承所述被导向部件,在所述底模处于闭模位置时,所述被导向部件能够与所述导向板抵接;所述底模固定板具有第1连结部和第2连结部,所述第1连结部与底模开闭部连结,所述底模开闭部由设置于吹塑成形机的合模机构驱动,所述第2连结部与设置于所述吹塑成形机的移动施力部件连结,所述移动施力部件对处于所述闭模位置的所述底模施加使其向所述底模的闭模方向移动的力。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因为被闭模的第1、第2吹塑腔半模的承压部件卡合于底模固定板,所以能够将第1、第2吹塑腔半模和底模作为一体化了的吹塑模具组件进行处理。而且,由于设置于底模固定板的第1、第2连结部是螺纹孔等,因此没有从底模固定板突出的部件。因此,能够使平坦的底模固定板在吹塑成形机上滑动,将吹塑模具组件搬进吹塑成形机。在此,在该吹塑模具组件被安装于吹塑成形机时,借助由吹塑成形机的合模机构驱动的底模开闭部,驱动经由第1连结部而与该底模开闭部连结的底模固定板,由此,固定于底模固定板的底模被设定于闭模位置。第1、第2吹塑腔半模相对于处于闭模位置的底模被闭模。此时,若由底模开闭部设定的底模的闭模位置存在偏差,则被导向部件会抵接于导向板。底模经由第2连结部而与设置于吹塑成形机的移动施力部件连结,被移动施力部件施加向闭模方向移动的力。因此,借助被导向部件的按压力,抵抗移动施力部件施加的力,修正底模的高度位置和倾斜。由此,能够使设置于第1、第2吹塑腔半模的承压部件可靠地卡合于底模固定板。此时,被导向部件因为不是专利文献1所述那样的止动部件,所以能够构成为,若底模的闭模位置正常,则不与导向板接触。此外,即使被导向部件与导向板接触,因为允许导向板和底模一起借助移动施力部件进行移动,所以也不会对被导向部件和导向板作用过度的应力,能够防止咬合和时效性磨损。另外,被导向部件例如用辊形成而与导向板滚动接触(能够转动地接触),或者,被导向部件用金属滑块形成,由此,能够减小被导向部件与导向板间产生的摩擦力。(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可以设计成,所述导向板在第2方向上的长度形成为下述长度,该长度使得至少在所述承压部件马上就要卡合于所述底模固定板之前,所述被导向部件和所述导向板对置,所述第2方向沿着所述第1、第2吹塑腔半模开闭的方向。这样一来,被导向部件和导向板,至少能够在承压部件马上就要卡合于底模固定板之前修正底模的位置。由此,能够防止导向板无用地变长而与被导向部件发生无用的接触这一问题。(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可以设计成,所述导向板的端面与侧面构成的角部被倒角,所述端面能够与被导向部件抵接,所述侧面在所述导向板的所述第2方向的两端侧的所述端部与所述端面相交。这样一来,能够减少被导向部件架到导向板端部上时的摩擦阻力。由此,能够减少导向板的时效性磨损。(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可以设计成,所述第1、第2固定板各自具有内侧固定板、外侧固定板和第1导向辊,所述内侧固定板固定所述第1、第2吹塑腔半模的其中一个和所述承压部件,所述外侧固定板固定所述内侧固定板,并被安装于所述吹塑成形机的合模座,所述第1导向辊被支承于所述外侧固定板,与所述内侧固定板滚动接触,在所述内侧固定板被固定于所述外侧固定板之前,引导所述内侧固定板沿所述第1方向移动。该情况下,在吹塑成形机上安装吹塑模具组件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吹塑模具组件、吹塑成形机及吹塑模具组件的固定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吹塑模具组件,具有:第1、第2吹塑腔半模、多个底模、第1承压板、第2承压板、第1固定板、第2固定板、底模固定板、承压部件、导向板和被导向部件;所述第1、第2吹塑腔半模的分型面彼此抵接而合模;所述多个底模在多个型腔中限定多个底部形状,所述多个型腔由所述第1、第2吹塑腔半模限定;所述第1承压板分别固定于所述第1吹塑腔半模的位于第1方向的两端的两侧面上,所述第1方向沿着所述多个型腔排列的方向;所述第2承压板分别固定于所述第2吹塑腔半模的两侧面,合模时与所述第1承压板抵接;所述第1固定板固定所述第1吹塑腔半模以及所述第1承压板;所述第2固定板固定所述第2吹塑腔半模以及所述第2承压板;所述底模固定板固定所述多个底模;所述承压部件分别被固定于所述第1、第2固定板,所述第1、第2吹塑腔半模合模时,所述承压部件与所述底模固定板卡合,承受对所述底模作用的吹塑压力;在所述第1方向的两端部的每一端部,所述底模固定板上固定所述导向板;在所述第1方向的两端部的每一端部,所述第1、第2承压板上分别支承所述被导向部件,在所述底模处于闭模位置时,所述被导向部件能够与所述导向板抵接;所述导向板在第2方向上的长度形成为下述长度,该长度使得至少在所述承压部件马上就要卡合于所述底模固定板之前,所述被导向部件和所述导向板对置,所述第2方向沿着所述第1、第2吹塑腔半模开闭的方向。...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8.17 JP 2012-1810331.一种吹塑模具组件,具有:第1、第2吹塑腔半模、多个底模、第1承压板、第2承压板、第1固定板、第2固定板、底模固定板、承压部件、导向板和被导向部件;所述第1、第2吹塑腔半模的分型面彼此抵接而合模;所述多个底模在多个型腔中限定多个底部形状,所述多个型腔由所述第1、第2吹塑腔半模限定;所述第1承压板分别固定于所述第1吹塑腔半模的位于第1方向的两端的两侧面上,所述第1方向沿着所述多个型腔排列的方向;所述第2承压板分别固定于所述第2吹塑腔半模的两侧面,合模时与所述第1承压板抵接;所述第1固定板固定所述第1吹塑腔半模以及所述第1承压板;所述第2固定板固定所述第2吹塑腔半模以及所述第2承压板;所述底模固定板固定所述多个底模;所述承压部件分别被固定于所述第1、第2固定板,所述第1、第2吹塑腔半模合模时,所述承压部件与所述底模固定板卡合,承受对所述底模作用的吹塑压力;在所述第1方向的两端部的每一端部,所述底模固定板上固定所述导向板;在所述第1方向的两端部的每一端部,所述第1、第2承压板上分别支承所述被导向部件,在所述底模处于闭模位置时,所述被导向部件能够与所述导向板抵接;所述导向板在第2方向上的长度形成为下述长度,该长度使得至少在所述承压部件马上就要卡合于所述底模固定板之前,所述被导向部件和所述导向板对置,所述第2方向沿着所述第1、第2吹塑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竹花大三郎横林和幸中泽文幸
申请(专利权)人:日精ASB机械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