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服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83089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16 06: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伺服电机,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电机壳体,电机壳体的内部设置有转子,所述转子的外侧壁上套设有保护套,保护套的内侧壁上均匀分布有偶数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靠近转子轴心线的槽口口径小于第一凹槽背离转子轴心线的槽口口径,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嵌有磁钢,且磁钢突出于第一凹槽的槽口,所述转子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用于放置磁钢的第二凹槽,这样在将磁钢安装到第一凹槽内部的时候,由于第一凹槽侧壁的抵触作用,磁钢不易发生偏移,使得磁钢的安装更为稳定,在转子高速转动的时候磁钢不易与第一凹槽脱离,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伺服电机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伺服电机
本技术涉及电机
,特别涉及一种伺服电机。
技术介绍
伺服电机.是指在伺服系统中控制机械元件运转的发动机,是一种补助马达间接变速装置。目前,公告号为CN201733149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交流伺服电机转子,它包括转轴,转轴的表面用专用胶粘贴磁钢,这样设置的电机转子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产生大量的涡流,但是电机转子上的磁钢通过粘连的方式连接在转子的外侧壁上,电机在使用的时候会产生一定的热量,通过粘连的方式固定在转子上的磁钢易发生脱落的情况,造成电机的报废损坏,使用寿命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伺服电机,其使用寿命较高。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伺服电机,包括电机壳体,电机壳体的内部设置有转子,所述转子的外侧壁上套设有保护套,保护套的内侧壁上均匀分布有偶数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靠近转子轴心线的槽口口径小于第一凹槽背离转子轴心线的槽口口径,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嵌有磁钢,且磁钢突出于第一凹槽的槽口,所述转子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用于放置磁钢的第二凹槽。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保护套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凹槽,且第一凹槽靠近转子轴心线的槽口口径小于第一凹槽背离转子轴心线的槽口口径,这样在将磁钢安装到第一凹槽内部的时候,由于第一凹槽侧壁的抵触作用,磁钢不易发生偏移,使得磁钢的安装更为稳定,在转子高速转动的时候磁钢不易与第一凹槽脱离,而且由于磁钢的固定方式采用机械固定,这样在电机内部产生较大热量的时候磁钢也不易从第一凹槽内部脱落,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伺服电机的使用寿命;而且将磁钢嵌在保护套上,这样在安装磁钢的时候,磁钢对转子的作用力较小,使得转子不易发生损坏;保护套套设在转子的外侧壁上,这样保护套能够将磁钢压紧于转子上的第二凹槽处。优选的,所述保护套包括第一保护套、第二保护套,所述第一保护套靠近第二保护套的端面上设置有嵌槽,所述第二保护套靠近第一保护套的端面上设置有嵌块,所述嵌块的侧壁与嵌槽的侧壁贴合,所述第一保护套上设置有用于限制第二保护套移动的限位组件。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不锈钢保护套分为第一保护套和第二保护套,且第一保护套与第二保护套之间通过嵌合的方式连接,这样在将不锈钢保护套套设到转子的外侧壁上且与磁钢的外侧壁贴合的时候,可以先将第一保护套与转子的外侧壁贴合,然后将第二保护套放置到转子的外侧壁上且第二保护套上的嵌块与第一保护套上的嵌槽嵌合,这样在将不锈钢保护套套设到转子上的时候较为省力,而在第一保护套上设置有用于限制嵌块的限位组件,这样在电机转动的时候第一保护套与第二保护套不易分离。优选的,所述限位组件包括贯穿于嵌槽内侧壁的通孔、设置在嵌块侧壁上且用于与通孔相通的螺纹孔、贯穿连接在通孔内部且螺纹连接于螺纹孔的螺钉。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限位组件包括贯穿于嵌槽内侧壁的通孔、设置在嵌块侧壁上的螺纹孔、贯穿连接在通孔内部且螺纹连接与螺纹孔的螺钉,当嵌块与嵌槽贴合的时候,通孔于螺纹孔相对,此时用螺钉将第一嵌块和第二嵌块连接起来,这样在电机转动的时候,由于螺钉的作用,第一保护套与第二保护套之间不易发生分离。优选的,螺纹孔靠近电机壳体的端面上设置有用于引导螺钉移动的缺口。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螺纹孔靠近电机壳体的端面上设置有用于引导螺钉移动的缺口,且缺口靠近转子的口径小于缺口背离转子的口径,这样在将螺钉旋进通孔且与螺纹孔螺纹连接的时候,螺钉首先与缺口的侧壁接触,随着螺钉的深入,缺口的侧壁将螺钉施加的力分解为指向螺纹孔长度方向的力以及垂直于螺纹孔长度方向上的力,这样在将螺钉持续旋入的过程中,嵌块向着嵌槽的内部移动,直至嵌块的端面与嵌槽的底部贴合,这一设置使得螺钉旋入的过程更加方便、快捷。优选的,所述保护套采用碳纤维材质构成。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采用碳纤维材质构成的保护套能够降低伺服电机气隙内的谐波分量,从而有效降低转子涡流损耗,一定程度上保证伺服电机运转稳定。优选的,所述转子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导向柱,且导向柱沿着转子的径向方向设置,所述第一保护套以及第二保护套的内侧壁上均设置有导向孔,所述导向柱的侧壁与导向孔的侧壁贴合。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转子的侧壁上设置有导向柱,第一保护套和第二保护套的侧壁上均设置有导向孔,这样在将第一保护套和第二保护套安装到转子侧壁上的时候,使得导向柱的外侧壁与导向孔的内孔壁贴合,这样在第一保护套和第二保护套靠近转子的时候,第一保护套和第二保护套内侧壁上的磁钢能够与转子上的第二凹槽配合,不需要人为去调整,缩短了将保护套安装到转子侧壁上所需要的时间。优选的,所述导向柱的横截面为多边形。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导向柱的横截面为多边形,这样在将第一保护套以及第二保护套上的导向孔与转子上的导向柱配合的时候,第一保护套与第二保护套不易发生转动,使得第一保护套以及第二保护套能够更加准确地安装到转子的侧壁上。优选的,所述导向柱包括固定在转子侧壁上的套杆、滑移连接在套杆内部的滑移杆、设置在套杆内部的用于驱动滑移杆向着套杆外部移动的驱动件。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导向柱包括固定在转子侧壁上的套杆、滑移连接在套杆内部的滑移杆、设置在套杆内部的用于驱动滑移杆向着套杆外部移动的驱动件,这样在使用的时候可以增加滑移杆的长度,使得导向柱的长度增加,这样第一保护套和第二保护套在距离转子较远的地方就能受到导向柱的导向作用,而且第一保护套和第二保护套距离转子较远的时候,磁钢对转子的引力较小,使得将导向孔与导向柱对准的时候,不易受到引力的影响,使得在将导向柱以及导向孔对准的过程较为容易、快捷。优选的,所述导向孔包括与套杆侧壁贴合的第一收纳孔、用于与滑移杆侧壁贴合的第二收纳孔。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导向柱包括套杆以及滑移杆,且滑移杆的宽度小于套杆的宽度,若直接将滑移杆放置到导向孔的内侧,由于导向孔的尺寸与套杆的尺寸相同,这样滑移杆的侧壁不能与导向孔的侧壁贴合,第一保护套以及第二保护套在靠近转子的过程中易发生偏转,增加了保护套安装所需要的时间,而导向孔包括与套杆侧壁贴合的第一收纳孔、用于与滑移杆侧壁贴合的第二收纳孔,这样在安装的时候只需要将滑移杆放置到第二收纳孔的内部,此时滑移杆的外侧壁与收纳孔的内孔壁贴合,这样第一保护套和第二保护套在靠近电机转子的过程中,第一保护套和第二保护套不易发生偏移。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主要是用于展示实施例的外部结构;图2为转子的结构示意图,主要是用于展示转子各个组件的分布情况;图3为实施例的爆炸图,主要是用于展示各个部分的连接关系;图4为实施例的剖视图,主要是用于展示转子以及保护套的连接关系;图5为图4的A部放大图;图6为图4的B部放大图。附图标记:1、电机壳体;2、转子;3、保护套;4、第一凹槽;5、磁钢;6、第二凹槽;7、第一保护套;8、第二保护套;9、嵌槽;10、嵌块;11、限位组件;12、通孔;13、螺纹孔;14、螺钉;15、缺口;16、导向柱;17、导向孔;18、套杆;19、滑移杆;20、驱动件;21、第一收纳孔;22、第二收纳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一种伺服电机,如图1、图2所示,包括电机壳体1,电机壳体1的内部连接有转子2,且转子2的轴心线与电机壳体1的轴心线重合,转子2的侧壁上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伺服电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伺服电机,包括电机壳体(1),电机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转子(2),其特征是:所述转子(2)的外侧壁上套设有保护套(3),保护套(3)的内侧壁上均匀分布有偶数个第一凹槽(4),所述第一凹槽(4)靠近转子(2)轴心线的槽口口径小于第一凹槽(4)背离转子(2)轴心线的槽口口径,所述第一凹槽(4)的内部嵌有磁钢(5),且磁钢(5)突出于第一凹槽(4)的槽口,所述转子(2)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用于放置磁钢(5)的第二凹槽(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伺服电机,包括电机壳体(1),电机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转子(2),其特征是:所述转子(2)的外侧壁上套设有保护套(3),保护套(3)的内侧壁上均匀分布有偶数个第一凹槽(4),所述第一凹槽(4)靠近转子(2)轴心线的槽口口径小于第一凹槽(4)背离转子(2)轴心线的槽口口径,所述第一凹槽(4)的内部嵌有磁钢(5),且磁钢(5)突出于第一凹槽(4)的槽口,所述转子(2)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用于放置磁钢(5)的第二凹槽(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伺服电机,其特征是:所述保护套(3)包括第一保护套(7)、第二保护套(8),所述第一保护套(7)靠近第二保护套(8)的端面上设置有嵌槽(9),所述第二保护套(8)靠近第一保护套(7)的端面上设置有嵌块(10),所述嵌块(10)的侧壁与嵌槽(9)的侧壁贴合,所述第一保护套(7)上设置有用于限制第二保护套(8)移动的限位组件(1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伺服电机,其特征是:所述限位组件(11)包括贯穿于嵌槽(9)内侧壁的通孔(12)、设置在嵌块(10)侧壁上且用于与通孔(12)相通的螺纹孔(13)、贯穿连接在通孔(12)内部且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呈豪
申请(专利权)人:温岭市东菱电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