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壳式换热器和空调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743011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02 14: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和空调系统,其中,所述管壳式换热器包括:筒体,所述筒体内部形成有容置腔;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容置于所述容置腔内;冷媒输入管,所述冷媒输入管设于所述筒体的一端,且与所述换热管的一端连通;挡板,所述挡板设于所述容置腔内,且靠近所述冷媒输入管,所述挡板开设有至少一水流通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减小挡板两侧区域内的低流速区,从而有效避免低温区的出现,保障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性能,提高制冷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s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Discloses a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the utility, the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comprises a cylinder body, the cylinder body is formed in the cavity; heat pipe, the heat pipe is accommodated in the accommodating cavity; the input tube refrigerant. The input end of the refrigerant pipe is arranged in the cylinder body, and communicated with one end of the heat pipe; the baffle, the baffle is arranged in the accommodating cavity, and close to the cooling medium input tube, wherein the baffle plate is provided with at least one flow channel. The technical scheme of the utility model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low velocity zone on both sides of plate area, so as to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low temperature region, the working performance of heat exchanger tube protection,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refrigerat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管壳式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本技术涉及空调
,特别涉及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和应用该管壳式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技术介绍
对于现有的应用于空调系统的管壳式换热器,为了改善筒体内部进水端的换热效率,会在筒体内增加挡板以加强扰流。但是,挡板两侧的区域易形成低流速区,造成位于该区域内的换热管不能充分进行热交换,并导致低温区的形成,进而容易导致筒体内部局部结冰,甚至损坏换热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管壳式换热器,旨在有效减小挡板两侧区域内的低流速区,从而有效避免低温区的出现,保障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性能,提高制冷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管壳式换热器包括:筒体,所述筒体内部形成有容置腔;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容置于所述容置腔内;冷媒输入管,所述冷媒输入管设于所述筒体的一端,且与所述换热管的一端连通;挡板,所述挡板设于所述容置腔内,且靠近所述冷媒输入管,所述挡板开设有至少一水流通道。可选地,所述水流通道的面积不小于2平方厘米。可选地,所述水流通道的面积不小于5%的所述挡板的面积。可选地,所述水流通道设于所述挡板靠近所述冷媒输入管的一端。可选地,所述挡板包括若干所述水流通道,所述挡板上的水流通道的数量沿由所述筒体轴心向外的方向增加。可选地,所述挡板包括一所述水流通道,所述水流通道的宽度沿由所述筒体轴心向外的方向增加。可选地,所述管壳式换热器还包括容置于所述容置腔内的折流板,所述折流板沿所述筒体的轴向延伸。可选地,所述折流板呈螺旋状设置,且所述折流板的一端部与所述挡板连接。可选地,所述管壳式换热器还包括冷媒输出管,所述冷媒输出管设于所述筒体的一端,且与所述换热管的另一端连通。可选地,所述管壳式换热器还包括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出水管分别连通于所述筒体的周壁,且所述进水管靠近所述冷媒输入管。本技术还提出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管壳式换热器。本技术技术方案,通过于挡板上开设水流通道,可使得进入到筒体内部的大部分水流在被挡板阻隔时,仍存在小部分水流可直接通过挡板上的水流通道而达到另一侧,从而有效提高了挡板两侧靠近挡板区域内的水流速度,增强了该区域内水流之间的热量交换,进而有效减小了该区域内的低流速区,有效避免了该区域内低温区的出现,保障了换热管和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性能,改善了换热,提高了制冷系统运行的可靠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管壳式换热器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管壳式换热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管壳式换热器第二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管壳式换热器第三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管壳式换热器30管板10筒体50管箱11法兰51冷媒输入管13挡板52冷媒输出管131水流通道70进水管15折流板90出水管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另外,本技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提出一种管壳式换热器100。请进一步参阅图1和图2,在本技术管壳式换热器100一实施例中,所述管壳式换热器100包括:筒体10,所述筒体10内部形成有容置腔。具体地,筒体10的一端密封,另一端依次设有法兰11、管板30及管箱50,且管箱50位于最外侧。进一步地,法兰11可与筒体10一体成型,管板30和管箱50则可通过螺栓与螺母的配合固定于法兰11。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容置于所述容置腔内。具体地,换热管为U型,包括主体段及分别位于主体段两端的进口段和出口段,进口段和出口段分别插设于管板30的一安装通孔内,且胀接于对应的安装通孔的侧壁。冷媒输入管51,所述冷媒输入管51设于所述筒体10的一端,且与所述换热管的一端连通。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管箱50分为相对独立的上下两部分,分别与筒体10的上下部分相对应。冷媒输入管51固设于管箱50的下部,并与管箱50的下部连通,而管箱50的下部则与换热管的进口段连通。管壳式换热器100还包括冷媒输出管52,冷媒输出管52固设于管箱50的上部,并与管箱50的上部连通,而管箱50的上部则与换热管的出口段连通。更进一步地,换热管设置有若干,若干换热管的进口段均与管箱50的下部连通,且若干换热管的出口段均与管箱50的上部连通。这样,冷媒可由冷媒输入管51进入到管箱50的下部,并由管箱50的下部经若干换热管的进口段进入到呈阵列式排布的若干换热管中,之后,经若干换热管的出口段到达管箱50的上部,再由冷媒输出管52排出。进水管70,所述进水管70连通于所述筒体10的周壁,并靠近所述冷媒输入管51。具体地,进水管70包括靠近筒体10的进水段和远离筒体10的导流段,进水段连通于筒体10的靠近冷媒输入管51的周壁,导流段的一端与进水段连通,且另一端与进水总管连通,以导入水流。水流由进水管70进入筒体10,并使该筒体10充盈,这样,换热管便可包覆于水中,而冷媒与水之间则可通过换热管壁的导热作用完成热量交换过程。挡板13,所述挡板13设于所述容置腔内,且靠近所述冷媒输入管51。具体地,挡板13大致呈矩形,位于过筒体10轴线的水平横截面的靠近管板30的一角,且沿半径方向延伸并抵接筒体10周壁内表面,并且,挡板13与进水管70的入口位置相对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管壳式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所述筒体内部形成有容置腔;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容置于所述容置腔内;冷媒输入管,所述冷媒输入管设于所述筒体的一端,且与所述换热管的一端连通;挡板,所述挡板设于所述容置腔内,且靠近所述冷媒输入管,所述挡板开设有至少一水流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所述筒体内部形成有容置腔;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容置于所述容置腔内;冷媒输入管,所述冷媒输入管设于所述筒体的一端,且与所述换热管的一端连通;挡板,所述挡板设于所述容置腔内,且靠近所述冷媒输入管,所述挡板开设有至少一水流通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流通道的面积不小于2平方厘米。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流通道的面积不小于所述挡板的面积的5%。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流通道设于所述挡板靠近所述冷媒输入管的一端。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包括若干所述水流通道,所述挡板上的水流通道的数量沿由所述筒体轴心向外的方向增加。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寿辉龙旦风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